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史名言名句大全(源起末夏风承阙里)

——阙姓历史源流及地理迁徙梳理,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晋史名言名句大全?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晋史名言名句大全(源起末夏风承阙里)

晋史名言名句大全

——阙姓历史源流及地理迁徙梳理

年少读史,总觉得历史遥远,看不见,触不到,纵使英豪辈出,磅礴激荡,总与生活无太多瓜葛。去年回老家过年,适逢疫情,闲来无事便借来一本下邳郡文政公系的阙氏族谱。

我总以为这个稀有的姓氏,只是历史的陪跑人,却忽略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流传,总有命运或机缘,让每一个普通人都有机会在历史的长河里发光。

于是,年过而立,才得以一见阙姓祖先从古而来的辉煌故事,他们曾因直谏夏桀,以死护国;曾以一族之力建国立业,助西周推翻殷商;曾东迁曲阜,阙里为家,孔子为邻;曾著书立说,跻身诸子百家之一;曾出将入相,封侯下邳;曾与曹操等各路豪杰争雄,称帝东汉;曾被奸逆迫害,几近亡族灭种……

于是,才知道除了父母、祖父母,我所有祖先的名字从春秋起一脉相承,由北往南,一代代从未失传。

以我为起点,往前20代,元朝祖先阙文政从龙岩永定来到现在的村庄。

往前25代,宋朝祖先、福建阙姓始祖——阙仲仁,从江西吉安拜相泉州,定居龙岩。

往前36代,隋唐祖先阙庚郎迁江西吉安永丰,开启入闽序幕。

往前49代,晋朝祖先阙祖学,为避兵乱迁居江西抚州,我族人自此入赣。

往前51代,汉朝祖先阙宣授下邳太守,迁任潭州,成为我族人下江南之始。

往前67代,西汉祖先阙安承,由汉文帝授车骑将军,伐楚有功敕封下邳郡英尉侯,江苏下邳成我族食邑。

往前77代,春秋时期祖先阙弁,沿黄河往东,来到山东曲阜,定居阙里,成为有文献、族谱记载的阙姓一世祖。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也应该穿越时间的年鉴,穿过我们来时的路,找回自己。

壹 | 夏朝末年 | 山西运城

太始祖:华夏第一谏臣关龙逄(pang)

各地阙氏族谱均载:“本姓系关龙逄之裔。”

关龙逄,发、桀两代夏王的名相。夏朝末年,夏桀荒淫无道,酒林肉林,不理朝政,以酷刑及暴政为乐。

关龙逄作为夏桀身边诤臣,献黄图(歌颂帝王祖先功绩的大幅图画)冒死进谏(据《纲鉴易知录》记载),久立不去。夏桀恼羞成怒,一把焚毁黄图,以关龙逄“妖言犯上”为罪,将他囚禁杀死。

夏桀杀了关龙逄,更加肆无忌惮。而商部落在汤的领导下日益兴旺发达起来。不久,商汤便在名相伊尹谋划下,起兵伐桀,夏朝宣告灭亡。

关龙逄的一片忠贞节烈,照耀万古千秋。后人为纪念有史以来第一位因进谏而遭杀戮的忠臣,将他和被纣王剖心而死的比干一起,修建了“双忠祠”。

贰 | 商周时期 | 河南巩义

阙巩国:建国千年,以国为姓

关龙逄殉国后,其子孙离开夏代国都——山西安邑(今运城一带),迁往河南北部。在殷商时期,于河南巩县(今巩义市)建立了阙氏的“祖国”——“阙巩国”。

阙巩国是以铸造铠甲(皮甲)闻名的军工大国,铠甲是古代军事上重要的防身武器,率先拥有先进铠甲制造技术的阙巩国自然成为当时诸侯中的军事强国。

《左传昭公十五年》记载:“阙巩之甲,武所以克商也。”汉代陈琳在《武军赋》中也有记载:“铠则,东胡、阙巩,百炼精刚。”这说明周武王之所以能灭亡商朝,阙氏功不可没。所以西周初封阙巩为侯爵,和齐国、鲁国、晋国等国爵位一样,属于大国。

