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辞典在线阅读(马克思主义哲学辞典)

哲学辞典在线阅读(马克思主义哲学辞典)(1)

唯物主义一元论 是一元论哲学的一类,同唯心主义一元论根本对立的哲学理论。它认为世界的本原或根源只有一个,这就是物质。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强调物质对精神的根源性,精神对物质的派生性。唯物主义一元论按其历史发展过程来看,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这三种形态。辩证唯物主义则是科学的和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典范。因为它不仅继承了过去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传统,并且克服了它们的局限和错误,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上千差万別的事物和现象,都不过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各种表现形态,而精神也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一一人脑的机能,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精神不仅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而且对它有反作用,这使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科学地结合。同时,辩证唯物主义不仅在自然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而且把这个观点贯彻到人类社会历史领域,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生产方式,这又做到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在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上的彻底统一。

唯心主义一元论 是一元论哲学的一类,同唯物主义一元论根本对立的哲学理论。它和唯物主义一元论一样认为世界的本原或根源只有一个,但认为是精神,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只不过是精神的产物或体现,世界统一于精神,强调了精神对物质的独立性、物质对精神的依赖性。唯心主义一元论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意志、感觉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看成是第一性的东西,而客观事物则是这些主观精神的产物。这一形式的代表人物中国有王阳明、欧洲有贝克莱等。客观唯心主义则把“客观”精神即虚构出来的先于或外在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理念”、“绝对观念”(也即上帝、神)等,确定为世界的本原,现实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所创造,或者是它的幻影。这一形式的代表人物中国有朱熹、欧洲有黑格尔等

二元论 主张世界有两个性质不同、互不依赖、各自独立、平行存在的本原的哲学理论。这两个本原个是物质、一个是精神。法国的笛卡尔是哲学史上最典型的二元论代表。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有两种实体,一是精神实体,它的本性在于思维,而没有广延,另一是物质实体,它的本性在于广延、而没有思维。它们谁也不产生谁,谁也不决定谁,都各自存在与发展。人则兼有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本原即灵魂和肉体。

二元论者认为在客观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独立的精神力量的存在,使它不能正确地解决世界的本原问题,同时也与科学所揭示的客观事实背道而驰。另外,二元论者也割裂了精神与物质的联系,不能说明精神的实质与来源,这样只好求助于“上帝”了。笛卡尔就认为无论是物质实体或精神实体,都是依赖于“绝对实体”即“上帝”而存在的。从这可以看到,二元论者表面上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又企图调和二者之间的根本对立,但实质上这种理论必将陷入唯心主义。

二元论广义上还指任何将宇宙分为两个独立部分的宗教教义(如中世纪的关于以神为本原的善,同另ー个是以魔鬼为本原的恶的斗争)和哲学学说(如柏拉图的理念与事物、康德的本体和现象)。

多元论 认为世界是许多本原构成的哲学理论。有唯物主义多元论和唯心主义多元论。唯物主义多元论认为构成万物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物质元素。古希腊的阿那克萨戈拉认为万物是由他称之为“种子”的物质微粒组成。“种子”不仅性质不同并且无限多,各种事物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构成它的“种子”不同。和他同时代的恩培多克勒则认为组成万物的元素是多的,但又不是无限的。生化万物的是四个根:火、水、土、气,万物由它们按不同比例混合形成。中国古代也有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说。唯心主义多元论则认为世界是由许多独立的精神性的实体构成的,近代德国的莱布尼兹是其突出代表。他认为世界是由无数精神性的的具有自己运动能力的“单子”构成,事物之所以不同,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单子”具有等级不同的灵魂。此外还有实用主义、人格主义等哲学流派也具唯心主义多元论色彩。

“多元论”用于广义时也指认识论上的和社会政治上的多元论,前者认为每个人或社会阶层都有各自的真理,后者认为一切社会因素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不同的含义。马克思主义坚持将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各种形式的多元论。

无神论 一种否认超自然物的存在、否认灵魂不灭、鬼神、天意的理论。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表现,在古希腊罗马,否定民众共同信奉的神被认为是无神论,在中世纪欧洲,基瞀教徒把异教徒称为无神论者,在近代最反动的教会人物甚至把康德和黑格尔也看作是无神论者。在中国它往往表现为对鬼神、迷信等的揭露的学说。

