女子当街情绪失控打母亲后续(15岁女生当街暴打母亲)
这几天,一个女孩当街殴打妈妈的视频,在全网疯传。
视频里,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坐在电动车后座,情绪崩溃地一边喊着“走啊!走不走!”,一边用力捶打着母亲的头盔……
据目击者称,事情起因是女孩的手机坏了,妈妈原本答应给女儿买新的,但到了手机店后,妈妈接了舅舅一个电话,突然就反悔了。
女孩很生气,非要妈妈给她买手机,而母亲坚持不肯买。母女俩一直从店里争吵到店外,期间女儿哭闹得特别厉害。
又是买手机,又是青春期孩子闹情绪,一下子把看热闹群众的情绪点燃了,大家纷纷站在妈妈这边,一边用手机录视频,一边说,“快看啊,妈妈不给女儿买手机,女儿和妈妈干起来啦,现在的小孩子好恐怖哦。”
女孩看有这么多人围观,就催着母亲赶紧走。可母亲一看这么多人,原本要走的她,忽然停了下来,怎么都不走了。
于是就发生了开头的那一幕,女孩发疯似的,捶打着母亲戴着头盔的头。
女孩的绝望和疯狂,让人看到了亲子相处中令人窒息的瞬间:家长的出尔反尔、家长的不尊重、家长的冷暴力,让孩子积攒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最终使亲子关系走向极端,要么极端叛逆,要么极端疏远。
作为父母的我们,有没有认真反思过:孩子的叛逆,仅仅是因为孩子太难管教,他们的想法和要求太多吗?我们有没有在养育过程中,做过一些伤害孩子而不自知的事情呢?
今天要分享的书是《亲子关系的重建》,作者是有20多年心理咨询经验的心理咨询师赵玉萍,她在多年的心理咨询实践中发现了一个真相:孩子逆反,主要是因为父母没能听见孩子的心声,没能体会孩子的痛苦。
在那些不健康的亲子关系中,孩子出现的顶撞父母、我行我素、厌学、沉迷网络、抑郁等现象,这些看似不可解的问题,只要家长学会了从全新的角度看待孩子,也能迎来转机。
孩子叛逆,是父母存在认知偏差在亲子关系里,有许多擅长情感绑架的父母,他们认为孩子应该按照他们的意愿去生活,否则就是对他们的一种伤害。
在他们的认知系统里,他们为了孩子而倾尽全力,所以无论他们做什么,都是为了孩子好,而孩子就应该无条件接受。
比如孩子交什么朋友、高考填什么志愿,都得按自己说的办,甚至到孩子结婚后,仍然要插手孩子组建的家庭。
只要孩子出现了不在自己认知范围内的“意外”时,他们就会感到恐慌、失措和愤怒。
在综艺节目《少年说》中,有个初一的小女孩,她喜欢用写小说的方式记录生活,从三年级开始,到现在已经写了56本。
因为这样的爱好,她的文科成绩非常好,但理科成绩却很差。为此,她的父亲非常着急,认为是她写小说耽误了学习。
所以当又一次看到女儿书包里的小说时,父亲怒了,他一气之下冲进了她的房间,撕碎了她所有的小说。
小女孩事后回忆说,她曾经的座右铭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爸爸毁掉了她的诗书,也彻底毁掉了她的梦想,这让她十分痛苦。
现实中,有多少父母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一直做着伤害孩子的事情。在这本书里,作者提到了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母亲带着17岁的儿子来做咨询,母亲说,上高二的儿子要退学,她想知道孩子不愿上学的原因。
原来,这位妈妈很强势,在家里说一不二,孩子一直在母亲的控制下长大,到高中寄宿后就开始不愿回家了。
于是,母亲就去学校把他接回来,同学们因此经常嘲笑他是“小宝宝”,再加上高二学习压力大,成绩直线下滑,母亲又总是埋怨他,于是他产生了辍学的念头。
幸运的是,在咨询过程中,妈妈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爱是一种控制和不放心的表现,她的认知开始有了转变,她改变了爱孩子的方式。
在妈妈表态后,男孩也表示不会再用退学的方式抗议父母,不管成绩如何,都会自己学着面对和担当。
作者认为,一个人的成长就是在别人的帮助下不断地被推开,父母应该把孩子推出去,舍得退出孩子的人生舞台,而不是一味地阻拦、捆绑、甚至控制孩子。
