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非遗技艺有哪些(河南12小生组团出道)

河南非遗技艺有哪些(河南12小生组团出道)(1)

商丘火神台庙会

河南非遗技艺有哪些(河南12小生组团出道)(2)

河南非遗技艺有哪些(河南12小生组团出道)(3)

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在老子故里鹿邑县都会举行祭拜先哲老子大典。

河南非遗技艺有哪些(河南12小生组团出道)(4)

南阳烙画

河南非遗技艺有哪些(河南12小生组团出道)(5)

鲁山花瓷烧制技艺

河南非遗技艺有哪些(河南12小生组团出道)(6)

郏县金镶玉制作技艺

河南非遗技艺有哪些(河南12小生组团出道)(7)

逍遥胡辣汤制作技艺

□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王惟一于扬李春张波陈海峰高菊李红汛房琳闾斌贺丽娟实习生李森郭磊通讯员王松林李宗亚严相合温乾坤王永安杨国栋盛冬云罗宇文图

6月10日,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河南省12个项目入选,它们是:玄奘传说、陕州锣鼓书、烙画(南阳烙画)、鲁山窑烧制技艺(鲁山花瓷烧制技艺)、金镶玉制作技艺(郏县金镶玉制作技艺)、小吃制作技艺(逍遥胡辣汤制作技艺)、祭典(老子祭典)、幻术(宝丰魔术)、中医诊疗法(张氏经络收放疗法)、中医诊疗法(宋氏中医外科疗法)、农历二十四节气(内乡打春牛习俗)、庙会(商丘火神台庙会)。

截至目前,河南省现拥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3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5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28个。

传统技艺

逍遥胡辣汤制作技艺

面对这批新增的国家级非遗项目,网友们最关注的还是“吃”,“柳州螺蛳粉列入国家级非遗”一度登上微博热搜。对河南网友来说,一碗热辣香浓的胡辣汤,是舌尖上根深蒂固的味觉记忆,是魂牵梦萦的家乡味道,“逍遥胡辣汤制作技艺”也成为本次最受河南人关注的,成为和沙县小吃、火宫殿臭豆腐等一起入围的传统小吃项目。

西华是胡辣汤发祥地,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据历史记载,北宋末年,宋徽宗年间御厨以少林寺“醒酒汤”和武当“消食茶”二方为基础,熬制色香味俱佳的汤羹。徽宗尝后大悦,赐名为“延年益寿汤”;后北宋遭遇“靖康之乱”,御厨赵杞因兵患南逃,经逍遥镇看到水秀地灵,故隐居于此,“延年益寿汤”成为如今的逍遥胡辣汤。

据介绍,胡辣汤由胡椒、桂皮、木香等29种中药材秘制而成,具有健脾开胃、祛风驱寒、养颜健体等功效,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华饮食文化“药食同源”的典范,中华名小吃、全国首批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

在西华,胡辣汤自古有三碗而识其文之说。第一碗原汁原味,甘而不烈、淡而不薄,汤鲜味美醇厚,满口鲜香;第二碗温润过腹,沁人心脾,神清气爽;第三碗佐以陈醋小磨香油,道不尽的人间美味,勾不尽的乡愁情怀。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西华县委书记的林鸿嘉,在西华工作的10年时间内,和热爱胡辣汤事业的各界人士一道,执着地挖掘、研究、推广胡辣汤文化,先后推出了十六项举措。如今,西华胡辣汤已逐步发展走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之路,形成规模龙头生产企业19家,年产值达15亿元,全国市场份额占比达90%以上。

小小一碗汤,背后是一个大产业。数据显示,西华县约有12万人在省内外从事胡辣汤经营;除了实体餐饮店外,还有数十家胡辣汤料生产企业,产品远销十余个国家和地区。传承技艺,创新产品。西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韩秀娟向大河报记者介绍说,现在,西华县根据全国市场需求和人群口味,在科学论证汤料传统配方制作工艺的基础上,研制开发了“方便胡辣汤”“水冲式胡辣汤”“胡辣汤全味粉”“豆沫料”“美味香”等八大系列60多个不同品种的胡辣汤系列调料,满足消费者多层次、多样性、个性化需求。

据悉,逍遥胡辣汤上榜国家级非遗,对12万从业者来说都是一件好事,未来在当地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扶持和推广下,相信逍遥胡辣汤产业会越来越好。

郏县金镶玉制作技艺

郏县姚庄回族乡李氏的传统手工艺品“金镶玉”,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民国时期比较兴盛。“金镶玉”的前身和起源,是对精美工艺品瑕疵进行掩盖,或对毁损的工艺品进行修补。加上手工艺人的奇思妙想,不仅掩饰了缺陷,而且更加精致、精美,更具有鉴赏性,渐渐形成了一种工艺而流传了下来。

