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在永州的心路历程(我们还在回味着柳宗元和永州擦出的那些)

听葱花儿老师讲古文之“模山范水”

唤醒你的眼睛

讲授者 | 北京史家小学 张聪老师

讲授者简介

“葱花儿老师”本名张聪,大学毕业后就来到史家小学做了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十年教师生涯,开设了一门“葱花老师教古文”的课程,结识了一群热爱传统文化的小朋友和大朋友;练就了一门把古奥的文言文清楚地讲给孩子听的独门武功;凭借文言文教学在全国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中获得过几个特等奖。

柳宗元在永州的心路历程(我们还在回味着柳宗元和永州擦出的那些)(1)

△“葱花儿老师”张聪

这次向各位小朋友、大朋友推出的是葱花儿老师讲古文之“模山范水”——意思是用文字(或图画)描绘山水景物。

古人是怎样通过文字来描摹山水美景的呢?让我们走进葱花儿老师的课堂吧——

同学们好: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唐代文学家柳宗元。

提起柳宗元,我们自然会想到那首著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据说,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我们在课上学习这首诗的时候,一般会聚焦于这首诗的文字内容,恐怕很少会关注它的音韵,其实这首诗的音韵也是很值得我们用心玩味的。

有人曾经评价这首诗“韵促而味永”——所谓“韵促”指的是这首是韵脚的“绝”、“灭”、“雪”都是入声字,“入声短促急收藏”,今天我们的普通话已经没有入声字了,但我们读的时候要短促,不要拖;“味永”是说,这首诗表面上看好像是在写冬天里江边垂钓的老翁,但细细体会,似乎又有一番不易用语言表达的意思在,是什么不易表达的意思呢?

柳宗元在永州的心路历程(我们还在回味着柳宗元和永州擦出的那些)(2)

△一般为《江雪》这首诗配的插图都是画一个缩着脖子的老渔翁在漫天大雪里垂钓的样子——那不是我想象中的柳宗元。倒是这尊雕塑,很符合我心目中骨鲠不屈的柳宗元的形象。

这就需要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柳宗元的人生。

柳宗元是世家子弟,祖祖辈辈都在朝廷里做官的。小时候,柳宗元在母亲卢氏的指导下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天分很高,极会写文章,书上说他“下笔构思,与古为侔(móu)。精裁密致,璨(càn)若珠贝。”文字是有光芒的,青年柳宗元也一定是一个有光芒的人。

这一手“璨若珠贝”的文章使得他二十一岁(贞元九年)考取了进士——这在当时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唐朝的科举考试,“进士”这一科每次录取的人数很少(和柳宗元一起考中进士的,只有三十二个人)。二十出头就考取进士,才华横溢,又有很好的家庭背景,应该说,在柳宗元面前铺就的是一片似锦的前程。

柳宗元在永州的心路历程(我们还在回味着柳宗元和永州擦出的那些)(3)

然而,这一切却随着一场失败的政治运动——“永贞革新”——化为了泡影。

贞元二十一年,唐德宗病逝,王叔文、王伓(pī)等人拥立唐顺宗李诵继位,改元“永贞”,随即点燃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革新运动。他们针对唐德宗末年的乱政,提出罢宫市、罢进奉、贬宦官、抑藩镇等一系列切中时弊的政治主张。柳宗元说,自己当时是“暴起领事”、“进而不能止”——凭着一腔理想,义无反顾地积极投身其中(我们揣测,柳宗元主要是负责草拟诏命等工作)。

这场革新运动对于挽救江河日下的唐王朝本来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可是,王叔文、柳宗元这些新进的“改革家”们太幼稚了、太心急了,他们的改革主张内外树敌,一面触怒了各地手握重兵的军阀,一面又开罪了可以左右朝局的宦官集团、守旧派大臣。这场四面树敌的改革运动不过半年的时间就被扑灭了,参与者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迫害。

柳宗元,作为革新运动的“主将”,被贬到了荒凉偏远的永州(在今天湖南、广西交界处)做了一个不能干预地方政务的永州司马,政治生命画上句号。柳宗元在永州呆了十年,又被贬到更远的柳州呆了五年,四十七岁的时候就在柳州去世了。

政治生命的短暂,反过来孕育了文学生命的长久。我们后面会讲到韩愈给柳宗元写的墓志铭,在墓志铭里韩愈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柳宗元没有参加“永贞革新”,就是老老实实、唯唯诺诺地在朝廷里做他的官,和他被贬谪的人生比起来,到底哪种人生更有价值、更有光彩?很难说!

柳宗元在永州的心路历程(我们还在回味着柳宗元和永州擦出的那些)(4)

△韩愈

应该说,在被贬谪的十多年里,柳宗元在思想上和文学上所达到的高度是同时代人难以企及的,更重要的是,柳宗元虽然被贬谪,却保持了一个传统文人(“士”)应有的骨气和风范,我们看柳宗元的文章,有反思,有自嘲,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但是没有“认怂”的文章。

譬如我们刚才提到的《江雪》——我们为什么要强调他的音韵?大家不会读入声,可以把“绝”、“灭”、“雪”这几个字读成短促的四声,读读看,品品这首诗的味道。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不是李白笔下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闲”——平声的字,多么悠远,多么闲适,内心是旷达的,没有一点波澜。

而柳宗元的诗呢,里面有那么一股劲儿在。我们前面讲过张岱笔下的雪,如果说张岱是眯着微醺的醉眼在看雪,那柳宗元仿佛就是睁着他又圆又亮的虎目在看雪,可以说是在逼视这漫天的大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近乎一种宣言:漫天大雪又怎么样,我柳宗元就是在这里!嘿嘿,硬气得很!

