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老板为什么撤资了(煤老板末日独白)

煤老板的末日独白从进入煤炭行业开始,想全身而退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对于依附于煤炭资源的个体经营者而言,曾经因煤而起的人生沉浮或许已经接近尾声,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煤老板为什么撤资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煤老板为什么撤资了(煤老板末日独白)

煤老板为什么撤资了

煤老板的末日独白

从进入煤炭行业开始,想全身而退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对于依附于煤炭资源的个体经营者而言,曾经因煤而起的人生沉浮或许已经接近尾声。

文_本刊记者 王博 编辑_尹一杰 摄影_史小兵

陈宜先与这片土地结缘的理由只有一个,煤炭。

年过五旬的陈祖籍安徽淮北,37岁时生意失败,只身一人来到山西孝义。

之所以来山西,这个如今身家以亿计的私营煤炭矿主平静地回忆,“当初听人家说,到山西下煤矿只要肯吃苦就能生存。”

在山西扎根二十年,从下井工人到“煤老板”,陈宜先依然是个外地人。

凭着一股莽劲,陈在这个充斥着血腥与博弈的黑金江湖硬生生闯出了一条求生之路。即便几度外债缠身,甚至一度成为应对各路挑衅与械斗的带头“大哥”。陈说,他不后悔。

“我从来不后悔来了山西,做了煤矿生意,因为本来就是一无所有的人,还能比当初更惨吗。但是,这个煤矿开采完,我不会再碰。如果手里还能有个两三亿,就把剧本拍了。”陈宜先说,希望自己可以全身而退。

陈想用余下的钱拍一部自己曾经写的剧本,他说剧本的故事源自老家一个关于抗日英雄的传说。

陈对未来计划也还有另一种可能,“不回老家也可以,就在山西,找一个风景好的小乡村,承包一块地。这回不挖煤了,我想种药材。”

听他描述,能感受到他依旧想念数百公里以外的家乡,以及不易流露的疲惫。

闯山西

陈宜先年少辍学,他说自己并非不喜欢读书,只读自己感兴趣的,“最喜欢读的是《红顶商人胡雪岩》,还读《李嘉诚传》,只要是好的商业人物传记我都喜欢读。”

虽然崇拜商人,但陈宜先的第一份工作并不是经商,而是在老家的县乡镇企业局做贸易员,后来企业局被兼并,他去了一家粮油建筑工程公司做后勤,干了三年。

“那个时候总觉得这样的日子不是我想要的。”快到30岁时,陈宜先决定下海,“当时村里的人都到上海、广州、南宁等地卖蔬菜,我也去了。”

在上世纪90年代初那个草莽年代,几年积累,陈宜先挣了几十万。但好景不长,有限的资源空间下,为抢夺市场,各地蔬菜供应商大打出手,陈宜先也经常加入争斗。最后,供应商们为了打压对手强压价格,在价格战中,陈宜先赔得血本无归,小康之家也随之瓦解。34岁那一年,结发妻子离开了他,留下了四个女儿,最小的女儿还在襁褓之中。

回到老家后的四年里,陈宜先少有出门,整天整夜的不说话,他说,从来没觉得自己这么没用过。“不出门就不用回答别人的问题。那些日子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写剧本。”剧本的名字叫《乡魂》。四年内,他写了几十万字,当地政府领导看过后,想用一万元买下来,被他拒绝。

“我想自己拍。”他说。

陈宜先的父亲看着儿子除了关在家里写书什么也不干,以为他得了神精病,劝他出去闯闯。父亲对他说,“你出去吧,别窝在家里了。”四年没怎么踏出家门的陈宜先立刻就答应了。

“剧本写完了,就得挣钱把它拍出来。当时我身上一点本钱也没有,但听说,到山西下煤矿能挣钱,于是就买了张去太原的票。”陈宜先说。

2000年,陈宜先年近40岁,身无分文来到山西。他当时咨询过朋友拍这个电视剧约500万,计划着挣够拍的钱就走,怎么也没想到,山西,来了就是大半辈子。而当初失意时写的那个剧本,一直压在箱底,从他踏进煤矿的那一天开始就没再打开过。

陈宜先和老婆拿着与卓杏生签订的开采合同。手续齐全也免不了纷争不断

如今再回忆往事,很多细节陈宜先已经模糊。刚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时,陈宜先只记得走下火车剩下的钱只够买一张客车票,以及当时太原西站去往各地的客车争抢拉活的场面。