独具特色的郏县“金镶玉”,产品工艺经冶炼、镂雕、光洁处理、24K纯金镀等几十道工序。

把传统文化中象征福禄寿禧、吉祥如意、名花异草、珍禽异兽等图案镶嵌于器具之上,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强烈的艺术魅力。

鲁山花瓷烧制技艺

鲁山县花釉瓷器是河南地区唐代瓷器中一个创新品种,古玩界称“唐钧”,文博界把河南鲁山段店窑、郏县黄道窑、禹县下白峪窑、内乡邓窑及山西交城窑、陕西黄堡窑等处发现的花瓷产品,通称为“鲁山花瓷”。鲁山花瓷创造了二液分相釉的新技巧,为黑釉瓷系的美化装饰开辟了新境界,代表着唐代中国北方烧瓷艺术的最高水平。2006年,鲁山段店古瓷窑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鲁山窑花瓷烧制技艺至晚清之后一度失传。近年来,以鲁山花瓷烧制技艺省级传承人梅国建,市级传承人袁留福、张伟、王群成、张东晓为代表的工匠长期致力恢复鲁山花瓷烧制工艺,为鲁山花瓷的复原、传承进行了大量研究,所研制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文博会上“摘金夺银”,并被多国政要及社会名流收藏。如今,鲁山县境内有花瓷生产企业4家,花瓷产业的年产值超过10亿元。

民间文学

玄奘传说

玄奘信俗是流传于洛阳市偃师区境内的一种民间信仰。玄奘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文化名人,玄奘传说源于以偃师区缑氏镇玄奘故里为中心的洛阳地区。1300多年前,年轻时的玄奘,历经17年为求取真经,在充满艰险的西行之旅中,所彰显出的顽强意志、坚定信念、求知欲望、国际交流能力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后世的楷模,并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信仰。

据洛阳市偃师区文化馆馆长李建丽介绍,偃师缑氏镇陈河村是玄奘的诞生地,当地流传着许多玄奘的传说,有“玄奘降生凤凰齐鸣”、“灵岩寺学经”等少年颖悟;有13岁就立志“远昭如来”、“净土寺出家”等励志故事;有冒着生命危险“偷渡出关”等西域历程;有“矢志东归”、“磨头槐的传说”、“玄奘祭母”等赤子情怀,展现了玄奘大师矢志不移追求真理、热爱祖国不忘初心、舍身求法的“中华民族脊梁”的形象!

近现代民间口头文学与各类民俗文艺相融合,使玄奘传说“常传常新”,广泛存活于陈河村陈氏家族、村民群体、文化人群体丰富的传承活动中,成为故事、歌谣、戏曲、河洛大鼓,民间歌舞及电影、电视等多种文艺形式的经典题材,成为民间文学创作的源泉。

传统美术

南阳烙画

南阳烙画发源并长期传承于河南南阳,“南阳烙画”是南阳三宝“烙画、玉器、出师表”之一。南阳烙画是中国烙画的代表流派,她的历史可以追溯至西汉末年,刘秀称帝前的一段传说。历经6代有序传承,长期活态存在。

南阳烙画最初称南阳烙花,据记载为1877年南阳人赵星三所创。产品从烙花筷子、木尺、打子把等小件发展到木板烙、家具烙、宣纸烙、丝绢烙等,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烙花逐渐被艺人向大型方向发展,1959年南阳市烙画厂艺人集体创作烙制的木板烙花《黄河在前进》作为建国十周年献礼走进人民大会堂河南厅,上世纪60至90年代,南阳烙画为南阳出口创汇主力之一,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世界艺林一绝”。

民 俗

老子祭典

敬献花篮、祭拜上香、恭读拜祭文,各界代表向先祖老子三鞠躬行礼。随后,络绎不绝的民众井然有序地上香、祭酒,共同缅怀先贤……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在老子故里鹿邑县都会举行祭拜先哲老子大典。

老子祭典是流传在鹿邑县的祭拜伟大思想家老子的盛大民俗活动,至今约2000多年历史,涉及豫、皖、鲁、苏及东南亚诸多国家和地区,每逢老子生日,祭拜人数常达50万之多。

据鹿邑县文化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老子祭典分为民众祭、行业祭、宗亲祭、公祭等。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日开始,持续到三月十五日结束。

其中,规模最大的祭典是农历二月十五日的公祭,包括乐、舞、歌、礼四种形式;同时,还有多种民间社火活动,包括旱船、高跷、担经挑、打铁舞,舞龙、舞狮、诵读《道德经》、非遗展等。

内乡打春牛习俗

内乡县衙打春牛习俗是流行于南阳市内乡县世代传承的立春节气习俗,早在2016年,作为二十四节气的构成项目之一,该习俗就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内乡县衙打春牛习俗是人们认识自然规律并用以指导生产生活的范例,由此衍生的春耕文化在民众中逐渐形成共识;表达了人们对春耕的重视,也体现了耕耘才能收获的价值观。

