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情绪了解更深层的自己心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

在时间维度上对目标刺激进行连续加工时引发的对其它刺激的功能性盲视现象被称为注意瞬脱。

已有研究表明T1为情绪性刺激,T2为中性刺激时,注意瞬脱的大小和持续时间主要取决于情绪的唤醒度。

通过情绪了解更深层的自己心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1)

因此目前关于情绪对注意瞬脱的影响依然存在争议。研究以注意级联模型为基础,采用双任务RSVP范式并结合事件相关电位探究外显情绪和内隐情绪的不同效价和唤醒度对注意瞬脱的影响和神经加工机制。

由于人类注意资源的有限性,我们在获取外界信息时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对信息进行一定的筛选,从而选择对有机体有利的信息。

在迅速变换的视觉环境中,视觉信息加工选择重要的信息而忽略次要的信息,这样的选择性注意在加工目标刺激时有利于节省认知资源,并且快速获取目标。

而情绪信息尤其是情绪面孔具有相对于情绪图片独特的情绪特性,在人类进化和社会交流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尤其识别适当的面部表情,是日常社交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情绪了解更深层的自己心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2)

研究采用RSVP实验范式,探究了当探测刺激T1分别为不同情绪意识水平(外显情绪面孔和内隐情绪面孔)、不同情绪效价、不同情绪唤醒度(高唤醒度和低唤醒度)的情绪面孔时,探测刺激T1和目标刺激T2的正确识别率是否存在差异。

由于行为实验的局限性不足以探究情绪与注意相互作用时的神经生理机制,因此研究在行为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具有高时间分辨率的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探究了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探测刺激T1在注意瞬脱中神经机制上的差异。

T1情绪效价和唤醒度对注意瞬脱的影响

研究从注意级联模型出发,基于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检验T1情绪效价对注意瞬脱的影响,实验的行为结果发现,T1正确率在外显的情绪面孔和内隐的情绪面孔效价上主效应均显著。

通过情绪了解更深层的自己心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3)

说明无论是内隐情绪还是外显情绪,效价都会影响T1的识别,但是不同的情绪意识水平下二者的影响存在差异,具体来讲,在外显的情绪面孔上,正效价的情绪面孔对T1正确识别率高于负效价。

这与以往的研究有点类似,在外显的情绪面孔上,报告负性面孔T1的正确率低于中性面孔,作者没有做过正性面孔和负性面孔的比较。

但是在内隐的情绪面孔上,正效价的情绪面孔对T1正确识别率低于负效价,这与以往的研究存在差异,Pecchinend等人的研究中报告,在内隐的情绪面孔上,被试报告内隐恐惧T1面孔的正确率低于内隐快乐面孔。

这表明在不同的情绪意识水平下,不同的情绪效价在注意瞬脱中对T1正确识别率是不同的,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可以根据行为和神经生理学的结果解释,二者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外显情绪和内隐情绪的感知很可能使用不同视觉信号的处理模式。

通过情绪了解更深层的自己心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4)

在情绪面孔的处理方面,内隐的情绪感知通常比外显的情绪感知更加的迅速和强烈,故而情绪意识与行为和生理学反应的影响之间存在着相反的关系,所以外显情绪和内隐情绪在效价方面对T1正确识别率是不同的。

此外情绪效价对T1正确识别率可能受到唤醒度的影响,T1正确率在外显和内隐的T1情绪面孔唤醒度上主效应均不显著,说明情绪的唤醒度不会影响T1的识别,但是在外显和内隐的实验中,唤醒度与效价均存在交互作用。

交互作用显示,当T1情绪面孔为高唤醒时,效价对T1正确率存在影响,但是当T1面孔情绪为低唤醒时,只有内隐的情绪面孔效价对T1正确率显著,而外显的情绪面孔效价对T1正确率不显著。

通过情绪了解更深层的自己心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5)

已有的研究中没有发现情绪的效价和唤醒度对T1正确率存在影响,这可能是由于使用的情绪材料不一致,在已有研究中作者使用的是内隐的情绪词语,而研究使用的是外显和内隐的情绪面孔,因此可能结果存在差异。

但是二者的交互作用表明,T1面孔情绪的唤醒度对于T1的正确识别没有单独的影响,但是在效价和唤醒度同时出现时,二者会对T1正确率产生影响。

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数认为是效价和唤醒度单独影响,研究探究了效价和唤醒度两者的共同作用,推进和补充了以往的研究,且研究的结果表明,外显情绪和内隐情绪的效价和唤醒度在注意瞬脱的加工中是存在差异的。