穿梭在人流中,人生地不熟的陈宜先没有明确的目的地,“这时就有人来拽我上车,我就想着,拉到哪算哪吧,只要有煤挖就行。”

山西省腹地偏西,吕梁山脉中段,是该省煤矿资源最丰富的城市之一孝义。一百多公里的颠簸,陈宜先在这里下了车。

“当时的孝义很穷,比我的家乡还不如,也没有‘煤老板’这个称呼,那都是2008年,煤炭行业大涨之后,煤老板都富起来才出现的称谓。”陈宜先说。

1998年至2000年,我国煤炭行业经历了一波下降周期。2000年,煤炭行业平均售价为130元/吨,而2008年,行情最好时,煤炭价格可以达到1100元/吨。有数据统计,2001年至2008年7月,八年间煤炭价格涨幅达到585%。

这是陈宜先油库里一个上了年纪的烧锅炉工人。原来是一个小山村的支书,当初大量运煤车通过这个村子都得付出“买路钱”。煤炭行业衰败后,他的生活日益拮据,陈就收留了他

到孝义的第一天,陈宜先马上找了一家煤矿。与很多十多岁到山西闯天下的年轻人不同,这时的陈宜先已经人至中年,个子不高,身材单薄,还是外地人,煤矿主根本不想雇他。

“两个月,不要钱,只要管吃管住就行,两个月后干得不好我立马走人。”陈宜先和矿主说。矿主最后同意留下他。

开始的工作是最苦的井下开采。

陈宜先说,“当时的采矿区条件特别差,根本没有听过什么机械化开采,深采区都是人工进去,煤窑里头顶上只用木头作梁柱支撑整个采矿区,冬天风大,一下到采矿区木头就吱吱响,好像随时都能折断,经常有石块从头上砸下来。我曾和一个刚来的四川工友一起下矿,他一路上和我吹牛,说挖煤快十年了,什么样的煤矿没见过。可是,刚进到矿坑,他就懵了,紧紧的跟在我后面,走得越深,越不说话。这时,突然掉下来一块大石,他来不及躲闪,砸到了头,是轻伤,人当时就吓得坐地上了,好久没站起来。”

司机、工程队工人、矿工,这些人对于陈宜先来说,既是帮手也是债主

陈宜先说起井下的经历像在描述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一下煤矿,感觉命就不是自己的,上来了,就像捡回一条命。”在山西小煤矿关停前,矿工过的都是“刀口上讨生活”的日子,轻伤那是日后的谈资,也是一件幸运的值得欣慰的事情。

“我不懂当地话,也吃不惯当地的饭,没办法,吃不惯也得硬吃。”当时,煤矿工人住窑洞,中午吃饭,来自贵州、河南、山东、四川等地的矿工,每十多人围成一桌。

陈宜先以前在老家乡镇企业局工作时,曾经参与过矿区建设,对写报表、材料等一些文书工作多少有些经验。平时他和工友吃饭时,就会对矿区安全、矿井通风、设施改造等问题进行讨论,讨论完,他还写成材料跑去向矿主提意见。矿工们曾对陈宜先说,“你来当头吧,一看你就是当头的料。”

陈宜先干了不到两个月,煤矿主对他说,“你带班算了。”

