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故事发展脉络(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早已揭秘诸葛躬耕何处)
《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都是历代史学界公认的权威正史。关于琅琊人诸葛亮寓居地襄阳,史学界结论一致、南阳襄阳两地结论一致,没有争议。那么关于躬耕地,这三部正史是如何记载的呢?本文客观公正地从这些权威正史中抓取八点重要史实进行分析:
第一、裴松之注《三国志》,注释“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第二、《资治通鉴》记载“初,山东琅琊人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
第三、《后汉书 郡国志》记载,东汉末年只有南阳郡和宛县,并无南阳城、或南阳县的说法。王莽篡汉的短暂时期,虽有“南阳郡,莽曰前队”、“宛城,莽曰南阳”的说法,但是东汉成立后光武帝刘秀废除了全国上千个“莽曰”地名,恢复了汉制。
第四、《后汉书 郡国志 》记载,东汉南阳郡辖37县,其中包括了汉水南岸的武当、筑阳、山都等县。这说明在东汉时期,南阳郡的管辖范围是包括汉水南岸的。
《三国志吴主传》记载:“二十五年春正月,曹公薨。太子丕代为丞相魏王,改年为延康。秋,魏将梅敷使张俭求见抚纳。南阳阴、酂筑阳、山都、中庐五县民五千家来附。冬,魏嗣王称尊号,改元为黄初。”也佐证了南阳郡管辖范围包括了汉水南岸的几个县。
《后汉书》和《三国志》的这些记载说明,南阳郡以汉水为边界不可能管辖汉水南岸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同时由唐代宰相李吉甫官修的我国第一部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制》记载“万山……在(襄阳)县西十一里与南阳郡邓县分界……”。南阳郡邓县在汉水南岸与襄阳县相邻,以万山为界,这说明“邓县绝对不能跨过汉水去管辖隆中”的观点也是错误。
第五、《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既亲口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也亲口说“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首先,这说明诸葛亮口中的“南阳”是指南阳郡,“宛”才是宛城,否则就变成了诸葛亮要刘备来攻打自己躬耕的地方。其次,诸葛亮一生追求恢复汉室,以“占据宛洛、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为敌人,生命不息、北伐不止。
第六、《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193年曹操屠徐州,战火波及琅琊,诸葛玄避战乱携诸葛亮辗转豫章。195年豫章任职失败,又投奔襄阳刘表,197年玄卒。诸葛亮不可能在197年离开平静的襄阳周边地区,到战乱之地宛城。《三国志张绣传》记载,建安年间宛城一直处于战乱状态,前有孙坚、袁术,后有张绣、曹操,直到199年张绣正式投降曹操后,才稍微平静些。
第七、《三国志》记载,“三顾茅庐”发生于建安十二年底至建安十三年初,此时距曹操伐荆州只有半年,距赤壁之战不到一年。刘备三顾茅庐时,曹军正在宛城做南下攻打刘备的军事准备。刘备当时驻军于新野前线,大战一触即发,刘关张三人不可能到敌人后方、非常危险的“宛城”去三顾茅庐!
第八、《资治通鉴》记载刘表病逝于建安十三年夏。建安十二年末发生刘表的两个儿子刘琦、刘琮争夺荆州继承权的立嗣之争。这是与刘备“三顾茅庐”同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均记载了刘琦屡次问计诸葛亮、以“上屋抽梯”之计困诸葛亮于屋顶的史实。“上屋抽梯”与“三顾茅庐”同时期发生,说明诸葛亮在南阳郡的隐居地距离襄阳城很近。
诸葛亮隐居南阳郡躬耕之余,仍然活跃在荆州襄阳政治舞台上,完全印证了晋代史学家习凿齿“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的结论。
所以,《出师表》中“躬耕于南阳”是指“东汉南阳郡”,并非东汉宛城。凡是以今日之南阳去碰瓷东汉南阳郡的行为,是可耻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