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绘画助教社会实践报告5000字(文学)
暑期“返家乡”社会实践感想
文/张嘉航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对于增强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本次暑期,我参加了“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报名了文化宣传项目中的榆树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走遍388个村”文艺采风岗位。“走遍388个村”文艺采风,旨在探究家乡特色文化,用视频、文字以及直播等多种形式讲好家乡故事,助力乡村振兴。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随采风组去到的第一个乡村是恩育乡红庙村,主要探访的是红庙村的蓝莓基地。红庙村土地资源丰富,区位优越,曾为贫困村,目前已经脱贫。我们随同乡党委组织委员赵忠利先生前往蓝莓基地,路上几经周折,大路不通,赵委员试图用小轿车带我们穿越杂草地。能看出赵委员的焦急、欣喜以及期待,希望带我们尽快到达基地,能够多了解多宣传,为蓝莓打开销路。路上赵委员为我们讲解了蓝莓的种植以及冬天的处理办法。在快趋近蓝莓基地中心时,远远就看见几个人在地里忙碌,我本以为是基地的种植工作人员,但经过介绍得知是村书记赵长军先生。赵书记很热情,带我们摘蓝莓、科普蓝莓知识、讲述蓝莓基地建立过程以及美好蓝图,同时也说明了目前基地面临的困境。目前正是蓝莓的成熟季,村里谋划了很多办法,希望乡村干部能广泛宣传,线上线下都打开销路。在介绍红庙蓝莓时,赵书记和赵委员都底气颇足。的确,基地的蓝莓个头大,甜度足,吃起来新鲜香甜。红庙蓝莓的品质优良离不开村干部的努力,赵书记和原驻村第一书记王洪亮先生曾多次到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参观考察学习,同时也求助蓝莓种植方面的朋友,学习经验,结合蓝莓生长规律和品种特性,科学种植,严格管理,土壤、水质、疏花疏果各个环节都严格把控。坚持绿色种植,打造健康和有机种植的蓝莓品牌。基地的除草人员以及采摘员聘用的是村里的脱贫户,贯彻“不返贫”的理念。蓝莓基地已经四岁了,前三年不留果是培育期,为保证果树的养分。今年是第一茬成果,村干部们都很想打响红庙蓝莓的招牌,盼望红庙蓝莓成为一个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让大家听到、见到、尝到红庙蓝莓。通过直播宣传,让人们来体验采摘、品尝果实,筑起口碑。村书记表示有信心让大家爱上红庙蓝莓。
此次社会实践让我体会到脚踏土地,走访下乡的重要性;也体会到了文化宣传助力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需注重发挥文化的作用,以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以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凝聚精神动力;以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发展动能;以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发展环境。保障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城乡融合、协调推进、产业融合、文化守护和改革创新的国家战略,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要形成共同的行动,就需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宣传动员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凝聚人心、整合力量。要发挥新闻媒体的主渠道作用,把乡村振兴战略贯穿到日常宣传中,多形态、多角度、全方位地宣传乡村振兴战略。本次下乡采风,依托榆树文联公众号宣传红庙村蓝莓,吸引了第一批采摘者,家长带着小朋友们,摘蓝莓、品蓝莓、听蓝莓知识。同时,文联“添柴加火”为红庙蓝莓直播助力,吸引更多采摘者,为其吸引顾客打开销路。在采风过程中,也感受到了村干部对这片乡土的热爱。每位村干部都勤勤恳恳,脚踏土地扎实做好乡村振兴工作,不懈怠不抱怨。对待这片蓝莓基地,就如同养育自己的孩子,从无到有,看着它成熟结果,每一颗小小的蓝莓都是每一位村干部的心血之作。
目前,伴随着全国脱贫攻坚拉下胜利的帷幕,乡村振兴的号角又已顺势吹响。为响应党和国家建设美丽乡村的号召,越来越多的干部下沉到基层一线,选择助力乡村振兴。在我看来广大基层干部,要想在广袤的农村基层舞台上有所作为,建设美丽乡村,需要做到 “入乡随俗”。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结合乡村特点,才能为乡村的发展、振兴增光添彩。
本平台是“榆树文联”新媒体平台官方账号,诚征各类稿件。投递稿件先在平台发布,择优在纸版《榆树人》发表。作者文责自负。咨询投稿事宜,敬请关注本号并留言或私信,也可搜索微信公众号“榆树文联”。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