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未来可能的热点(直觉的宿命为什么我们总是被热点刷屏)

如何判断未来可能的热点(直觉的宿命为什么我们总是被热点刷屏)(1)

本文关键词:直觉 理性认知偏差人类简史 乔布斯 热点

两个小问题

1.如果你在纽约地铁里看到一个羞涩文静的女学生,她手中正捧着一本《宋词精选集》,请问下面哪种情况与这位女学生的情况更吻合?

① 她的专业是中国文学。

② 她的专业是工商管理。

2.丽娜在一家书店工作,闲暇时间正在学瑜伽。请问下面两种情况哪种可能性更大?

① 丽娜是一名出纳。

② 丽娜是一名出纳,同时她在周末经常参加社交活动。

直觉与理性

以上两个问题是改编自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当你试图回答这两个小问题的时候,你会调动两套思考系统。

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你可以把它简单理解成直觉系统

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运算。系统2可以按规则运行、能根据属性来对比物品、能深思熟虑作出选择。你可以把它简单看成逻辑理性系统

如果你主要运用了系统1,那么你的答案很可能是1.① 2.②。如果你警惕性很高,觉得我在挖坑给你跳,那么你应该会把懒惰的系统2叫醒帮你思考,这样你的答案应该是1.② 2.①。

我们知道,纽约地铁里出现的年轻学生,从比例上说,中国文学专业与工商管理专业,可能1:1000都不到。如果你觉得问题1中的女学生更可能是中国文学专业,那么你完全将基础比率抛在脑后了,而是受到了「羞涩文静」「宋词精选集」等字样的强烈暗示,从而没有调动系统2完成对概率问题的思考,直接由系统1——也就是由直觉快速做出了判断。直觉的第一个特点就很明显了:寻求一致性。(直觉OS:我优先考虑前后是否一致,而概率问题不归我管,那是我兄弟理性要考虑的事。)

再看问题2。只要稍加思考,就能够判断出,答案①的概率更大,因为「丽娜是一名出纳」显然包含了「丽娜是一名出纳,同时她在周末经常参加社交活动」的情况。但为何有人会选②呢?这就要说到直觉的第二个特点:寻求连贯性。大脑非常喜欢联想,喜欢到你想象不到的地步。我们模拟一下直觉这家伙在看到问题②时瞬间意识到的东西:一个在书店工作又喜欢瑜伽的女孩,怎么可能会只是一个简单的出纳?一定还有别的故事!

是的,故事。现在所有的品牌和销售都必须要讲故事,我们为什么那么偏爱讲故事和听故事,这事儿问题就出在直觉偏好连贯性上。

这里说一个关于创作的问题。以创作小说或电影为例,你认为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我们对于故事好坏的判断取决于直觉系统的愉悦度,所以最重要的创作原则是满足直觉对于一致性与连贯性的诉求。一个好故事要求信息的前后一致性;而且,我们的直觉系统喜欢连贯,这意味着它不要求完整,因为我们会自行脑补许多细节,使之连贯。直觉系统的「补完」能力十分强大,而且偏爱「补完」。所以,恰到好处的「不完整」,更容易成就一个好故事。

人性的系统性误差:认知偏差

一般我们都认为,人在大部分时候是理性的。经济学也正是基于理性人的假设。如果我们在某件事情上产生了不理智行为,那么,事后我们会对自己说:这可不好,我不是这样的人,是情感暂时左右了我,现在我恢复正常了,阿拉是个很理性的人。

然而这并不是真相。真相是,我们在正常思考的时候,也经常出现偏离理性的情况。

我们在大学里上实验课的时候,老师会告诉我们,误差有两类,一类是偶然误差,可能是当天实验的条件变化,也可能是我们自己操作有问题造成的。而另一类被称作系统误差,受限于实验方法的优劣、实验仪器的精密性等因素导致得规律性误差。系统误差是可以被修正的,比如我们的实验理想值应该是3,由系统误差所产生的偏差总是多出0.2,如果我们提前测定了系统误差值,那么我们只需要在实验结果里减掉0.2,就可以规避掉系统误差。当然,我描述的是一个理想状态。

如果把人类看成是一台用来思考的仪器,那么,我们也经常出现系统误差。这类误差不是因为我们的情感偶然失控造成的,而是天然就存在一系列规律性失误。这些失误,是由于认知机制造成的,他们被统称为认知偏差。认知偏差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它有一个更通俗的名字叫心理学效应。如果我们提前知道这些认知偏差,那么,我们同样可以像做实验时处理系统误差那样,去修正它,从而使我们的思维更精确。