阙巩国历史悠久,从商朝一直延续到西周以及东周的春秋时期,历时千年。春秋后期,阙巩国被晋国所灭,因位于洛阳附近,领土归周天子,改封周王室后人,国号为“巩伯国”,爵位降为伯爵,成为姬姓国。

只可惜春秋前的历史太过久远,黄河上游关于阙姓的源流已无文献记载。

叁 | 春秋战国 | 山东曲阜

1-10世:孔子为邻,名家辈出

春秋后期,阙氏祖先经历国破家亡之痛,被迫举族东迁到鲁国国都曲阜。阙氏很快再次崛起,阙弁受命担任曲阜令(鲁国国都一把手),并聚族而居于曲阜阙党(春秋时期以五百户为一党,今阙里)。因在山东曲阜是阙氏早期的一个鼎盛时代,又有详细文字记载,故阙弁成为阙姓公认的一世祖。

阙弁到达阙里的时间约在公元前550年。第二年,孔母携孔子(当时三岁)也到阙里定居,与阙氏家族为邻,想必这便是阙氏族人尊学、重文之源来。

曲阜时期是阙氏祖先有文字记载最初的历史,这段时期阙氏人才辈出,《论语》里就有“阙党童子将命”章,“阙党童子”即阙氏三世祖阙勋。

六世祖阙止,曾在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担任卿(丞相),著有《阙子》一书。班固《汉书•艺文志》列其为“诸子百家”之一,是纵横家十二大代表作家之一,与苏秦、张仪齐名。

肆 | 两汉三国时期 | 江苏下邳

11-28世:望出下邳,侯封英尉

弁公定居阙里后,阙氏祖先在山东曲阜居住数百年,之后举族迁到江苏下邳。

十世祖阙安承在汉文帝时授车骑将军,因伐楚有功,封下邳英尉侯,钦赐下邳为阙氏食邑,阙氏族人遂占籍下邳,历十余代,历代簪缨,成为江苏下邳之名门望族。

东汉中期,23世祖阙翊从下邳前往荆州担任刺史。在日益重视“门阀”出身的汉代,阙翊公以自己的声望和号召力,出面主持编定了阙氏第一本族谱!在中国史上,像阙氏这样历代世系保存那么完整的族谱,极为罕见,实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迹!

26世祖阙宣,曾在东汉末年,以下邳郡为根据地,与中原诸侯争雄,与陶谦、曹操等中原各路英雄争雄,一度“称帝”于下邳,是史载汉末三国时期第一个称帝之人,比袁术早了4年,后败于曹操。此即陈寿在《三国志•魏志》提到的“阙宣称帝”事件。

阙氏祖先定居下邳,前后约四百多年,从十世至二十八世,历十余代祖先。阙氏各地族谱、宗祠都有“望出下邳,侯封英蔚”的记载,这八个字标志着我阙氏继商周两朝河南北部的“阙巩国”、春秋战国时期山东曲阜阙里之后的第三个兴旺发达时期(两汉三国)。

伍 | 两晋—隋唐时期 | 江西吉州

29-51世:南迁湘赣,枝繁叶茂

族谱记载,汉末26世阙宣任下邳太守时与徐州牧陶谦不睦,因而南调潭州(今长沙)太守,携眷赴任,此为阙族南渡江南之始。

之后,阙宣之孙——28世祖阙胜、阙学两兄弟,在东晋第二代皇帝晋明帝时,均迁往江西,一住豫章(南昌),一住抚州南赤门。

阙学入抚州后,传至三十八世阙传郎,于陈文帝天嘉丙戍岁(566年)迁至吉州永丰云盖乡铜壶,于是有了42世孟宗、孟求、孟安三公(后人尊称三孟公)。

今江南及海外阙氏,据普查而知,多为阙学公裔三孟公的后裔。三孟公中,我42世祖阙孟安随父阙庚郎发祥于吉州市永丰县荇田镇层山。

作为南迁汉人的重要一支,我族人与其他汉人一起,在赣江、汀江、梅江冲击而成的三江平原上形成了客家民系,反而因为远离战火侵袭,保留了传承几千年的古汉文化,从生理到心理,从民俗到语言。

客家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客家语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能与《切韵》《唐韵》《广韵》《集韵》等古代韵书记载的发音对应,保留大量文言文字眼。

