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机场有国际航班起飞吗(旅客量持续攀升)
235架次、进出港旅客1.45万人次,473架次、进出港旅客3.34万人次……“新十条”发布以来,随着各地复工复产,首都机场的航班量、旅客量正在稳步提升。华北空管局数据显示,预计首都机场、大兴机场航班日架次将于近期达到2019年历史同期日架次的70%。
航班量上去了,航站楼里的旅客多了,机场工作人员又找回了疫情前忙碌的状态。提供全流程爱心陪伴服务的机场大使们脱下白色防护服,但还戴着N95口罩,旅客看了笑着说:“之前总看见你们穿‘大白’防护服,原来都是年轻姑娘啊。”机场大使们也有个愿望:“之前航站楼有些太冷清了,我们想让机场再热闹一些,旅客再多一些。”
管制员已做好应对航班量快速增加的准备
首都机场运行控制中心机坪管制运行主管林天鹏有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他的工作日志。最近小本子上有几组数据挺亮眼,这就是“新十条”颁布后,首都机场的航班量和进出港旅客量。“12月8日,首都机场航班量235架次,进出港旅客1.45万人次,之后几天航班量和旅客量稳步提升,到了12日,航班量达到473架次,进出港旅客达到3.34万人次。”林天鹏说,看着飞机繁忙地在机场起降是最开心的时候,尽管现在的航班量和以前相比尚有距离,但是大家心里都有了更多憧憬。
如果说飞在空中的飞机大部分归空管局的管制员管理,那么飞机在地面的“推出”“开车”“滑行”等指挥动作都是由首都机场机坪管制的管制员负责,林天鹏和同事们的主要工作正是指挥、监控地面的飞机,并处理、协调突发情况。林天鹏在机坪管制部门工作了四年多,经历了首都机场高峰日航班量超1800架次,也经历了疫情三年航班量的低谷。对管制员来说,不管是1000多架次还是几百架次,他们要做的都是同一件事情,就是确保每一架航班万无一失,每一位旅客平安出行。
为此,即使在航班量最少的那些日子里,林天鹏和同事们也没有丝毫松懈。他说:“航班量少的工作状态毕竟不是常态,我们要让自己保持住技术水平和心理素质,一旦航班量迅速提升,我们都能从容应对。”三年里,管制员们开展了模拟机训练和大量业务学习、考核,通过模拟航班量增加时的指挥状态,维持并提升管制员们的技术水平。
12月7日,“新十条”公布,从12月8日开始,首都机场的航班量逐步攀升。林天鹏和同事们的工作节奏一下子加快了,他坦言:“之前有些担心航班量增加的速度过快,但目前来看,是一个稳步的提升过程。我们已经做好了应对航班量快速增加的准备。”
首都机场运行控制中心机坪管制运行主管林天鹏。受访者供图
航站楼里旅客回来了
段薇是首都机场旅客服务部西区服务室主任,每天清晨去航站楼上班,她有个工作习惯,就是用手机拍一张航站楼的“空镜”。疫情期间,段薇手机里的照片确实够“空”,航班和旅客少的时候,航站楼里空荡荡的,显得“冷冷清清”。
首都机场旅客服务部西区服务室主任段薇。受访者供图
但是最近不一样了。段薇说:“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首都机场的航班量多起来了,旅客也多了。”12月16日上午,段薇又用手机拍了一张航站楼的照片,发现旅客占满了手机画面。
首都机场旅客服务部东区值班主任郝嘉琪也感受到了变化,她说:“之前我们的航显屏上,三分之一的屏幕就能显示当天全部的航班量。现在,整个屏幕满满当当,就快回到以前的样子了。”
首都机场旅客服务部东区值班主任郝嘉琪。受访者供图
不仅如此,旅客们向机场大使们咨询的问题也有了变化。段薇和郝嘉琪均表示,以前旅客们大多问“核酸检测在哪里做?”“去了当地还需要做核酸吗?”但是现在大家问的是“我在哪里办理登机牌”“安检区在哪儿”……段薇说:“‘新十条’颁布后的第二天,我们96158坐席就接到5-6单需要爱心服务的电话,此前也就2-3单,这说明老年旅客出行的需求明显增加了。”
机场的航班量和道路交通类似,也有早、晚高峰,随着航班量的上升,首都机场的早、晚高峰回来了。郝嘉琪告诉记者:“之前觉得航站楼里空荡荡的,我们是做服务工作的,没有旅客,我们心里也空荡荡的。现在旅客都回来了,问题也多了,我们在航站楼里也不那么孤单了。”
机场公共区域仍放置了手部消毒液
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持续优化,机场大使依然需要佩戴口罩、面屏、一次性手套等防护用品。变化最大的,是那些面向老、弱、病、残等特殊旅客群体的爱心服务人员,他们脱下“大白”防护服,穿上了平日的工作服,这让旅客们有了不一样的感受。郝嘉琪说:“有一位老年旅客,疫情期间出行时申请过机场的爱心服务,那时我们穿着‘大白’防护服。前几天,这位旅客再次乘机出发,看到机场大使特别高兴,连声说‘原来你们都是年轻的姑娘,希望下次再见到你们,咱们都能摘下口罩,让我看看你们的模样。’”老人家的一番话,让郝嘉琪心里暖暖的。
记者了解到,目前,机场的值机柜台、问讯柜台、自助值机区等公共区域,依然放置了手部消毒液,供旅客使用。首都机场也提醒旅客,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进入航站楼、乘坐飞机仍需要佩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刘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