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澎湃力量(让第一动力更加澎湃)

来源:【赣南日报】□记者刘珊伊,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汇聚澎湃力量?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汇聚澎湃力量(让第一动力更加澎湃)

汇聚澎湃力量

来源:【赣南日报】

□记者刘珊伊

这是一组令人振奋的成绩单:

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建设落地赣州并挂牌运行,实现了我市国家级大院大所“零”的突破;

国务院批复赣州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了我市国家级高新区“零”的突破;

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天然药物与中药注射剂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组建,实现了我市国家级重大科研创新平台“零”的突破;

我市先后承担10多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实现了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零”的突破;

……

这一系列“零”的突破,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赣州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结出的丰硕成果。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十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充分发挥“第一动力”作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快科技发展政策,推进创新型城市和区域性科研创新中心建设,推动越来越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我市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快速增强,已成为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创新驱动

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走进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扑面而来。这是中科院在江西设立的第一个直属科研机构,也是中科院近十年来成立的唯一直属科研机构。它在赣州的设立,为赣州稀土从世界级储量向世界级创新进军,奠定了坚实基础,大大提升了赣州科技创新的成色。

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有力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下,赣州牢牢把握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从顶层设计入手,转变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强化科技赋能,大力破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高站位、前瞻性布局了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重大疾病新药靶发现及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等一批战略科技力量,前瞻部署前沿新兴技术、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以高水平科技供给塑造产业未来发展新优势。

赣州先后出台了系列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和文件,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催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十年来,赣州研究与试验发展(R&D)强度由2011年的0.32%增加到2021年1.71%,R&D经费总量自2018年起跃居全省第二位,2021年达到71.30亿元,历史上首超全省平均水平(1.7%)。

随着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在全球不断涌现,“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已成为赣州广大企业共识。孚能科技被评为全省首家独角兽企业,好朋友科技、富尔特电子、裕丰智能等44家企业入榜独角兽、瞪羚企业。目前,全市累计入库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000多家,居全省前列。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由2011年的26家增加到2021年的1067家,总数列全省第二位。

企业蓬勃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这是科技创新活力不断迸发给赣州带来的喜人变化。依托科技型企业培育工程的大力实施,赣州从十年前的产业规模小、集中度低、龙头企业少,到目前已实现千亿产业、千亿园区、百亿企业“三个‘零’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2011年的92.13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356.58亿元。

强化保障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当时听说赣州经开区在主攻发展新能源产业方面公布了一系列支持产业发展的入驻、人才、税收优惠政策,尤其是最高6个‘2000万’政策非常有吸引力,我果断做出了来这里投资办厂的决定,并把核心科研团队全部迁过来。”赣州市康达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钟盛文说。

实践表明,一项科技创新任务的开展,需要创新人才、科研项目、资源条件等要素保障;一个地区的创新发展活力,需要创新创业的优良土壤。为了优化创新创业环境,赣州持续完善系列保障体系:

——政策方面,在科技部、省科技厅的大力指导下,先后出台了推进科技兴园兴企、发展众创空间、加强科技协同创新、深化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加强校地合作、加快赣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形成了以《赣州市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赋能的若干政策措施》为主的“1 N”政策体系。

——多元科技投入保障方面,我市设立了持续增长的创新赣州专项资金,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开展科技创新。目前累计兑现市级科技协同创新资金近2.5亿元,市级科技计划建立以研发为导向的项目和政策扶持机制,带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资金每年均保持在10亿元以上增长。

——金融支撑方面,自2018年起设立3500万元“科贷通”风险资金池,联合有关银行机构撬动杠杆,累计投放科技贷款226余笔累计发放贷款6.73亿元,有效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人才方面,我市立足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人才高地,创新“人才 项目平台”发展模式,在全省率先出台引进国家高层次人才政策,高标准建成全省首个高层次人才产业园——赣州国家高层次人才科创园,打造了按需求才、以产聚才、靠缘引才、错位抢才、刚柔用才、人尽其才的人才生态。紧抓赣深高铁开通的契机,深化与“大院大所”“名校名企”战略合作,在“苏区 湾区”联动发展模式中实现“双招双引”,举办“中科院稀土科技成果对接会”,推动一批院士团队科技成果在赣州落地转化。还创新“政府用人、院校上编、企业发薪”招才引人新模式,引进武汉大学高水平研究团队,与赣南医学院联合打造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一次性全职引进落户30名教授,并且“以才引才”“平台聚才”,汇聚了3位院士及30位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等国家级人才加入。

搭建平台 力促科技成果转化

随着政策、资本、项目、人才等高端要素的聚集,当前全市各地催生了一批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平台,并呈现创新主体多元化、创业活动常态化态势。“科技成果要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让实验室里的成果走出‘深闺’,走进车间,走到老百姓身边,才能体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市科技局副局长陈浩华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建立“政府搭建平台、高校院所提供成果、企业负责转化”三位一体的科技对接机制,先后举办中国(赣州)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中国稀金谷科技成果对接会等活动。与深圳市科创委、广州市科技局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等大院大所、知名高校签订科技项目合作协议,强化与珠三角、长三角、海西经济区的产业与科技对接。市政府与清华大学签订共建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合作协议,被清华大学授予“二星级基地”,创新生态不断优化。

十年来,赣州重大创新平台取得新突破,引进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赣南苏区食品创新研究院落户并挂牌运行。目前全市获批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和载体20个、省级创新平台和载体144个,组建市级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169个。

一批先进科技成果陆续涌现。2011年以来,“弱磁性矿石高效强磁选关键技术及装备”等3项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市116项科研成果获省科技奖。世界首条稀土永磁磁浮轨道交通工程试验线在兴国县竣工,被评为2021年江西省十大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案例。十年来,我市共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116.26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赣州科技大市场自2020年12月运营以来,推送精选优质项目192期,整合发布科技成果4万余项,汇集高校院所78家、技术专家2198名、产业技术服务商202家、各类科技服务机构65家,征集发布企业技术需求234项,对接省内外高校及技术服务商115家,达成合作项目35项,合同金额超7182万元。

为推动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和应用,我市在细化全过程服务的同时,支持重大高新技术成果及项目产业化,每年支持5项左右重大高新技术成果或项目在赣州产业化,按照产业化投资规模的5%给予最高500万元配套支持。

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样影响着传统工业和农业。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力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转型发展难题:智能物联网设备精准采集脐橙生长环境数据,帮助果农管理果园;区块链溯源,赣南脐橙、富硒蔬菜实现“身份证”扫码查;南康家具产业依托“一网五中心”等平台,补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短板,正迈向“家具 家电 家装”全产业链发展的新天地。

科技创新激发活力,科技创新成就未来。今日赣州,科技创新已成为高质量发展蓝图中最亮丽的底色。

本文来自【赣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