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七损八益(学习内经灵枢第三十八篇)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七损八益(学习内经灵枢第三十八篇)(1)

《黄帝内经》分《素问》、《灵枢》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逆顺肥瘦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原文】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针道于夫子,众多毕悉矣!夫子之道,应若失而据,未有坚然者也。夫子之问学熟乎,将审察于物而生之乎?

【翻译】黄帝问岐伯说:我从您那里已经了解到很多针刺规律。按照您所谈的这些道理运用时,经常手到病除,从来没有祛除不了的顽固病证。那您的知识是勤学好问得来的,还是通过仔细观察事物后而思考得来的呢?

【原文】歧伯对曰: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数,法式检押,乃后可传焉!故匠人不能释尺寸而意短长、废绳墨而起平水也。工人不能置规而为圆、去矩而为方,知用此者,固自然之物,易用之教,逆顺之也。

【翻译】岐伯说:圣人认识事物的规律,要符合天地自然与社会人事的变化规律,而且一定要有明确的法则,这就形成人们应该遵循的方式、方法和规则,这样才可以流传于后世。所以犹如匠人不能脱离尺寸而随意猜测物体的长短,放弃绳墨去寻求物体的平直,工人不能搁置圆规去制成圆形,放弃矩尺而制成方形。懂得了运用这些法则,就能了解事物本身固有的自然特性;灵活地运用这些法则,就能掌握事物正常和反常的变化规律。

【原文】黄帝曰:愿闻自然奈何?

【翻译】黄帝说:我想听听是如何适应事物的自然特性。

【原文】歧伯曰:临深决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循堀决卫,而经可通也;此言气之滑涩、血之清浊,行之逆顺也。

【翻译】岐伯说:从深处决堤放水,不用很大的气力就能把水放尽。只要循着地下的通道开决水道,水就很容易通行无阻。同样对于人体来说,气有滑涩的不同,血有清浊的区别,经脉运行有逆顺的变化,所以应当掌握其特点,因势利导地治疗。

【原文】黄帝曰:日愿闻人之黑白、肥瘦、小长、各有数乎?

【翻译】黄帝说:人有皮肤黑白、形体胖瘦、年龄长幼的不同,那在针刺的深浅和次数方面有一定的标准吗?

【原文】歧伯曰: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广肩腋、项肉、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其为人也贪而取与;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之数也。

【翻译】岐伯说:身体强壮的壮年人,气血充盛,皮肤坚固,感受外邪时,应采取深刺的方法,而且留针时间要长,这个方法适宜于肥壮的人。肩腋部宽阔,项部肌肉瘦薄,皮肤粗厚而色黑,口唇肥大的人,血液发黑而稠浊,气行滞涩缓慢,性格好胜而勇于进取,慷慨乐施,针刺的方法应是刺得深而留针时间长,并增加针刺的次数。

【原文】黄帝曰:刺瘦人奈何?

【翻译】黄帝说:针刺瘦人的方法又是怎样的呢?

【原文】歧伯曰: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

【翻译】岐伯说:瘦人的皮肤薄而顔色浅淡,肌肉消瘦,口唇薄,说话声音小,这种人血液清稀而气行滑利,气容易散失,血容易消耗,针刺的方法应是浅刺而出针快。

【原文】黄帝曰:刺常人奈何?

【翻译】黄帝说:针刺一般人的方法是怎样的呢?

【原文】歧伯曰:视其白黑,各为调之,其端正敦厚者,其血气和调;刺此者,无失常数也。

【翻译】岐伯说:这要辨别他肤色的黑白,并据此分别进行调治。对于端正敦厚的人,因血气调和,针刺时的方法不要违背一般常规的刺法。

【原文】黄帝曰:刺壮土真骨者,奈何?

【翻译】黄帝说:针刺身体强壮、骨骼坚硬的人是怎样的呢?