无神论的发展同科学、物质生产的发展及政治生活、哲学的进步有密切的联系。历史上的无神论往往提倡科学、理性,通常也代表同宗教及旧制度进行斗争的先进社会阶级的利益。而利用科学知识批判宗教、鬼神,则是每个历史时期无神论的鲜明特征。因此,它的发展总是同哲学中的唯物主义的发展并行不悖的。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国家都有自己无神论的战士,如欧洲有色诺芬尼、伊壁鸠鲁、布鲁诺、狄德罗等,中国有王充、范缜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最彻底的无神论。它对宗教理论、鬼神说教的批评包括哲学的、自然科学的、史学的、政治的批判。认为宗教及鬼神迷信的产生是由于人类早期对自然与人自身认识的肤浅所致,而阶级社会中,阶级的剥削与压迫是其存在的主要根源,统治者以此维护自已的政治统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前进,它们也必然逐步地走向死亡。

自然神论 又称理神论。欧洲近代流行的一种宗教哲学理论。它认为宇的创造者是神,神是一个给予宇宙以规律的非人格的始因。神作为“造物主”在创造宇宙之后,就不再干预宇宙的事务,而让其按自己本身的规律存在与发展下去。这种理论一方面认为宇宙各方面的协调性和合目的性是作为宇宙创造物的神的存在的根据,另一方面推崇理性原则,认为对宗教的信仰不能盲从,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反对传统的神秘主义天启宗教,而主张创立“自然宗教”和“理性宗教”,实质上,神只不过是“字宙王国的虚君”。

这种理论是早期资产阶级同封建制度在思想斗争上的一种妥协形式,他们试图用这种理论来限制封建统治者的权利,成了“天上的代议制”。一般说来,自然神论在哲学观点上不是一个统一的思潮,就代表人物来说有的是唯物主义者,有的是唯心主义者,还有二元论者。但就主导方向来说是同唯物主义者相联系的,马克思曾经说过,自然神论对唯物主义者来说:“不过是摆脱宗教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罢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5页)。因此它又是无神论的掩护。自然神论的主要代表有英国的牛顿、法国的伏尔泰、美国的富兰克林、俄国的罗蒙诺索夫等。19世纪中叶后,自然神论被神学世界观的鼓吹者用来反对无神论和唯物主义对宗教的批判,走向反动。

泛神论 一种否定神的哲学理论。它主张神和整个宇宙等同,彼此合而为一,构成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既反对基督教信奉的人格神,也否定自然神论者认为的作为自然界第始因的神。它认为自然界本身就具有神性,神性弥漫于整个自然界,万物存在于神内,神只不过是万物的内因,上帝创造万物与上帝即是万物是一回事,把至高无上的神降低到自然的地位。这种理论最早是英国哲学家托兰徳于1705年提出来的,曾流行于十六到十八世纪的西欧。它可以成为无神论的伪装和通向无神论的一个阶梯,费尔巴哈曾把它恰当地看成是在神学本身基础上对神学的否定。

泛神论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哲学体系中,表现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十六世纪哲学家布鲁诺与斯宾。诺莎就是泛神论的著名代表,他们认为神就是宇宙,宇宙之外没有神,把神溶化在自然之中,神只不过是按自然界自己的规律发展着的东西的另ー种称呼,带有无神论色彩,这成为当时宣传唯物主义的一种方式。泛神论还有与神秘主义相结合的,如厄里乌根纳、马勒伯朗士等,认为一切都是神,神是一切存在物,是整个宇宙的超自然的本原,这就把自然消解于神中,导致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泛神论思想在现代又被人格主义等哲学流派所利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之一,指的是世界的共同基础和本原。现实世界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但又是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这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在证唯物主义学体系中,世界的统一性和世界的物质性,是密切联系、二而一的问题。世界的统一性回答的是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世界的物质性回答的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辩证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统一性的一元论,坚持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把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唯心主义一元论,反对二元论或多元论。

物质第一性 唯物主义关于哲学基本同题重要原理之一。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源在于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发展的产物。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源,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二元论者把物质和意识都看作是世界的本源,认为物质和意识之间不存在谁决定谁,谁为第一性的问题,二者都是错误的。

物质 指在人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二卷第128页)世界的一切事物有着无限多样的形态,无穷的变化发展,但归根到底都是客观实在,都是物质。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世界就是无限的永远运动的物质总体,时间和空间则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各种不同表现形态。物质是不能被创造和被消灭的,世界上各种事物的产生和消失,只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世界上切现象(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根本特性的最高概括,哲学物质范畴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不能把它同自然科学中关于物质的特殊属性、结构和形态的学说相混淆。对物质的特殊属性、结构和形态的具体认识,是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和深化的,而哲学的物质范畴则是不会陈旧和被推翻的,它只会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地被证实和丰富。

宇宙 指整个物质世界。中国古代<准南子・齐俗训>中说“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照字面解释,宇宙指空间和时间。辩证物主义认为:字宙是整个物质世界,他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空间和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宇宙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并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宇宙是多样性的统一。其多样性指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其统一性指整个世界的一切事物都”统一于物质(客观实在)。宇宙能被人们的意识所反映。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宇宙的构造和发展的认识正在日益加深。