矿主还给陈宜先发了薪水,3000元左右。这在当时,是小煤矿一线煤矿工人的工资平均水平。而在后来煤矿行情最好的时候,一个一线矿工的工资可以拿到每月2万。

当上工头后的陈宜先不用再经常下井,一年可以赚几十万元,无家无室的他平时吃住都在矿上,没有其它花销。积累了五六年,陈宜先存了数百万。

2006年,煤炭行业刚刚有点起色,陈宜先看到了机会,不再满足当工头,他要自己当矿长。

豪赌黑金

在煤炭行业,陈宜先攒下来的家底翻不起风浪。陈宜先开始找合伙人。

“有个夸张的说法,孝义随便一个地方,挖一铲子下去就是煤。2006年,煤炭行业上涨势头看好,在孝义连普通百姓都在自己屋后挖煤,投资合伙人当然好找。”陈宜先说。

陈宜先的朋友,因为30 0亩的煤炭纠纷无法开矿,经常中午到陈宜先的油库和他一起吃饭

这一年,2000万元就能买个年产20万吨以上的煤矿,陈宜先和别人合伙,一共买了三个年产20多万吨的矿。这一年,很多小煤矿开始赚大钱。

但由于多年来煤炭行业开采的混乱,全国矿难死亡人数居高不下,也正是这一时期,国务院开始颁布法令进行整改。一组公开数据显示,仅2004年全国矿难死亡人数就高达6027人,占全世界矿难死亡总人数的80%。面对煤矿业责权不清的乱象,2005年6月政府颁发了《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那时,很多中小煤老板四处借钱,对煤矿进行合规化改造,而国家要求产权清晰,他们就又到处奔走向亲戚、朋友们借钱,办各种手续,在山西,办这些手续,从上到下,都要打点。”陈宜先说。

2008年,煤炭行业最好的光景来了。

陈宜先清楚地记得,从2008年3、4月一直到11月,煤炭交易价格一小时一个样。“那时,电厂和洗煤厂买煤都是背着现金到矿厂排队交钱,那都排不上号,煤价最高时主焦煤可以卖到2000元/吨。”

暴利驱使下,此前国家出台的监管政策并没有给煤炭开采环境带来多大改变。产权清晰了,小煤矿依然乱开乱采,矿难依旧不断。

2008年,在山西等地几起大型矿难催生下,各地拉开了煤炭资源整合的大幕,从山西开始依次到内蒙古、陕西等煤炭大省,小煤矿要么被大量关停、要么以一个为中心兼并其它数个,同时开采方式也从之前的洞采变为露天开采。

来自国家安监局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计划关闭小煤矿864处、实际关闭1054处。累计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破坏资源环境、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小煤矿12155处,淘汰落后能力约3亿吨。

“低于年产90万吨的煤矿国家都不让干了,我就把小矿卖给了民营大矿退了出来。”陈宜先说。此时,他已经从下井工人变成了腰缠数千万现金的富豪。

2009年,陈宜先休息了一年。“当时,早把要拍剧本的事忘了,就想着买一个更大的矿,再捞一笔就不干了。”

陈宜先清楚得很,2008年之后,年产90万吨以下的小矿除了被兼并就是关停,再买矿可不是自己手头这几千万就能解决的事。

2010年,陈宜先一边找曾经合作过的一家国企借到了一亿多,一边又通过亲戚、朋友筹了整整一个亿。

当年12月,陈宜先注资2亿元同一家名为山西昔阳安顺三都煤业公司的企业签订了合同。

“当时我进入时,煤炭价格还是600元/吨,原计划二三年内开采完,就能净赚六七亿元。”为了保险,陈宜先在买之前,还对煤矿的手续、煤矿质量进行了认真的考查,“全是无烟好煤”。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此后的五年时间里,煤不但没有采多少,迎接他的却是一段充斥着械斗、抢夺地盘的惊险岁月。

陈宜先是从一个名叫卓杏生的人手里买下的煤矿。卓杏生是福建福清人,山西省天赐煤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山西煤老板中主要包括山西本地人、安徽人、福建人等,其中,卓杏生被福建煤老板奉为鼻祖式人物。

在山西,一个矿区分为多块采区,由不同的煤老板承包开采。2002年卓杏生开始从福清人手中融资收购煤矿。一般都是他先付购买煤矿的定金,然后拿着协议、意向去集资,煤矿到手后再倒卖给中小煤老板开采。许多小煤矿就这样在卓杏生手中进进出出。

一份《山西昔阳安顺三都煤业有限公司(90万吨/年)露天煤矿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简本中显示,陈宜先参与的矿区整合后的井田面积为9.5623平方公里,生产能力为90万吨/年,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

事实上,从2007年前后至今,昔阳三都露天煤矿就被划分为300至1000亩大小不等的若干采区,并先后出让给包括陈宜先在内的近20个买家,而现在同时施工的十多家中只有他一人来自安徽,其余全是福建人。

2012年9月,卓杏生因在山西开采煤矿非法集资、诈骗福建省福清市百姓存款四十多亿元,以及组织黑社会人员私藏枪械,与政府和警方对抗等原因被查。此后,安顺三都煤业所辖的各个地区也因地块开采、边界等问题冲突不断。

“2012年9月份,我们就因为打架停了产,整整停了一年。虽然有之前的合同在,但是,谁多了谁少了根本就扯不清。”陈宜先说。“就这样,小冲突不断,2014到2015年,煤矿开采也是时断时停,只要一开工,福建煤矿主就会来闹事。”