柳宗元在永州的心路历程(我们还在回味着柳宗元和永州擦出的那些)(5)

对柳宗元有了一些了解,我们再来看柳宗元在永州时写的山水游记——这次课我们要讲的文章是《钴鉧潭西小丘记》。

柳宗元在永州写了不少和山水有关的文字,其中有八篇山水游记写的格外精彩,被称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hè)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大家有时间可以把这八篇文章好好地读一读。

柳宗元非常喜欢永州的山水,他在《小石城山记》里就替永州的山水抱怨:老天爷很不公平呀,这么美的山水,老天爷没有把它放在人口稠密的中原地区,而是把它放在了永州这样偏僻的地方,它的美不被人所知,就像一朵鲜花,开得再娇艳,没人知道,多令人惋惜呀。

接下来柳宗元话锋一转:噢,我理解了,老天爷把青山秀水安排着这里,或许就是为了安慰、慰藉像我这样被贬谪、被流放到此地的贤士啊。我们在政治上收到了迫害,老天爷就在精神上补偿我们,让我们每天悠游在这山水之间,“乐居夷而忘故土”

柳宗元在永州的心路历程(我们还在回味着柳宗元和永州擦出的那些)(6)

《诗经》上说:“民亦劳止,汔(qì)可小休”,在精神上得到一个短暂的休息,忘掉故土,忘掉残酷的政治斗争,甚至暂时放下他的家国责任,回归到他所熟悉的诗意的、文学的世界。

反过来说呢,柳宗元的到来对于永州的山水而言也是一件幸事。在柳宗元之前,永州的山水并不为人们所熟悉。但是,经柳宗元的那颗“文心”一照,立刻就有了一种文化上的意义。

明朝的哲学家王阳明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他和朋友外出游玩,看到山里面万紫千红开着很多花,他说:“你没来看这花的时候,这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灭。你来看此花时,这花的颜色就一时分明起来。”我们从唯物论的角度来说,无论你来不来看,花都在那开放着,跟你没有什么关系。

但是从文学的角度、从文化的角度,有没有“人”来看这个花,可是完全不一样的。当没有“人”来山中看花的时候,这花自开自落,却没有任何意义,只有“人”的出现、“人”的出场,才能赋予这花以意义,才能将“人”的情感、价值灌注在这花里。

柳宗元在永州的心路历程(我们还在回味着柳宗元和永州擦出的那些)(7)

同样,我们看永州的山山水水,若没有遇到柳宗元这位知音,哎呀,将是何等的寂寥,那就是自然的山水,几百万年就在那里花自飘零水自流,无声无息地存在着。

但是,在公元805年,永州的山水和柳宗元这位大文豪相遇了,不但一下子“明白起来”,而且还成为了有生命、有情感、有记忆了。今天如果我们有机会去永州旅游,看到永州的山水,我们会生产生很多的联想:啊,这里柳宗元登临过的,这里是柳宗元游览过的,这里有柳宗元的诗作,这里有柳宗元的文章……此景、此情、此诗、此文,“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柳宗元在永州的心路历程(我们还在回味着柳宗元和永州擦出的那些)(8)

△永州的山川草木该是多么的怀念柳宗元呀

清朝洪亮吉在他的文章里说:“天地之奇,山川之秀,宁不待千百年后怀奇负异之士,或因行役而过,或因迁谪而至者,一发其奇乎?”(《天山赞》)

可以说,永州的山水就是在等待着柳宗元的到来“一发其奇”,发现、发掘其中的神奇的魅力。

那么,柳宗元是怎么用自己的文字发掘出永州山水的魅力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来讲。

背景链接 ☟

钴鉧(gǔmǔ)潭西小丘记

【唐】柳宗元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tuān)而浚(jùn)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yǎnjiǎn),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qīn)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pí)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líng)之状与目谋,瀯瀯(yíngyíng)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zā)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释文:

我找到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鉧潭。钴鉧潭西面二十五步的地方,在水流急而深处是一道鱼梁。梁上有一座小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小丘上的石头突出隆起、高然耸立,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多得数不清。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石头,好像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好像是在山上攀登的棕熊。

小丘很小,不到一亩,可以完全地得到它。打听它的主人是谁,有人说:“这是唐家不要的地方,想出售却卖不出去。”问它的价钱,说:“只要四百钱。”我很喜欢这个小丘,就把它买了下来。李深源、元克己这时和我一起游览,他们都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出乎意料的收获。于是我们拿起工具,铲割杂草,砍伐杂树,点燃大火把它们烧掉。美好的树木树立起来了,秀美的竹子显露出来了,奇峭的石头呈现出来了。我们站在小丘上眺望,只见高高的山岭、漂浮的云朵、潺潺的溪流、自由自在游玩的飞鸟走兽,全都欢快地呈巧献技,来为这个小丘效力。我们在小丘上枕着石头席地而卧,眼睛触及的是清澈明净的景色,耳朵触及的是淙淙潺潺的水声,精神感受到的是悠远空旷的浩然之气,心灵感受到的是恬静幽深的境界。不满十天,我就得到了两处风景胜地,即使古代爱好山水的人士,也许没有到过这地方吧。

唉!凭着这小丘优美的景色,如果把它放到京都附近的沣、镐、鄠、杜等这些繁华的地方,那么喜欢游赏的、争相购买的人每天增加几千文钱购买恐怕都买不到。如今它被抛弃在这荒僻的永州,连农民、渔夫走过也不拿它当作一回事,售价只四百钱,一连几年也卖不出去。而唯独我和李深源、元克己因为得到它了而高兴,这就是小丘的命运吗?我把这篇文章写在石碑上,用来祝贺我和这小丘的相遇。


内容来源:光明微教育

图片:视觉中国、网络

本期编辑:邢妍妍、宗小宁、孙小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