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襄风陵渡口一见杨过误终身(一见杨过误终生有所夸大)

郭襄最终出家,真的全是因为杨过的之故吗?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可以说,郭襄出家是必然的事。《倚天屠龙记》小说前两回,有许多细节,都在暗示着郭襄的最终归宿,少林寺一行的一些听闻,让她在后来家国遭变之日,自然而然地生出出家的念头。不过,郭襄出家,并不全是为了离爱,更并非避世,不然她断不会创建峨眉一派。

郭襄风陵渡口一见杨过误终身(一见杨过误终生有所夸大)(1)

一.创建峨眉派之前,郭襄并非一直在漂泊江湖,襄阳城破她不在城中,应是有事外出。

《神雕侠侣》结局那次华山聚会之后的三年,郭襄一直都在江湖飘泊,寻找杨过。这三年她到处寻寻觅觅,始终落得个冷冷清清,终南山中古墓长闭,万内坳中花落无声,绝情谷里空山寂寂,风陵渡口冷月冥冥。她心头早已千百遍地想过:“其实,便算找到了他,那又怎地?还不是重添相思,徒增烦恼?大哥哥所以悄然远引,也还不是为了我好?但明知那是镜花水月一场空,我却又不能不想,不能不找。”

这一找就找到了少林寺,引出了郭襄人生中又一次重要的旅程,甚至改变自己后半生的际遇。郭襄在少林重遇了觉远师徒,又结识了上少林的“昆仑三圣”何足道。目睹觉远师徒与何足道的一场较量后,却因张君宝私自学武犯了少林门规,遭到少林的必捕令。结果觉远大师将郭襄和张君宝救出少林,虽在无色禅师暗中的帮助下远离了少林武僧的追捕,却在这场变故中真气耗尽,随之圆寂。觉远大师圆寂前,将《九阳真经》背出,郭襄因之默记下了部分经文。这份经文,后来成了她创立峨眉派的根基。

郭襄风陵渡口一见杨过误终身(一见杨过误终生有所夸大)(2)

觉远圆寂之后,郭襄见张君宝举目无亲,因而交代张君宝到襄阳投奔她父母,自己则再次漂泊江湖而去,但张君宝最终也没有去到襄阳,而是在途中上了武当山,后来开创了武当一派。小说到这里,便没再细述郭襄行踪,到她四十岁开创峨眉派,其中足足有二十年的时间,那么这段时期,郭襄又在干嘛呢?真的是一直在漂泊于江湖,寻找杨过吗?很明显不是。

大约在少林一事的又五年之后,那场决定南宋命运的最后一场“襄阳大战”拉开了序幕,而且整整打了六年之久,最终襄阳城破,郭靖一家除了郭襄,全部殉城报国。这也就是说,在襄阳城破的时候,活下来的郭襄三十岁。襄阳城破之时,郭襄并未在襄阳城,这点小说中有交代,她当时身在西川,赶回去救援时,已是为时已晚。不过在那六年中,除了最后的城破之时,郭襄明显有在襄阳助她父亲守城。不然她不可能得到黄蓉所铸的倚天剑。

师父顿了一顿,接着道:“襄阳城破之日,郭大侠夫妇与郭公破虏同时殉难,屠龙刀不知下落。郭祖师当时身在西川,待赶去想要相救父母亲人,却已为时不及。”新修版《倚天屠龙记•第三十八回》

郭襄风陵渡口一见杨过误终身(一见杨过误终生有所夸大)(3)

倚天剑和屠龙刀,是黄蓉在襄阳城破之前所铸的,是她当时知道元兵势大,襄阳终不可守,为了保存下郭靖的兵法武功助后世抗元所做的一个决定。屠龙刀她给了郭破虏,郭襄则受传了倚天剑。当时的襄阳城,已早被蒙元大军围成一座孤城,假若郭襄不在城中,黄蓉断不可能在刀剑铸成后,出城去找郭襄,并将倚天剑交给她。至于城破时,郭襄为何不在城中,很大可能是郭襄受父命,去西川求援,这才让她成为他们家,唯一没有殉城的人。

而在襄阳城破之后到她出家之前的十年中,郭襄除了在潜修“九阳功”,便是在寻找她弟弟牺牲后失落的屠龙刀,想继承当年父母的遗志,力助抗元大业。可是,屠龙刀犹如落入大海般毫无音讯,这让郭襄始终未有结果。随着元兵消灭最后的南宋势力,一统南北,郭襄隐入山林,遁入空门,出家为尼,并开创了峨眉一派。

但是,郭襄出家,真的是心灰意冷之后,选择的一个避世的决定吗?从后续小说情节来看,刚刚相反,郭襄出家,乃是为了后世的抗元大业,出家只是她为助力这个目标的一个必然选择而已。