从根儿上讲,这些系统性误差是怎么产生的?从前面我们对两个问题的分析中就能看出来,坏就坏在直觉对一致性和连贯性的偏爱上。直觉将这二者的优先级调得很高,所以容易把概率甚至真假忽略掉。光环效应、锚定效应、框架效应等几乎所有的认知偏差中,你都会发现一致性与连贯性的影子。在我之前的心理学笔记中曾有一个「心理学效应趣谈系列」,里面主要谈的就是种种认知偏差。

我们更偏爱因果关系,而不是统计学。因果揭示事情的一致与连贯,但未必是真相。

直觉与《人类简史》

《人类简史》中有许多惊人观点。比如这个:「编故事和讲八卦」是人类产生协作的原动力,没有它,就没有部落,也就不会形成后来规模越来越大的城市和国家。

讲讲别人坏话、八卦一下别人的私生活,就是最早的故事创作,也可以说是因果关系创作,也就是一致性与连贯性创作。举个最典型的例子说,神是人类虚构出来的故事体系。但是因为一群人相信,这些人就产生了聚集、合作的凝聚力。

我们为什么会喜欢故事,哪怕是添油加醋一点、越传越邪乎也没关系?我们为什么总想找到事情的因果关系?因为我们需要「更轻松地理解」。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说,有因果关系是安全的。反过来说,不能理解的东西会使我们不安。当你觉得你能够理解他人时,和这样一群人待在一起会增加彼此的安全感。

如果你读过《思考快与慢》描述的直觉,那么你会更容易理解《人类简史》中许多不可思议的观点。

思考的惰性

要消除认知偏差的影响,非调动系统2不可了。可是,要意识到认知偏差谈何容易,需要我们耗费大量脑力来识破之,对抗之。

不幸的是,系统2是个懒蛋。

我们的系统1(直觉)是完全自主运行的,用它来处理事情,我们通常是放松、快乐的。

而主动思考则不然。我们在进行逻辑思考时需要集中注意力,需要调取记忆中的相关信息,这些任务很明显要抢夺心智资源的有限预算。

提高大脑运转速度从本质上说是不会让人感到快乐的,人们总是尽可能避开这种情况,寻求最省力的思考方式。

避免思维上懒惰的人可以被叫做「勤快人」。他们更机警,思维更活跃,不会满足于貌似正确的答案,对自己的直觉也常持怀疑态度。心理学家基思·斯坦诺维奇认为这类人更理性。

然而,「勤快人」并不多,而且「勤快人」也不总是「勤快」。我们拒绝不了直觉为我们提供的「轻松决策服务」。

直觉:热点刷爆朋友圈的始作俑者

直觉非常擅长一种思维模式——自动且毫不费力地识别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即使有时这种关系根本就不存在,它也会这样认定。

大部分人的系统2太懒了,所以大家容易被故事触动,受「眼见即为事实」影响,才会产生那么多的刷屏文章、反刷屏文章。许多人只要看到一个观点,就天然地判定为真(直觉OS:故事讲的好,还有丰富细节,我先信了再说,来,左上角走一个)。除非你愿意启用系统2。我极少转发那些刷屏文章,不是我免俗清高不关注世事,而是我也吃过亏。被直觉撺掇着加入了几次刷屏大军后,越来越明白,真相和真相之后的观点才是我感兴趣的,而不是热点刚出现时那些乌烟瘴气的追风文案。在热点面前,多一个读者有调动系统2的意识(或者说真相意识),就多一分内容净化的可能性。

在面对热点刷屏时,我们该怎么做?总结起来八个字:尊重直觉,寻求克制。 歇几秒让直觉冷静冷静再转发,不耽误什么事。

直觉的进化

说了这么多,看上去是在贬低直觉,然而并不是。

我们刚刚说,思考的惰性不可能完全克服。如果我们做每一个选择都需要一边抑制系统1的自主运行、一边克服系统2的惰性,那我们不但会变成慢得离谱的物种,而且脑袋也要累炸了。

所以,虽然直觉有系统性误差,但我们还得用它。可以说,没有直觉我们没法活。那么问题就转化成:怎么用好直觉呢?换个问法,怎样才能提高直觉的准确性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直觉都有哪些系统性误差,也就是尽可能多的了解那些已经被证实的认知偏差。在明白这些认知偏差后,我们就可以意识到在什么情况下哪个认知偏差会起作用,从而对观点和判断进行修正。在《思考快与慢》一书的末尾,附有一篇丹尼尔·卡内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发表于《科学》杂志上的精彩论文——《不确定性下的判断:启发法和偏见》,里面详细阐述了约20认知偏差,强烈推荐大家读一读。

