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与众不同的地方(桂林不止山水)
图①:《陇上踏歌行》中,桂林山水的如画风景和踏歌舞蹈的悠然意境完美融合。(河南卫视供图)
图②:兴坪渔火。黄一骏 摄
图③:美到令人忘记呼吸的桂林山水。 黄一骏 摄
“三月三”清明小长假,河南广电制作的“风起画屏中——2022《清明奇妙游》”上线。在《陇上踏歌行》篇章中,桂林山水惊艳亮相。这段4分36秒的视频,刷爆了桂林人的朋友圈。
《陇上踏歌行》,打破了“青山绿水 婀娜女子”的传统拍摄思路,取而代之的是以农夫、士大夫们在山水间躬耕劳作、集体起舞的画面,传递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话、中国人对生死的哲思,赋予了桂林山水另一种美。
对此,桂林人普遍感到骄傲与自豪,从刷爆了的朋友圈便能瞥见一斑。
文化输出、文化自信、再到“自信爆棚”,近年来,河南广电作品屡屡出圈、把传统文化拍出新意,也给予了我们不少启发。山水是桂林的天赋,绝非局限。如何跳出山水的框架来讲山水,如何用当下观众喜欢的方式营销城市,都值得深思。
“出圈”的《陇上踏歌行》
仲春与暮春相交之时,砍柴老翁与书生们相逢于漓水之畔。作揖、交谈,把酒言欢,兴致高了大家就在山水间、田埂上、篝火旁唱起劳动号子,舞而蹈之,踏歌而行。一幅“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的清明农乐图,就在青山秀水间徐徐展开。
这段名为《陇上踏歌行》的实景歌舞剧,取材于桂林阳朔,是河南广电制作的“风起画屏中——2022《清明奇妙游》”中的一个独立篇章。4月5日,《清明奇妙游》在网络平台和河南卫视上线,桂林再度凭实力与美貌“出圈”。
远山如黛,绿水含烟。视频里,阳朔富里桥、画山云舍、九马画山美不胜收,为宋代马远笔下的踏歌图注入鲜活的具象。
与以往不同的是,河南广电镜头下的桂林跳出了“青山秀水丽人婀娜”的常规框架,大胆启用全员男性扮演书生、农夫、樵夫,大家在春时劳作、雅集,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又共生,这是最打动人的一点。《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道:“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春耕时节的忙碌与喜悦,天地一派清明,田园牧歌,是中国人特有的浪漫。而在观看《陇上踏歌行》的时候,很难不令人联想起《论语》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理想境界。
节目导演陈佳说,在清明节,除了扫墓祭祖,人们还会开展踏青郊游、农事生产。可以说,清明节兼具慎终追远与生生不息的两重意义。在“既不能太悲悲切切,又不宜欢天喜地”的情感基调下,河南广电选取了清明农事生产的主题,体现“社稷之道,民为重”的思想,多了一分质朴旷达以及对天、地、人之间关系的哲思。
传统赛道如何跑出“加速度”?
在一片赞誉声中,也有很多桂林人表达了一丝遗憾:“要是视频是桂林自己拍的就好了。”
从《洛神水赋》《只此青绿》再到中国节日“奇妙游”系列,近两年来,河南显然已经在国风和传统文化IP打造方面驾轻就熟。
在如今人手一台或数台手机的“自媒体时代”,河南如何在传统元素上发掘新意,屡屡出现现象级的刷屏?这恐怕是很多人都想一探究竟的。
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河南省广电协会副会长尚恒志认为,“奇妙游”系列的爆火,既有时代的原因,又有“事在人为”的因素。多年来,河南一直深耕传统文化领域,加上近年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成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最强音。“80”“90”“00”后,不少都以买国货、扬国风、跟国潮为骄傲,某种程度上而言,传统文化站在了发展的风口。
其次,我国的传媒生态,正逐步从泛娱乐化向泛文化转变。像《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节目,都引领过一波追逐传统文化之美的风潮。
在“人为”的部分,河南卫视以内容输出为王,将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古典文学、名人故事以时下观众喜欢的短视频、网剧、网综等串联,将传统文化元素、戏剧情节、鲜明的城市形象融为一体。同时,不光有“内容美”,还要有“形式美”,利用5G AR的技术让画面虚实结合不违和,舞美灯光效果最大化。“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美学,在其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当传统文化与艺术结合,经过现代技术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喜好,古老的文化便能与“网络公民”产生心灵共振。
桂林市文艺演出有限责任公司影视制作中心主任林杉,是在冬奥会期间刷屏的城市宣传片《这就是桂林》的导演。同为掌镜人,林杉对河南屡屡出品“现象级”节目、短片,有自己的见解:“从《唐宫夜宴》开始,河南打破了外界对它的固化印象。这种反差萌很契合互联网模式,由此他们打开了一条路。而端午奇妙游、清明奇妙游等节目的爆火,都是衍生的‘蝴蝶效应’。”因此,林杉认为,桂林要多出“出圈”的佳作,也要从“反差萌”上入手,改变外界对桂林的固化印象。桂林虽然不像河南是“半部中国史”,但我们也有两千余年的城市历史,并且是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交汇的枢纽之地,加上得天独厚的风光优势,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面临着与河南同样的契机的。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从事传媒的登记在册企业有3800多家,从业人员保守估计超过2万人。加上我市高校众多,影视编导这块人才资源充足。林杉说,桂林绝不乏优秀的导演、摄影师、制片人。对于名气在外、成名已久的山水,更需要敢于打破框架的魄力与决断。河南卫视屡出精品,也与其偶然一次尝试放开了自由度,让团队成员可以最大限度结合自己所属的年龄层特征、审美风格进行创作的结果。对此,桂林也许无法单纯模仿、复制,需要继续探寻一条与自身属性和气质相吻合的道路。