孩子无法沟通,是父母不能好好说话
曾经看过一个无比痛心的新闻,上海一名17岁的男生因和母亲发生口角,在卢浦大桥上跳桥自杀。
据报道,男孩是因为在学校与同学发生了矛盾,在回家的路上遭到了母亲批评,一时想不开跳桥自杀了。
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容易一点就爆,这和他们自身的心理成长有一定关系,但更多的原因在于很多父母不能好好说话,父母的情绪一上来,容易口出恶言,贬损和打击孩子。
有些父母总是喜欢把错误归结到孩子身上,觉得孩子进入了青春期之后,变得暴躁,却忘记反思孩子的暴躁脾气究竟因何而来。
在书中有一个案例,母亲小慧受原生家庭影响,脾气有些暴躁,而丈夫在教育孩子上一直缺位,导致她对女儿的管教从严厉慢慢走向了畸形。
随着女儿年纪的增长,她变得越来越暴躁,到了青春期后逆反心理严重,经常和妈妈冲突不断,甚至会大打出手。
在经过半年多的咨询后,小慧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因为不会表达与沟通,伤害了自己和女儿,她向女儿敞开心扉并认了错,母女俩开始和解。
面对青春期孩子无法沟通时,父母一定要知道那些高高在上的命令和说教,是没有用的。
青春期的孩子通过对抗权威获得成长,父母更要控制情绪,好好沟通,引导孩子理性表达,而不要让孩子通过自我毁灭的方式来对抗权威。
孩子变了,是父母缺少尊重与接纳
很多家长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小时候很听话的好孩子,长大后却突然变了。
小时候成绩好,长大后成绩却一溃千里;小时候懂事听话,长大后却叛逆反抗;小时候人人羡慕,长大后却成为了小透明;小时候活泼开朗,长大后却得了抑郁症……
《奇葩说》储殷教授曾经分享过他的个人经历,他在上小学和初中时,成绩都非常好,是个人人羡慕的尖子生,可自打进了高中,他不仅成绩下滑,甚至还开始怀疑人生的价值。
于是,他疯狂逃课,以沉迷网络游戏来回避现实。后来,他父亲找他谈话,不无惋惜得表示,“你怎么变成这样了,你总得为自己的人生负点责啊。”
面对儿子的自甘堕落,父亲没有一味地责怪和埋怨,而是让他明白,成年人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他被父亲的话点醒,开始认真学习,后来成功考上吉林大学。
储殷教授回忆这段经历时反思,他因为父母亲非常优秀,从小就感受到了无比巨大的压力,高中成绩下滑让他觉得更加沮丧。
对于孩子来说,好成绩并不代表一切。
一个好孩子,他可以不是第一名,但他一定是积极向上、身体健康、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专注力的。
一个好父母,应该懂得尊重与接纳自己的孩子,当孩子被充分尊重与理解时,他的内在能量才能被激发。
孩子在不断成长,他们的需求会变,而父母的角色也会发生改变,我们从照料者、关爱者、支持者到人生导师,每一个变化的背后都以尊重与接纳为前提。
因为接纳,才能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因为尊重,才能看到孩子内心的需求,读懂孩子的心。
写在最后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父母和孩子的地方就有冲突,我相信很多人都亲身经历过或多或少的亲子冲突,在很多看似不可解决的亲子冲突中,其实也有破解之法,关键在于父母如何改变自己的育儿观,重新与孩子建立连接。
在《亲子关系的重建》这本书中,作者总结出一个秘诀:要想保持长期、良好的亲子关系,“爱”是唯一秘诀,而爱的方式有很多种,是尊重、是接纳、是好好说话、是适当松手的信任……
,走走旧时光(ID:zoutongshuai):作者走走,希望我的文字,能与你温暖共鸣,我们一起探讨科学育儿;希望我读过的每一本书,都能给你力量,让我们一起成长。本文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