如客家语发音的你、我、他就是尔、吾、其的古音,客家语中“走”跟文言文一样,是疾跑的意思,"婧"是漂亮,“朝晨”是早上,“籴米”是买米,“粜米”是卖米,“跂”是站,等等。客家学如今已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

陆 | 宋元明清至今 | 福建龙岩

52-78 世:劫后余生,福泽未央

北宋徽宗初,阙孟安第四子阙绍九世孙(总第52世)阙仲仁(号文山),署理泉州政务,离开吉安城的望阳门,携眷入闽,为八闽阙氏之始祖,其裔除居于福建外,并拓业至浙江、广东、广西、台湾等省,成为全国阙姓各支裔中的旺支,详情请阅《福建阙氏史略》。

南宋绍兴初年(1131年),入闽一世祖阙仲仁辞官,原拟返乡故里,时逢蒙兵入侵中原,中原移民蜂拥入闽,遂定居龙岩城之西门。

自仲仁起,阙氏在岩城四代为官(53世祖阙友庆南宋高宗时官至奉政大夫,54世祖阙宣义南宋孝宗时官封刺史,55世祖阙悬慰南宋理宗时任朝官),乐善好施,德泽岩城,执乡绅之牛耳,岩人尊称阙氏为“阙半城”。

南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年),55世祖阙悬慰被贾似道构陷。贾似道通蒙敌、卖大宋,悬慰在朝廷上揭发贾似遒欺君误国十大罪状,理宗昏庸无道,听信贾奏,将悬慰弹劾夺职,押解回岩,随后假传圣旨,将阙悬慰与其子阙八史及家人杀害。

幸得54世祖阙宣义先见之明,考虑到在乱世中家眷的平安和家族的发展,从白土(龙岩市新罗区)之龙头沿龙脉迁至龙岩市永定县岭下,购置产业。当阙悬慰父子在龙岩遇害时,55世祖文字辈诸公(文福、文政、文兴、文运、文祥)居于岭下幸免于难。

文字辈除阙文福无传外,四大房各有所传,如今枝繁叶茂,代有科甲,人才辈出,人口已逾十万。故永定岭下这块风水宝地是我族发祥之地,庇护了文字辈诸公幸免于难,繁衍了阙氏十万儿孙。

阙文兴改阙为阚,孤身北上图报家仇。

阙文运隐居漳州韬晦苦读,学成之时南宋已亡,于元初任漳州府府学教谕,裔居漳州市南靖县金山镇,于明清二朝徒居广西博白肇基。

阙文政离永定岭下迁到当时长汀县三坪里大蕨坑(上杭县南阳镇)定居,不久复迁至上杭县大平图小坑(今通贤乡秀坑村),后裔世居通贤乡、南阳镇、临城镇和官庄乡。在元、明两代财丁兴旺,成为旺族。阙文祥则迁大平里新罗坑,其后裔再迁至梅溪寨(上杭旧县)肇基,后裔居旧县乡、才溪。二公在上杭各地合计人口约为13000多人。

文政生二子,长子志亮,次子志显(58世),志显后裔离秀坑后先居通贤石磜下,复迁至培沙里坑上,到佩玉迁至江西省兴国县长岗乡。

今上杭县通贤乡、南阳镇阙姓大部分为六孙(59世)后裔。六孙于明洪武年间殉职于南京,其独子荣通(60世)生四子,依序为宇端、宇衡、宇灏、宇立(61世祖)。

这四大房在通贤和南阳的居住地为:宇端后裔住上村、培材二村;宇衡后裔住东里、长汀、大东、周源、嶂云等。宇灏后裔居磔头;宇立后裔居住通贤镇的秀坑村及南阳镇的联山、南岭、香塔、射山四个村。


从山西到河南,从山东到江苏,从湖南到江西,最后从江西到福建,我氏族人花了3700多年从北到南,得意有时,繁盛有时,磨难也有时。

如今我从迁徙的终点重又回到起点——黄河流域,从陕西到陕西,从山西到河南,看看祖辈曾经踏足过的土地,感受时间与空间的轮回,醍醐灌顶般,突然懂了我们族人烙在血脉里的三个字,这三个字叫:在路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