再者,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高直觉的敏感度。这方面的书籍很多了:《刻意练习》《异类》《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等等。核心就四个字:熟能生巧。我翻译成应景的文字:熟练所带来的经验可以转化成敏锐准确的直觉。某位象棋大师路过街边棋局,无须驻足观看就知道“白方三步之内将杀”;某位医生只需一瞥便能作出全面的诊断。这种专家式的直觉,是建立在刻意练习(大量且正确的练习)的基础上的。专家式直觉,我把它称之为储备的直觉。我们在学习和练习时是痛苦且费力的,但是在遇到需要快速判断和选择的状况时,我们反而可以依赖准确度极高的专家式直觉,这就是提前做了储备的好处。有关如何通过刻意练习提升直觉能力,推荐大家阅读安德斯·艾利克森的《刻意练习》。

乔布斯:勇敢地追随自己的直觉

人这一辈子没法做太多的事情,所以每一件都要做得精彩绝伦。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

乔帮主这段话,每次读,每次都感动。

乔布斯自认为是一个不依赖于市场调研的产品经理。他通常依赖于自己的产品直觉。作为一个颜控,乔老爷子经常为一些高颜值细节不惜大幅增加成本,简直就是丧心病狂、泯灭商业理性。如果把乔布斯看做是产品经理的标杆,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产品经理到底应该更多理性思考,还是直觉判断?

综合我们前面的论述(回顾一下开头的小问题),对于市场这种大样本概念,显然应该以系统2为主导。在处理这种需要运算,考虑数字、概率的问题时,直觉很不靠谱的呀,一不小心就会陷进系统性错误中去。真是奇了怪,为什么乔老爷子可以用直觉代替理性?为什么乔老爷的直觉敏锐度会这么高呢?

其实也很好理解。我们只是神话了乔布斯的直觉(毕竟,Apple也需要讲故事),却忽略了他们调用系统2所做的工作。一个微不足道的产品细节,反复修改20次是家常便饭;极其重视用户反馈,尤其是负面意见(挨骂就高兴)。而且,乔布斯的直觉,正是在多次项目、产品投入真实市场后收获各种正负反馈的实践中培养出来的,而设计不当的市场调研反倒只是纸上谈兵。乔的直觉,是典型的刻意练习的结果,这显然是专家式的直觉。

说回乔布斯的那段话。

每个人的一生,都充满了不确定性;谁都年轻过,都曾经迷茫。过去好多错,前路如何走?不止一个睿智的长者曾跟我说过,要懂得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当你面临职业选择、人生抉择的时候,不听自己内心想要什么,还能听什么?这时候许多数据、理性,都无大用。哪怕某个选择,客观条件再合适,你内心不快乐,那就屁都不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选择就一定对吗?未必。但你起码拥有了一个不别扭的起点。人生当无悔,这最重要。

我想说的是,直觉是分大小的。乔布斯的产品直觉,再牛逼也只是小直觉;而不管多么平凡的个体,都有自己人生的大直觉。大直觉的原则,就是乔帮主的这段箴言,就是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小直觉当受理性约束,大直觉当寓于自我——自由的我。

直觉的宿命,即是我们的宿命

直觉的维度,至少有上面两个层次吧。我们处理事务的直觉,存在认知偏差,需要修正,需要进化,需要和理性做好搭档。我们把握人生方向的直觉,需要有充分的自我意识和自觉空间,如此方不负生命之意。

写到这儿,突然嗟叹无言。人类的文明,正是朝着抑制直觉、追求理性的路上狂奔而去。我们设想一个极端情况,一个发展至绝对理性的个体,每一个微小的决定,都是通过精密计算、遵循概率大小做出的,这固然无比正确,无比高效,但是猛一回思,这样的个体,自我又在哪里呢?这不就是决定论吗。这不正是自由意志的泯灭么。

直觉纵然千错万错,它是「我之所以是我」的标示。

在直觉与理性之间摇摆,是我们正常的思维状态。贬低理性、贬低直觉,都不好。所以,无论是科学还是非科学,大家都应该抱着宽放的心态去看待他们,有些东西理性属性强一点,有些东西直觉属性强一点,无非就是这样,哪有什么高下之分。尤其是对于许多非科学,它们的逻辑理性没有那么强,就被贬谪的有点过头了,好像一文不值一样。这是一个崇尚科学的时代,这很好,很实用、很高效,但这不是踩踏非科学的理由。

一个人沦落到纯理性是很恐怖的,没了直觉就等于没了自我;所以我说,直觉的宿命,即是我们的宿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