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锣鼓鼓谱(邢台民间舞蹈扇鼓舞)
扇鼓舞,又名太平鼓,邢台民间称之为“打扇鼓”。它以扇鼓和鼓鞭为道具,扇鼓为单面羊皮鼓,其形状和构造是,直径25--30厘米,上面彩绘着吉祥花卉禽鸟图案;鼓柄长35厘米,是一根较粗的钢筋棍儿,鼓柄下端用细钢筋撼成三瓣梅花形,上面串着几个小铜环,晃动一下,小铜环相互碰撞哗啦哗啦直响;鼓鞭长约45—50厘米,用藤棍或竹棍做成,上面绑缠着一缕彩色丝线或布条,类似戏曲中的马鞭。扇鼓手们左手执扇鼓柄,右手执鼓鞭,边迈舞步,边晃动或击打扇鼓,同时口唱扇鼓腔。扇鼓舞由此而得名。
扇鼓舞从民间花会和传统戏曲中移植了不少剧目。如《文王拉牵》、《姜太公钓鱼》、《李三娘推磨》、《宝莲灯》、《余赛花招亲》。《七仙姑下凡》、《唐僧取经》、《小放牛》等。演员表演时分别化妆为生、旦、丑等角色。其中小旦上身穿红祆,腰系裙子,头上盘挽红绸绣球,脚穿三寸高的木头鞋,右手握扇,左手拿彩巾。动作委婉,扇花多变。“摇步”走起来两手端于腰平,腰部随着脚步自然摆动,犹如风摆一般。表演优美、细腻。生角头戴礼帽,身穿大衫,左手拿扇鼓,右手持鼓签,边敲边舞。动作潇洒大方。如“拉钻”一动作,上扇肩随着鼓点,左右晃动,然后突然右腿蹲下,左腿伸直,上下起伏性很大,表演灵活,柔中有刚。老旦的道白,妙趣横生,富有乡土风味。丑角的动作,上身双肩上下抖动,下身半蹲,行动以足尖着地,表演幽默诙谐。
扇鼓舞灵活随便,8至20多人都可以围圈打跳。从队形变化看,有走圆场、老龙摆尾(走~形)、云转花、搭天桥、二郎穿梭、摇船、抬轿等。从个人动作看有二郎担山、反背击鼓、关公磨刀、雪花盖顶、斟茶满酒等。唱词类似戏曲唱词,句式长短富于变化。其演唱效果是句子短促,节奏紧凑,前后贯通,一气呵成。唱词通俗、口语化,易学易唱。
2009年邢台内丘扇鼓腔被列入第二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名录名称:扇鼓
编 号:3—3—16
名录类别:民间舞蹈
申报地区:邢台内丘县
名录简介:
内丘扇鼓,民间称“打扇鼓”“扇鼓腔”,是流传于邢台市内丘县张村一带自娱自乐的民间舞蹈。多在庙会敬神和祠堂祭祖时表演。据《燕赵文艺史话》记载,扇鼓腔源于巫术,经数千年流传演变,成为河北节日里的民间舞蹈。
《河北省舞蹈志》记载:“《扇鼓腔》流传于内丘北部中张村。因表演时边舞边击鼓边歌唱而得名。其源于何时,无史料可考。据老艺人李志春(1920——1995)讲,扇鼓腔源于明朝万历年间。因无史料可证,只有凭借艺人传说,可以看出其在中张村早已盛行。”
扇鼓以扇鼓和鼓键为道具,伴奏乐器有铙、镲、大锣、鼓。表演分边走边舞的“踩街”和在固定场地“打场”演出两种形式。剧目题材广泛,有《井台会》 《张青秀赶考》 《过江》 《下假神》 《打鸟》 《打燕》等历史戏、爱情戏、社会戏和神话戏。演出时,加进了唱腔并有唱词。其音调委婉悠长,表情蜜意缠绵,唱词通俗易懂,舞姿优美大方。表演套路很多,有二龙戏珠,葫芦串蔓、麻姑献寿、狮子滚绣球等。演员在表演时,分别化妆为生、旦、丑等角色。其中生的“拉钻”动作,小旦的“摇摆步”,个性极其鲜明,既有生活的真实性有又舞蹈化了的美感。
扇鼓源于巫舞,是燕赵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它比蹦蹦、丝弦、老调、秧歌历史悠久,是集演唱、鼓乐、舞蹈三种艺术为一体的民间娱乐活动,在题材、音调、风格等方面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扇鼓舞灵活随便,腔调悠扬婉转,成为独树一帜的传统扇鼓舞艺术,很有历史研究价值,被载入《河北省舞蹈志》。
2009年内丘扇鼓腔被列入第二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飘逸的扇鼓
风骚的舞步走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