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前几天我们收到一则留言,写道:“我认识一些一直很快乐的人,我觉得和他们是两个世界。虽然当我痛苦时,他们说他们理解我,但我觉得他们说的话总是轻飘飘的。我甚至想和他们说:‘不,你们不理解。’我是不是多心了?”

我们之前也听到过其他类似的说法,认为只有痛苦中的人才能更理解另一个人的痛苦。也有抑郁症患者朋友曾经说过:“当我病好了后,一些过去我能理解的事,现在我却没法理解了。”

这种对“积极的人更无法理解痛苦”的感受,究竟只是一种错觉,还是有现实的依据呢?

盘点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1)

01.积极的人对痛苦的共情不佳,但自我感觉良好

来自斯坦福和耶鲁大学的团队曾经做过实验,研究积极情绪与共情能力的关系。他们想了解人们的积极情绪会对人们的共情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1)主观的共情评价,即一个人认为自己的共情能力有多强;

(2)共情准确性,即一个人对他人情绪的识别和理解能有多准确;

(3)情感变化准确性,即一个人对他人的情绪变化有多敏锐。

研究团队们招募了121名参与者,并让他们填写问卷,测试他们的特质型积极情绪水平,该水平越高,意味着人们在总体上更偏向于感受到积极情绪

此外,每位参与者还观看了四个短片,分别叙述了强烈消极(父母去世)、一般消极(与房东吵架)、一般积极(夜晚开车穿越沙漠)和强烈积极(女儿拿到奖牌)的场景。在观看时,参与者需要给影片中叙述者的情绪状态一秒、一秒地打分,分数从1(极度消极)到9(极度积极)。

在看完每个短片后,研究人员会询问参与者:你觉得自己在刚才看片的过程中,能在多大程度上“想象自己身处叙述者的处境”,并且能感到自己真的“身处叙事者的位置”。

此外,参与者们也填写了量表,评估自己是否具有稳定的共情特质。量表主要考察了参与者站在他人角度理解别人情绪和观点的能力,以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人怀有温暖和关怀感的程度。

盘点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2)

结果发现,特质型积极情绪与主观共情评价呈正相关。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越是能经常感受到积极情绪,TA越是会以为自己是个很能共情别人的人。

然而,自我感觉与现实之间存在着落差。当参与者面对处于强烈消极情绪的叙述者时,他们的特质型积极情绪水平越高,对他人的共情准确性越是显著下降。而对于其他三种类型的影片,特质型积极情绪并不会对共情能力产生任何效果,不会让快乐的人更有能力去共情他人。

也就是说,一个人平时越快乐,越是无法理解他人强烈的痛苦

不过,积极情绪对共情也不是只有害处。研究发现,积极的人虽然更难以共情他人的强烈痛苦,但对别人情绪的好转会略微变得更敏锐。(作者吐槽:但想想也挺难受的,我很痛苦时候你不理解,我心情好点倒是被你发现了= = )

02.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只对和自己相似的情绪更敏感

研究团队认为,情绪一致性理论可能可以解释为什么积极的人不懂他人的伤悲,却能略敏锐地察觉他人情绪在好转。

情绪一致性理论认为,我们对和自己情绪状态一致的信息更敏感。因此,当人们处于积极情绪中时,他们会更倾向于关注、获取和回忆积极的信息。相反,当积极的人面对和自身状态不一致的信息(即消极情绪、消极信息)时,他们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才能“低落”下来,去更好地体会和理解痛苦之人的处境。

盘点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3)

这也解释了开头来信者的感受。痛苦的人之所以排斥积极的人,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感到快乐的人并不能很好地共情他们。事实上,研究发现,如果心理咨询师处于积极情绪中,ta们对来访者的情绪共情能力会下降,进而会影响到咨询的深度

这也是研究者们所担心的:人们在陷入高度负面情绪的时候,最需要获得支持,但是,全球性的积极情绪倾向或许会让人们不太愿意离开自己的积极状态,去对其他面临负面体验的人进行准确的共情。有害的社会结果也会随之而来。

这则研究也提醒了我们去重视负面情绪的价值是负面情绪让有需要的人们更好地走在一起——比起一味追求快乐,你会更理解他人的痛苦,而那些感到痛苦的人也会更理解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