让陈宜先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交火是2015年6月15日,同矿区的两个福建矿主纠集了福建、河南等地200多名社会人员手持钢管、镐把等工具到陈宜先经营的矿区恐吓、打砸、纵火。事发现场的矿工回忆,这200人坐着大巴车统一来到矿上,穿着统一的衣服,现场还有指挥行动,喊口号的人。

陈宜先与福建人的几次对抗中,都没有占到便宜。看着施工工棚被推倒,吉普车被砸烂,采矿路被对方的挖掘机拦堵,矿工、司机头部、脸上缝合着数十针的伤口,陈宜先怒了。

“我不怕,就得跟他们干。”他说。

从进入煤炭行业开始,想全身而退就不是件容易的事。陈宜先花钱从河北雇了一批东北人工程队。每次冲突,他都会拨打一遍110,将事故通报给当地警察。此外,他还花钱雇了专门的摄影师,发生冲突时便留下影像。

他说,再打架,矿上有工人,还有工程队,他不用亲自上场了。

末路

在开往三都煤矿的路上,是和陈宜先最后一次见面。

这位身家过亿的煤老板,个子不高,身材微胖,穿着一件褐黄的皮夹克,沾了一层灰的羊皮鞋子很显眼的配着一双白袜子。若素不相识,几乎分辨不出他与平常路人有何区别。但对于他而言,曾经因煤而起的人生沉浮或许已经接近尾声。

2014年,陈宜先挖出的煤还能卖到每吨290元左右,开采一吨煤的成本是200元。但2015年,销售价格降到了100元左右。

“这几年打打停停,就算弄清了官司也挣不了多少钱了。即使这样还是得开工,虽然行情不好,但不开工就等于赔钱,欠的债要还,工程队的钱也要还,矿工们还得跟着我吃饭。”陈宜先说。

陈宜先目前的处境多少有些身不由己。他的煤矿因为受到滋扰,一直不能开采,无奈之下不得不把储煤厂租给了他人,用他的话来说,“能赚一点是一点。”

矿区内停着十几辆重型运输卡车,这是陈宜先此前为煤矿配套经营砸下几千万买的,但基本没怎么投入使用。现在,矿工们住的地方也已经被封,人去楼空。在工人住的宿舍区旁边,停着一辆被烧毁的商务车,陈宜先说,这辆车是直接被土炸药炸毁的。

2015年的多次纷争中,陈宜先的矿工被打得四处逃窜。工地上多部车被砸烂。陈宜先不让别人动,砸烂的车就停在路边

事实上,地方势力的内斗仅仅是陈宜先当前处境的原因之一,煤炭行业的持续萎靡,以及新一轮的整合政策都倒逼着他不得不寻求出路。

陈宜先说,国内煤炭行业不景气不是购买力下降,而是产能过剩造成的,“我们的煤都可以卖得出去,只是价格太低,国家肯定是要调整的,煤价还要涨,只是不可能涨到原来的价格。国外也一样,经济总要有支撑点。只不过现在国内经济实在不景气,这就跟人一样,还没有缓过劲。一般来说,6年一个轮回,从2012年到现在,就快到一个轮回了。”

2012年,煤矿开采最不顺利时,陈宜先拿出几千万开了一家农业科技研究公司。

“我一直在研究渗灌技术。山西土质本来就不适宜耕种,煤炭开采完矿区就是荒田根本不能用,如果地下灌水技术研究好,我就能把采完煤的土地再利用,种上庄稼或者是药材,把荒地变成良田。”陈宜先说。

2015年夏天,他还多次前往杭州与北京,同阿里巴巴的云计算、大数据业务部门谈合作。陈宜先说,自己很推崇马云,认为马云很会做生意。

陈宜先目前的处境多少有些身不由己。他的煤矿因为受到滋扰,一直不能开采。也许对于他而言,曾经因煤而起的人生沉浮已经接近尾声了

他说,想找一个村子,或者一小块地,就是自己现在的煤矿区也行,试着种名贵药材,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把药材销售到全球各地。这些陈宜先都似懂非懂,但他却兴趣很大,“如果发展得好,就可以做大,一个村子都种药材也是可以的,有自己的数据中心、电子商务平台,农民也能有更多的活干,不像现在,离了煤就活不下去。”

陈宜先早年写的剧本仍然压在箱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