【原文】歧伯曰: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劲则气滑、血清,刺此者,浅而疾之。

【翻译】岐伯说:身体强壮的人、骨骼坚硬,肌肉结实,关节舒缓,骨节突出显露。这样的人如果是稳重不好动的,多属气行滞涩而血液稠浊,针刺的方法应当深刺而留针时间长,并增加针刺的次数;如果是轻劲好动的,气行滑利而血液清稀,针刺的方法应当浅刺而迅速出针。

【原文】黄帝曰:刺婴儿奈何?

【翻译】黄帝问:怎样针刺婴儿呢?

【原文】歧伯曰: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

【翻译】岐伯说:婴儿的肌肉脆薄而血少气弱,针刺的方法,应当选用毫针浅刺而快出,一天可以针刺两次。

【原文】黄帝曰:临深决水,奈何?

【翻译】黄帝说:运用针刺时如遇前面所说的"临深决水"相类似的情况应当怎么办?

【原文】歧伯曰:血清、气浊,疾写之,则气竭焉!

【翻译】岐伯说:血液清稀而气行滑利的人,如果采用疾泻法,就会使其真气耗竭。

【原文】黄帝曰:循掘决冲,奈何?

【翻译】黄帝说:那如遇前面所说的"循掘决冲"的那种情况,又应当怎么办?

【原文】歧伯曰:血浊、气涩,疾写之,则经可通也。

【翻译】岐伯说:血浊气涩的病人,如果急用泻法,就会使气能够通畅。

【原文】黄帝曰:脉行之逆顺,奈何?

【翻译】黄帝说:经脉循行的逆顺是怎样的呢?

【原文】歧伯曰: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翻译】岐伯说:手三阴经都是从胸部经上肢走向手指;手三阳经都是从手指向上经肩部走向头部;足三阳经都是从头部经躯干和下肢走向足部;足三阴经都是从足部经下肢走向腹部。

【原文】黄帝曰:少阴之脉独下行,何也?

【翻译】黄帝说:足三阴经既然都是上行到腹的,而惟独足少阴经向下行,这是什么缘故呢?

【原文】歧伯曰:不然。夫冲脉者,五藏六府之海也;五藏六府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腘中,伏行骭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行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渗诸络而温肌肉。故别络结则跗上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

【翻译】岐伯说:不像您说的那样,那不是足少阴经而是冲脉。冲脉是五脏六腑经脉所汇聚的地方,五脏六腑都禀受冲脉气血的濡养。冲脉上行的部分,在咽上部上面的后鼻道附近出于体表,然后渗入阳经,向其灌注精气。冲脉下行的部分,注入足少阴肾经的大络,在气街出于体表,沿着大腿内侧下行,进入膝胴窝中,伏行于胫骨之.内,再向下行到内踝后的跟骨上缘而分为两支。向下行的分支,与足少阴经相并行,同时将精气灌注于三阴经;其向前行的一支,从内踝后的深部出于跟骨结节上缘,向下沿着足背进入足大趾间,将精气渗注到络脉中而温养肌肉。所以当与冲脉相连的络脉瘀结不通时,足背上的脉搏跳动就会消失,这是由于经气厥逆,从而发生局部的足胫寒冷。

【原文】黄帝曰:何以明之?

【翻译】黄帝说:怎样查明经脉气血的顺逆呢?

【原文】歧伯曰:五官导之,切而验之,其非必动,然后乃可明逆顺之行也。

【翻译】岐伯说:在检查病人的时候,首先要用言语开导问清症状,然后切足背部脉搏来验其是否跳动。如果不是经气厥逆。足背的动脉就一定会搏动,这样就可以明确经脉气血循行逆顺的情况了。

【原文】黄帝曰:窘乎哉!圣人之为道也,明于日月,微于毫厘,其非夫子,孰能道之也。

【翻译】黄帝说:这些问题真是难解答啊!圣人所归纳的这些规律,比日月的光辉还明亮,比毫厘之物还细微,若不是先生您,谁还能阐明这样的道理呢。■

【来源:黄帝内经网,本文按王洪图、贺娟主编的《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校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3月第二版,编辑:麦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