郭襄风陵渡口一见杨过误终身(一见杨过误终生有所夸大)(4)

二.郭襄出家虽是必然之事,但却不是因为情伤意冷而避世,而是另有用意,她是有大义之人。

说郭襄出家是必然的,这是因为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龙记》开篇的两回就已经给了暗示。郭襄初上少林,之所以会闹出一系列的动静,就是因她听到觉远大师的一句经文,这给了当时的她很大的触动。郭襄为了解开心中的迷惘,才会紧追觉远,继而就在少林闹了一场。

正出神间,忽听得碑林旁树丛后传出一阵铁链当啷之声,一人诵念佛经:“是时药叉共王立要,即于无量百千万亿大众之中,说胜妙伽他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郭襄听了这四句偈言,不由得痴了,心中默默念道:“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只听得铁链拖地和念佛之声渐渐远去。新修版《倚天屠龙记•第一回》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其实像郭襄这样聪敏的人,她又怎么会不知道如何方能离于爱,如何能无忧无怖呢?那就是断了情根,断了念想。只不过那时的她,时机未到,自己不愿去面对镜花水月一场空的事实而已。而这个让她接受事实,并最终有了出家念头的时机,自然就是家国的变故了。那时的她肩负重任,再不可能像当年的少女时代,只顾着自己在排消情愁中漂泊江湖度日,她必须为了家国而奋斗。

而在家国变故之际,当她立志全心致志于抗元大业之后,如何斩断情根,郭襄当年在金轮国师那拜莲华生大士,修习密教瑜珈密乘之法,助她了驱除烦恼,将情丝缠绕的妄想全部斩断。

国师道:“祖师爷右手拿的是文殊菩萨的智能之剑,把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烦恼妄想全部斩断。他左手这朵莲花,是教人心里清净平和,就像莲花一样,没半点污秽渣滓,只有澄澈露水,美丽安静。”郭襄见绣像中的莲华生大士慈悲庄严,登时肃然起敬。《神雕侠侣•第三十八回》

郭襄风陵渡口一见杨过误终身(一见杨过误终生有所夸大)(5)

除去这一点,她从觉远口中得来的《九阳真经》经文片段,也给了她很大的促动。所谓“凡事不可极,极则变易,由重转轻,由轻转重”,正是她后来在潜修“九阳功”时的另外收获,促使自己将原来私人情愁的重心转移到家国大义。而且,《九阳真经》阴阳互生互济,动力源源不竭的理论,也给了她为抗元大业后继有人,开创门派留下有生力量的决定。由此,打破历来武林各派以男性为主的传统,由女子掌门的一大门派最终诞生,为武林的新格局注入了新的力量,这也是她对阴阳互补理论的实践。

又听觉远念道:“阴到极盛,便渐转衰,少阳暗生,阴渐衰而阳渐盛,阴阳互补,互生互济,少阳生于老阴,少阴生于老阳。凡事不可极,极则变易,由重转轻,由轻转重……”新修版《倚天屠龙记•第一回》

郭襄风陵渡口一见杨过误终身(一见杨过误终生有所夸大)(6)

可见,郭襄最终选择出家,创建峨眉一派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只是她的出家,并不是在家破人亡和自己爱情未能得全的心灰意冷之下,所作出的避世决定,反而是为了抗元大业前景,所做出的最后一个努力。这一点我们从后世峨眉第三代继承人灭绝的两大夙愿中,便能看出,那便是“推翻元朝蒙古朝廷,光复汉家山河;峨眉派武功能领袖群伦”,峨眉历代继承人,不但是继承了峨眉派的武学,更是继承了郭襄的毕生志愿抗元复国。

自从《倚天屠龙记》问世之后,历来都有许多读者认定郭襄出家,就纯属是情伤的结果,更认定她为了杨过,而致家国大义于不顾。然而金庸先生既能将“小东邪”之名给了郭襄,那郭襄又怎么会是一般只顾小情小爱的人物呢?又怎么会偏偏就不作老东邪最敬重的忠臣与孝子?郭襄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仅一件留下刀剑秘密,让后世继承人为抗元大业献出《武穆遗书》,最终在徐达手上力助复国大业的功成,就能为后世所敬重。虽是文学人物,但羽菱君认为还是还原她的大义更好,一见杨过误终身,确有夸大之嫌。

郭襄风陵渡口一见杨过误终身(一见杨过误终生有所夸大)(7)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是羽菱君,专注于“天龙时代”前、“射雕时代”前、“倚天时代”前,金庸武侠“三前”空位期前传的解读,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