在外显的情绪面孔中,T2的延迟位置会对T1正确率产生影响,即瞬脱期外lag6比瞬脱期内lag2的正确识别率高,但是在内隐的情绪面孔中,T2的延迟位置会对T1正确率没有影响。

通过情绪了解更深层的自己心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6)

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当T1为外显的情绪面孔时,所占用的认知资源较多,所以对T1的加工较为深刻。

因此T1的正确率较高,但是在T1为内隐的情绪面孔时,由于内隐的面孔更加的类似于中性面孔,其情绪信息没有被有意识的识别,因此对于T1的加工更倾向于与中性的情绪类似,因此对于T1的正确率识别没有显著的影响。

在T1反应正确的基础上分析T2的正确率,实验的行为结果发现,无论T1为外显的情绪面孔还是内隐的情绪面孔时,延迟位置的主效应显著,这说明被试出现了注意瞬脱现象。

此外T1为外显的情绪面孔时,其效价和唤醒度主效应不显著,但是效价和唤醒度的交互作用显著,具体表现为只有在低唤醒度时才显著,这一结果和T1的结果刚好相反。

通过情绪了解更深层的自己心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7)

此外这一结论这和以往的研究相互弥补,以往研究中,有不少学者探讨了当探测刺激T1为外显情绪的效价和唤醒度对注意瞬脱的影响,根据T1刺激的不同情绪维度,存在两种争议:

第一种认为唤醒度是单独作用于注意瞬脱的,比如有人认为情绪刺激下注意瞬脱的大小和持续时间主要取决于唤醒,而与效价无关,第二种认为效价是单独作用于注意瞬脱的,认为注意瞬脱的大小和持续时间是效价导致而不是唤醒。

此外,即使在效价维度内,也有不同的发现,与正效价刺激相比,负效价刺激(愤怒、恐惧等)的注意瞬脱程度更小,通常被称为“愤怒优势效应”。

他们认为负效价的情绪刺激相比正效价的情绪刺激,可能具有更高的威胁性,从而占用了更多的认知资源。

通过情绪了解更深层的自己心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8)

而研究的结果则是T1为外显情绪的效价和唤醒度并不是单独作用于注意瞬脱的大小和持续时间,两者是交互作用的,即效价和唤醒度共同作用。

然而T1为内隐的情绪面孔时,除了延迟位置主效应显著,即发生了注意瞬脱的效应,并没有发现内隐的情绪效价和唤醒度对T2的正确识别有影响。

类似于探测刺激T1和目标刺激T2均为中性刺激时产生的注意瞬脱,即在内隐的情绪性注意瞬脱的研究中,并没有发现情绪的效价和唤醒度对注意瞬脱的影响。

研究的行为实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注意瞬脱的理论-注意级联模型,研究探究了外显的情绪面孔和内隐的情绪面孔在注意瞬脱中的效应。

在注意级联模型中,刺激在进入感觉处理器之后,可能会沿着两个路径进行处理,自上而下的注意控制和自下而上的凸显路径。

通过情绪了解更深层的自己心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9)

自下而上的凸显路径可以直接触发注意控制机制,并根据刺激之间的物理差异程度激活注意窗口,在外显的情绪性刺激进入感觉处理器后,会占用较多的认知资源。

而内隐的情绪刺激进入感觉处理器后,会发生固化,而固化过程也需要对不够精确的刺激进行筛选,这一过程存在瓶颈并且耗费一定时间,因此内隐的参与时间较较长且其占用的认知资源较少。

在外显情绪信息和内隐的情绪信息进入注意窗口后,会以两种模式之一启动:自动或控制。当感觉处理器检测到一个足够自下而上的显著刺激时,就会遵循自动模式:

处理器向注意力控制机制发出信号,打开注意力窗口。如果一个刺激缺乏自下而上的显著性,则启动遵循一个受控模式:注意控制机制认为刺激的自上而下显著性可接受。

通过情绪了解更深层的自己心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10)

尽管触发时间因试验而异,但在自动模式下通常比受控模式更快且变化较小,因此内隐的情绪加工和外显的情绪加工在注意瞬脱的过程中其加工时间是存在差异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