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字从甲骨文演变到现在特点(从甲骨文的车字的象形来看殷商)
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使我们对秦朝的理解变得可视化。笔者最感兴趣的是当年的“车”。
秦始皇兵马俑1号车
这是经修复的兵马俑1号车,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最起码是当时最好的豪车之一了。按比价折算现代的人民币,至少在秦朝这是单价千万元的概念车一级。当然,这是现代的国宝,现在是无价的。
该车双轮、4马力驱动,有可调整遮阳伞,驾驶员1人,可乘坐1人。配以驿站、干道,可日行千里。
这样的车是怎样发展来的呢?甲骨文最早的车的形象如下:
甲骨文的车字之一
这说明当时的车有两个轮子;轮子上有辐条;有车轴;而且,考虑不能让轱辘掉了,两侧有阻挡机制。
甲骨文的车字之一
为了更加形象,增加了车的扶手。这就像现在的自行车,有燕把,有直把。图中这个字是燕把的,还有写成直把的。
还有人将这理解为车上的顶盖,在当时,这也说得过去,很形象。但是后人在改这个字的时候,更多得是把它考虑为车把了。
甲骨文的车之一
这车把上扶着两个人,车的顶盖被俯视图简化成一个圆。双人乘坐的车。古代的战车,通常是一人驾驶,一人战斗。甲骨文中,横着写、竖着写并不是大问题,重点还是这个象要表达得抽象概要。
早期金文的车字
早期金文还存在将这部分理解为车盖的,并且为车盖加上了一些装饰。这车画得漂亮了,但是太复杂了,随后,这两种理解得写法都被简化。
横着写的车还发展出车的分类表达,例如下图这种,不用解释,就得翻译为双音节得字:战车。
《六书通》中的一些车的写法
仅仅是后来中国字的发展追求的是单音节的字,那么这种“战车”也就就渐渐不用了。就像廿(读nian),是二十的意思。简化字以后,这种字通常不再使用了。
后来金文的车
为了简化速写,车保留了最原始的关键形态,两个车轱辘以及阻挡轱辘掉的构建,用一根车轴穿起来。
后来被简化为一个车轱辘,再后来,至金文后期、秦朝的篆字、隶书,已经是繁体字车的模样了。直到近代才被改为简化字“车”这个字。
从甲骨文到金文的“车”字的衍化看当时的造车技术最初的车是功用性的,至金文开始重视车的修饰性以及功用的分工。至秦始皇,巡查的车、战车,这已经明显不同了。这与殷商时期的战事较多以及周朝初期的稳定发展有关。
至少孔子周游列国时候的车还是比较粗糙的。车的功能性还是没有明显的分工。
没有圆周率,并不代表古人不会利用圆。虽然中国古代的数理文化后来倾向了方的数理,但是圆与方两种数理依然是同时发展的。这才有儒道两家基于阴阳的数理文化即不同又兼容的后续发展之路。
战国时期的墨家,其中在秦国的一派,属于重技术的一派,成为当时的科技者和后来的手工业者。秦国的弓弩采用了世界上最早的标准化生产方式,这也是秦国军事强大的原因之一。他们也是车同轨的实施者。这是现代高速公路、铁路的思想雏形。而墨家重文的一派,在墨子逝世以后,分散于六国,在秦灭六国之后,这一派也就消亡了。
利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这个基本的物理小窍门,至少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在使用了。所以才有后来的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面七位,这个精度,在当时的使用中已经足够了。
古代的车从简单到复杂、再重视应用分工、装饰性,这也是现代汽车发展的过程。现代汽车的关键改变实际就是驱动方式的改变,从马变成了发动机、电动机,这是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发展。
资治通鉴,以古鉴今,或有启发。
概念车
车正在向高速、高效、多样、专业、安全、奢华的方向发展,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依然与古人的接近,仅仅是利用的技术、材料等等都升级了,但这肯定不是技术的终点,未来的车依然存在于设计师的脑海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