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埙几孔最简单(看点用陶埙吹出苍凉的诗意)
埙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一种吹奏乐器,大多由陶土烧制而成,所以又叫“陶埙”。陶埙的外形呈扁平圆鱼形状,鱼嘴部位有吹孔,两肩各有一按音孔,鱼腹左下侧有一按音孔,用开闭不同的六种指法可发四个音,构成四声音阶,陶埙上一般都饰有网纹或条形彩绘。
据考古学家考证,埙产生于史前时代,是原始先民们在长期生产劳动中逐步创造出来的乐器。早期雏形是狩猎用的石头,由于石头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或洞,当先民们用这样的石头掷向猎物时,气流穿过石上的空腔,形成了哨音,这种哨音启发了古代先民制作乐器的灵感。这就是埙的起源,那时叫“猎具说”。
埙的音色与众不同,能吹奏出幽深低沉的乐曲,悲凄、哀婉、绵绵不绝。也正是埙这种非凡的音色,古人在长期的艺术感受与比较中,就赋予了埙一种神圣、典雅、神秘、高贵的精神气质。放下手头的工作,倾听一段陶埙的演奏乐,这种来自于远古的声音,能将我们带到原始岁月里,体会到古人的沧桑岁月!
埙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它的产生距今已经有七千多年了。纵观古代音乐史,就可以发现“土”乐器在远古时代使用比较普遍,我国夏、商、周三代,陶埙是常用乐器。至汉代后,陶埙才逐渐被“丝”“竹 ”类乐器所替代。
我国古代把品类繁多的乐器分为八类,这就是古籍所说的“八音”。“八音”是按乐器制作材料来划分的:金(钟、镈、铙)、石(磬)、丝(琴、瑟)、竹(箫、箎)、匏(笙、竽)、土(埙、缶)、革(鼗、雷鼓)、木(柷、敔)。埙在八音中属于土音。
在20世纪70年代,在今天甘肃省玉门市的清泉乡火烧沟遗址中出土了20余件制作较为精良的陶埙。这些陶埙均为三音孔,能吹奏出四个或五个乐音。距今已有3700年的历史。从制作的工艺和中国早期人类音乐文化的创造方面来看,充分显示了古代人类的劳动与智慧。随着玉门火烧沟陶埙的出土,这种古老的乐器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它那古朴柔美、幽深旷远的旋律又在这片土地上奏响了。
埙的制作因地域不同,有着不同的制作材料和制作方法,会产生出不同种类的音色。玉门陶埙是一种土制的乐器,造型为鱼形,轻巧美观,便于携带。做埙的工序也很多,概括起来有找土、晒土、碾末、泡土、揉泥、接坯(拉坯)、彩绘、晾干、进窑、出窑等环节。
埙制作主要以泥为原材料,泥需要粘性好且无杂质的。经过反复搅拌和搓揉,使泥达到软而不稀,硬而不脆就行。这样做出的埙大方敦厚,表面光滑细腻,色泽古朴典雅,结构简单,携带方便。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最关键也是最具技术含量的环节就是调音了,一只好的埙,仅调音阶段就可达半月之久。
今天的音乐工作者对埙这种古老的乐器进行了改造,使它焕发了青春,一些大型的文艺晚会上,多次出现埙独奏的节目。在一些影视音乐中,时常能听到陶埙的声音,一段陶埙的配乐,能让人方式置身于苍凉、空旷的景象之中,别有一番风味。
非遗传承人展播
舟曲藏族银饰加工之薛玉玲
薛玉玲,女,汉族,生于1971年,舟曲县立节镇花年村人。1992年开始跟跟父亲学习藏式银饰技艺,至今依旧从事藏式银饰技艺制作。主要作品有头饰:贺泽、恋尕;耳饰:娜鲁;领饰:云吾;发辫饰:尼度兹;胸饰:尼嘎欧、壳胡,项兹壶;手饰:德欧、泽喜等。现为甘南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舟曲藏族银饰加工技艺的州级代表性传承人。
投稿邮箱:343254522@qq
须知:非遗项目、图片、视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