打春牛最早为官、民共享的习俗,后逐渐演变成当地民众自发组织和参与的民俗活动。打春牛活动分为祭春、迎春、打春、闹春、送春等。立春前一日群众自发组织迎春队伍去先农坛祭拜春牛和芒神,并在附近田里耕地以祈丰年;立春日民众齐聚内乡县衙鞭打春牛,牛肚内五谷、干果纷纷落地,民众欢呼抢食,以期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吉年有余;随后群众在县衙周边开始游街闹春,鼓乐、舞狮、舞龙、旱船、高跷等民间社火尽情表演;闹春后长辈给孩子佩戴春鸡,全家吃春饼咬春,亲朋互送春牛、“福”字剪纸,以迎接立春的到来。

商丘火神台庙会

据了解,阏伯台,古称商丘,民间称火星台、火神台,位于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西南3里处,是距今4000多年的一处观星台遗址,也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观星台,对研究中国天文发展史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据史料记载,阏伯台是帝喾之子阏伯所建造的观星台阏伯一生不辞劳苦造福于百姓,人们非常敬仰他,把他喻为“火神”,所以此台又叫“火神台”。阏伯死后,人们就按他的遗愿,将他葬于台下,因其封号为“商”,此台又被称为“商丘”。

火神台庙会每年吸引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火神台庙会是商丘最为古老和盛大的庙会。商丘火神台庙会以“殷商之源,千年庙会”为主题,以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为目标,以活跃群众文化为宗旨,以火神祭祀为核心要素,融入传统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技艺及曲艺、游艺项目等多彩的民俗文化巡演,搭建了群众文化大舞台,叫响了区域文化品牌。

传统医药

张氏经络收放疗法

张氏经络收放疗法始于光绪年间,由洛阳偃师人张二春创立,成熟于张二春儿子张德文,张德文儿子张中有等人又将此技艺发扬光大。张氏经络收放疗法运用手指,在人体的十二条经络线上,根据季节不同、病人情况不同,用金收、木放、火收、水放、土生长等特有的手法,通过穴位的治疗作用,调节五脏六腑之间的平衡,疏通经络气血,从而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作为非遗项目保护单位的新乡经络收放医院相关人士表示,经络收放科是该医院的特色科室,运用张氏经络收放疗法来诊治病症。在其看来,非遗项目是优秀传统文化,它的发展不仅要依靠传承人的不懈努力,也需要社会大众在深入了解之后运用在生活中,使传统文化得以代代传承、发展创新。

宋氏中医外科疗法

宋氏中医外科起源于河南省汝州市纸坊乡陶村,始于清朝道光年间,至今有180余年。据《宋氏家谱》记载,宋氏中医第一代传人宋殿魁“中年效岐伯黄帝以济世”,第二代传人宋玉麒“精于岐黄,活人无算”,第三代传人宋呈祥“少年效岐伯黄帝,“未尝受人谢意,懿行如此”,第四代传人宋天元,施舍锭子药,皆为一方良医。

宋氏中医外科一至四代族内传承,至第五代宋金庚总结一至四代的临证实践和经验,集其大成,使宋氏中医外科疗法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诊治200余万人次,推重整体辨证,内外兼修,外病内治,内外同治,以刀针草木等农家常物医未病,治大病,使家传外科疗法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形成宋氏中医外科独具特色的一系列理法方药。

曲 艺

陕州锣鼓书

陕州锣鼓书流行于三门峡豫西陕州、灵宝、卢氏、洛宁以及相邻的山西平陆、芮城、夏县一带,这些地区历史上归陕州所辖。迄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起源于古代的祭祀、跳神活动,艺人们世传四句常用的开场白:“三皇治世留根源,留下鼓乐开丝弦。鼓乐丝弦把神敬,神人得位民自安”。

陕州锣鼓书为坐唱形式,唱词语言用豫西、晋南地区的中原官话及汾河片方言演唱,句式结构多为上下句。其主要演奏乐器为四股弦,演唱时有锣、鼓伴唱击节而得名“锣鼓书”。每个书班少则四五人,多则七八人,每人根据不同人物的身份、性格用不同音色扮演不同人物,主唱者一人自唱、自拉、自打,操作多种乐器。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宝丰魔术

“听起来神出鬼没,演起来偷梁换柱,看起来捧腹大笑,点破了恍然大悟”。这就是宝丰魔术的魅力所在。

赵庄镇是宝丰魔术的发源地,这里是“农民创造文化、文化造福农民”宝贵经验的创造地。宝丰魔术大会自明万历二十五年延续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通过举办魔术大会,不但挖掘出了许多传统的濒临失传的魔术节目,而且通过表演交流,相互学习,创新出不少节目,同时也活跃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民间艺人都把魔术大会当作自己的节日,许多艺人一到时间就自觉从四面八方回到家乡,积极参加魔术大会。

近年来,宝丰县通过魔术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