探寻山水之外的更多可能
“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随着奇妙游系列的火爆,河南成功输出了清明上河园、龙门石窟、观星台等标志性城市IP。在《陇上踏歌行》播出后,同样,“我想去桂林”的声浪又高了起来。尽管拍摄地画山云舍的均价每晚高达近3000元,在某旅游平台上,网上留言咨询的人还是络绎不绝。
受制于疫情,“诗与远方”已经无法像从前那样,说走就走。因此,通过节目、短视频、网剧的城市“云端游”,无形中能积攒一大批潜在的消费群体。同时,这也是营销城市、外塑形象、文化输出的一个黄金时机。
桂林成名早,山水之城的形象深入人心,因此也容易被头顶的光环所局限。这一次河南将桂林山水文化做出了新意,也予以了我们一些启发。
首先,仍然要深挖本土文化,持续原创输出。本土文化是“根与魂”,是创作永葆活力的源泉。在后娱乐时代,很多创作喜欢编造、蹭热点,殊不知这些“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想要继续发展,是难以为继的。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桂学研究院院长黄伟林认为,桂林的山水就是桂林最大的IP。因此,未来深挖文化内容,仍要围绕山水而作。如何将山水做出新东西,那就意味着要对山水文化进行一番再梳理。
黄伟林说,山水不只是具有“物”的属性,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属性,也就是中国人历来寄情山水,将其看作是精神上的世外桃源、内心深处的人生归宿,是中国人的乡愁,是中国“道”之藏身所在。
在山水文化这个中国特有的人文体系里,包括了风水、山歌、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山水摩崖,也包括了山水科学、山水哲学、山水宗教、山水美学、山水养生、山水风俗、山水美食、山水生活等多学科。所以,要继续深耕桂林的山水文化,黄伟林建议在高度尊重桂林山水自然的前提下,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哲学美学、体育卫生、园林建设、风俗文化等多方面,全方位地提升山水文化品质、丰富山水文化内涵、拓展山水文化境界。
“桂林山水甲天下”,说的不仅仅是桂林有着世界一流的山水自然景观,更多的是桂林应该创造出与这种山水自然景观匹配的人文生活理想。譬如,从唐宋始,桂林就在山水园林方面表现不俗。叠彩山、隐山、南溪山、訾洲、靖江王府、雁山园都是桂林古代著名的山水园林。未来,桂林在山水园林方面的历史、人文多下功夫,甚至可以将大学和中学打造成山水园林学校。有可能的话,再打造一个山水文化博物馆。
在表达方式上,河南卫视解码出了当下受众喜欢的方式,即“网剧 剧综”,以一幅宋画、一场雅集,甚至是几个线索人物贯穿起剧情,融入说唱、古风舞蹈、水下摄影等元素,给观众奉上了一场视觉盛宴。桂林也可以采取“山水实景 虚拟”的方式,以好的剧情脚本和演员活灵活现的演绎,让观众们感受到山水之外的历史人文之美,从而刷新他们对桂林的印象,激发再度前来探寻的兴趣。
“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的营销,能够双倍甚至几倍去放大连锁效应,让桂林的另一面得以生动呈现。河南卫视的成熟营销策略和方式可供借鉴。以“奇妙游”系列为例,几位主要演员是面向高校进行公开选拔的,这就导致节目“未拍先热”,在庞大的大学生群体中迅速传播。利用抖音、微博、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制造话题并且进行话题营销。同时,借助名人、流量的点赞、推文,也能让一座城市迅速出圈。
■嘉宾访谈
文化当为城市底色
□黄伟林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桂学研究院院长)
桂林是一座山水城市。有关桂林山水城市的名句很多,比如刘克庄眼里的桂林:千山环野立,一水抱城流;比如徐霞客眼里的桂林:出水青莲,亭亭直上。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名句都是刘克庄、徐霞客置身桂林城中的直观体验。
中国传统对旅游的理解,是游山玩水,这是桂林旅游能够数百年享誉中国的根本原因。然而,现代旅游已经被重新定义,仅凭山水观光已经无法吸引到更多的游客。更多游客来旅游,更多是沉浸式地感受有别于自己家乡的文化魅力、接受一座城市的文化输出。因此,我们还是要深耕山水文化,这是桂林的特色。
桂林是旅游城市,也就是说,旅游仍然是桂林的主要职能。很长一段时间,桂林的核心旅游项目是“三山两洞一条江”,随着交通的改善,今人可以很轻易地深入古人完全无法抵达的区域,也就是说,传统的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这种旅游景观可以在更广阔的区域欣赏,桂林这方面的优势正在减弱。
我注意到,近年来,博物馆旅游成为中国旅游的时尚宠儿。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西安的陕西历史博物馆、郑州的河南博物院,都成为旅游者趋之若鹜的旅游项目。桂林虽然无法与这些历史大城相提并论,但也有相当特色的博物馆资源,也有具有一定水准的博物馆。令人遗憾的是,桂林曾经是世界闻名的抗战文化城,至今没有一个抗战桂林文化城博物馆;桂林是享誉世界的山水城市,拥有丰富的山水文化资源,至今也没有一个山水文化博物馆。如果有条件,打造这两个博物馆,至少在内涵层面,都可能达到世界级旅游城市中的“世界级”。
同时,我建议围绕桂林山水,继续做好山水文化产业、山水艺术产业、山水科技产业、山水教育产业、山水体育产业、山水健康产业这六大产业。
来源丨记者韦莎妮娜
桂林日报社新媒体运营部出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