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著名字谜(死后被追封为帝)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是风流千古的大诗人,在文学上也有着影响深远的建树。据说,他还特别喜欢猜字谜的游戏,被称为中国猜字谜的鼻祖!

猜字谜游戏,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语言文化现象,把人的智慧和汉字的特征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充满了巧妙机智的乐趣,引人入胜,在文人雅士中流行不衰。曹操才思敏捷,特别喜欢猜字谜的游戏,是一位猜字谜的高手。

古代著名字谜(死后被追封为帝)(1)

黄绢幼妇

话说这一天,曹操率领大军兵发汉中,出了潼关经过蓝田。恰好蔡邕的女儿蔡文姬就住在这里,曹操就顺便前去探望蔡文姬。

蔡文姬听说曹操来了,赶忙出门迎接。曹操来到堂中,蔡文姬问礼完毕后就侍立在旁边。曹操看见蔡文姬家中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幅石碑碑文的拓(tà)片图轴,便上前仔细观瞧。一边看一边询问蔡文姬这是什么碑,为什么这么诊视呢?蔡文姬告诉曹操这是《孝女曹娥碑》。曹操曾经被推举为孝廉,注重孝道,就询问蔡文姬这碑的由来,于是蔡文姬就讲述了关于《孝女曹娥碑》的故事:

古代著名字谜(死后被追封为帝)(2)

说的是,浙江上虞有一个十四岁的少女,名叫曹娥,是曹盱(xū)的女儿。这年端午节,曹盱指挥船队祭祀河神,船队逆流而上。突然刮起一阵大风,掀起的巨浪把指挥祭祀的船只打翻了,曹盱落水身亡。可是人们打捞了很久也没有找到他的尸体。

曹娥在江边大声哭喊着寻找她的父亲,就这样一直在江边寻找了十七天,也还是没有找到他父亲,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曹娥满怀悲伤,就投入大江之中去了。又过了五天,人们看见曹娥抱着她父亲的尸体一起浮出了水面。

古代著名字谜(死后被追封为帝)(3)

上虞县令度尚,将孝女曹娥投江救父的事迹,上报朝廷,褒奖曹娥为孝女,并迁墓建庙,又为她立碑。度尚让县吏魏朗撰写碑文,魏朗想了许久,还没有写出来。度尚的外甥邯郸淳,是个少年天才,听说了这件事,当即挥笔而就,写下了一篇《孝女曹娥碑》,文辞之妙,催人泪下、令人叹服。《孝女曹娥碑》立起来以后,由于孝女感人的救父事迹,加上神童撰写的碑文妙绝,就引来了许多文人墨客前来瞻仰凭吊。)

著名学者蔡邕听说了,就连忙去探访《曹娥碑》。当他走到那里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蔡邕就用手摸着碑文,凭着手的触觉识读了一遍,他深受感动,就在石碑后面题写了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后来的凭吊者们,看到蔡邕的题字,冥思苦想也不解其意。后来蔡邕死了,这八个字到底说的是什么,就成了一个无人能解的“绝谜”了!

曹操问蔡文姬这八字题词的含义是什么,蔡文姬回答说:“这虽是先父所题,但我实在也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古代著名字谜(死后被追封为帝)(4)

曹操辞别蔡文姬,带领大军继续前行,走了三十里外,曹操忽然茅塞顿开,猜出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这八个字,说得是“绝妙好辞”。

杨修在一旁解释道:

“黄绢”是有颜色的丝绸,可以看作一个“绝”字;

“幼妇”是少女,女字旁边加上少字,即为一个“妙”字;

“外孙”是女儿的孩子,女之子,那是一个“好”字;

“齑臼”中的“齑”是捣碎了的姜、蒜、韭菜等辛辣调味品的碎末;而“臼”就是用石头或木头制成,用来捣烂姜蒜的器具,通俗地说就是“蒜臼子”,用当时的文言来说就是“受辛之器”,这个 “受”旁边加上“辛”就是“辞”的古体字写法。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合起来就是“绝妙好辞”。

古代著名字谜(死后被追封为帝)(5)

曹操听了,连连拍手说好,称赞杨修解释得妥帖恰当。“绝妙好辞”,也完全符合蔡邕对《孝女曹娥碑》碑文的评价。

后来流传“黄绢幼妇”的成语,就是从这个典故发展而来的,成就了 “孝女曹娥碑”作为中国最早字谜的美誉,甚至在灯谜中还专门设置了一个谜语格叫做“曹娥格”。

《孝女曹娥碑》被看作是中国字谜的鼻祖,曹操也就自然成了猜字谜的鼻祖了。

曹操不但善于猜字谜,他还是一位制谜高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