存在 1.相对于思维而言的存在,是物质的同义语,即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唯物主义者认为存在是第一性的,思维是第二性的;唯心主义者认为思维是第一性的,存在是第二性的,即所谓“存在就是被感知2.指“有”(存在着的东西),既包括物质的东西,也包括精神的东西。

自然 天然,非人为的。指未经人类实践干预的、与人类社会尚未发生任何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独立存在的事物的原来状态。作为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来说,所谓自然是指人类实践种种对象的总体,即离开人的意识和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在这个意义上,自然的概念相当于自然界的概念。

自然观 是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自然观是指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即要回答诸如自然界的本质是什么,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自然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还是静止的,原来如此,永远如此?自然界有否本身的变化发展规律?自然界能否被认识?等等问题。对这些问題的不同回答,产生了不同形态的自然观,基本上区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不同的自然观。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的产物,唯物主义则相反。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最早出现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用直觉、猜测的思维方式,从总体上认识世界,认为自然界的本原是如水、火、土、空气等具体物质,宇宙万物是由这些本原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近代,形成了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这是由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状况所决定的,其特点就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0页)18世纪末19世纪初自然科学的一系列成就,特别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即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达尔文进化论,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统一的物质世界,并按其自身的规律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自然界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人们通过实践能够逐步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并根据这些客观规律来指导自己的实践,以达到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谋福利的目的。

宏观世界 相对于微观世界而言。是宏观物体、宏观物体的运动及其所产生的各种现象的总和。在物理学中,宏观物体是指空间线度大于10-5厘米,质量大于10-15克的物质客体以及与之相应的场所构成的物质系统。它包括地球上的物体、卫星、行星、恒星等,一般说来,凡是用肉眼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是宏观物体。宏观物体的运动及其所产生的现象有如,汽车的行走、光的传播及其在传播过程所产生的散射、折射、反射等现象。宏观世界中的物质客体的运动服从牛顿力学规律。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有区别又有联系,宏观世界的存在以微观世界的存在为基础和前提条件,自然界是先有基本粒子、原子核、原子、分子等微观物体,而后才有地球上的物体(包括生命体)、地球、行星等宏观物体。没有微观世界就没有宏观世界。微观世界相对于宏观世界布言。是微观物体、微观物体的运动及其所产生的各种现象的总和。在物理学中,微观物体是指空间线度小于10-6厘米、质量小于10-15克的物质客体及其与之相应的场所构成的物质系统。它包括分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微观物体的运动及其所产生的各种现象有如,电子绕原子核的运动,电子在原子売层中不同能级间的跃迁及伴随的能量辐射或吸收等。微观世界中的物质结构、时空关系和运动规律与宏观世界中的不样,有自己的特殊性,服从量子力学规律。

客观 1.指人的意识以外的物质世界,或指认识的一切对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观和客观是对立的统一。客观是不依赖于主观而独立存在的,主观能动地反映客观,并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2.指人的认识从实际出发,主观指人的认识不从实际出发,即主观性。

客观实在 指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世界,它包括一切物质、事物及其运动规律。作为世界本原的哲学物质范畴其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世界上一切事物及其过程都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它们最高、最根本的共同特性就是客观实在。客观实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并能为人的感觉所感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和现象,如自然物体、生命现象、人类社会等等,都是客观实在。

唯心主义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认为客观实在是人的感觉的产物或某种社会精神,这是错误的。

客观世界 即物质世界,指在人的意识之外存在的一切事物。客观世界是物质现象,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它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们不仅可以认识客观世界的表面现象,而且可以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并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去改造客观世界。

空间和时间 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空间指物质运动的伸张性和广延性,它表示物体的体积、形状、彼此之间的并存关系和分离状态以及排列秩序等。空间具有三维性,即任何一个物体都有一定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实际存在的空间只能是三维空间。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间隔性和顺序性,它揭示一事物和另一事物、一运动过程和另一运动过程之间间隔的长短,一事物的存在和过程进行中持续的久暂。时间具有一维性,即不可逆性,它只是朝着由过去、现在和将来一个方向流近,一去而不复返。时间和空间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时间和空间也是客观存在的,是永恒的,它与物质不可分离:一方面,物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物质便无法存在;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物质,没有无物质的纯粹的时间和空间。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91页)对于整个客观世界来说,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即时间上无始无终,空间上无边无际。但对于每一个具体事物来说,时间和空间又是有限的,在时间上,它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在空间上,它有特定的形状、大小并处于一定的位置。总之,时间和空间是无限和有限的统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