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第一位仁宗皇帝(一篇文弄懂关于皇帝的)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历史上第一位仁宗皇帝(一篇文弄懂关于皇帝的)(1)

|南北朝小传系列/不定期更新/檀弓(撰文)|

元嘉三十年(453年),南朝宋颇有作为的一代英主刘义隆被太子刘劭杀死,享年四十七岁。这时距离宋文帝的老对手——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被宦官弑杀,还不到一年。

南朝与北朝两百年争霸大战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文一武二帝,就这样草草收场。只是相比起太武帝,宋文帝死的更惨,因为他是第一位被太子杀死的皇帝。

历史上第一位仁宗皇帝(一篇文弄懂关于皇帝的)(2)

刘劭虽然杀了父亲夺取了皇位,但是在天下人面前依然要表现出自己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因此对外他宣称宋文帝是暴病而亡,并且举办隆重的丧礼,之后依法给刘义隆上谥号“景皇帝”,庙号“中宗”。当然刘劭的这种想要瞒天过海的想法是完全不切实际的,十几天后刘劭的三弟武陵王、江州刺史刘骏起兵,随即攻下京城,刘劭从继位到被杀满打满算才两个月。

刘骏当上皇帝后为了显示自己的合法性,废除刘劭颁行的一切政策,沿用元嘉旧制,并且废弃了刘劭给刘义隆上的谥号、庙号,重新给刘义隆上谥号“文帝”,庙号“太祖”。我们今天称刘义隆为宋文帝,实际上就是沿用了刘骏的方案,而我们今天的问题也由此而来。

历史上第一位仁宗皇帝(一篇文弄懂关于皇帝的)(3)

一、称祖还是称宗

刘义隆是南朝中少有的有为之帝,当初刘义隆的兄长少帝刘义符被权臣徐羡之、傅亮等人废杀,而后他们选择立看上去比较好控制的刘义隆为帝。没想到刘义隆虽然年轻(虚岁18岁),却富有城府,三下五除二就计除权臣,大权在握。其后三十年间励精图治、劝课农桑、整顿吏治、开国学重教育,使得南朝宋国力大增,号称“元嘉之治”。又先后三次北伐北魏,主动出击,虽然三次北伐皆以失败告终,其中第二次北伐更是造成南方生灵涂炭,但是三次北伐也一扫刘裕死后,南朝被动挨打的局面,打出了南朝的气势,使得北朝暂时不敢蠢蠢欲动。

历史上第一位仁宗皇帝(一篇文弄懂关于皇帝的)(4)

第二次元嘉北伐

因此刘义隆虽然不像其父那样有“气吞万里如虎”的军事才能,但是他长于文治,使得南朝政治清明,中兴功业,可以说对比南朝的其他皇帝来讲,刘义隆是一位相当出色的守成之主。

而当时的人也称刘义隆为中兴之主,有史为证,文帝手下重臣王弘曾在奏章中称赞文帝:“陛下圣哲御世,光隆中兴”;刘宋宗室刘义欣也有言:“圣皇践祚,重光开朗,明哲柔远,以隆中兴。”

因此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人看来,刘义隆确实很有作为,能够担得起刘宋中兴之主的这个荣誉,所以无论是有象征“经纬天地”之功、“慈惠爱民”之能的“文皇帝”,还是“耆意大虑”、“布义行刚”的“景皇帝”,对刘义隆来说都是恰当的,再通俗一点说,“文景之治”大家都知道,刘义隆的历史定位就是汉文帝、汉景帝这样的守成之君。

历史上第一位仁宗皇帝(一篇文弄懂关于皇帝的)(5)

汉景帝都没有庙号

问题出在刘义隆的庙号上,先来看刘劭给的“中宗”,刘宋之前获得“中宗”这个庙号的有商朝太戊、西汉宣帝刘询、东晋元帝司马睿,商朝太戊距离太远,因此我们主要来看汉宣帝和晋元帝。汉宣帝有挽救大汉之功,使汉武帝晚年以来的“亡秦之祸”被避免,为西汉成功续命数十年;晋元帝虽然受制权臣,但是却使得已经实质灭亡的晋朝成功延续下去,并开启了东晋南朝时代。这样看来这几位中宗似乎要比刘义隆的功绩还要大点,但必须要说刘义隆称“中宗”还是符合的。

这就跟庙号的发展有关,西汉伊始,每位皇帝死后,后继的皇帝都会立庙祭祀他们,但这样也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每个过世君王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会有祭祀上的困难,试想一下如果有几十座庙需要祭祀,那么在位的皇帝每天就啥也不用干了,天天就忙着祭祀了。这还不算地方上数倍于中央的先帝庙。

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除了与在位皇帝最亲的几代皇帝外,那些亲缘关系比较疏远的皇帝的庙到一定时候都会被毁掉,有个专业术语叫“亲尽则祧”。但是有特殊情况,对于那些有大功、大德的皇帝,子孙后代会给他上个庙号,以表示永远立庙祭祀,只要国家还存在一天,这些祖宗就永远能在太庙里吃冷猪头肉。

历史上第一位仁宗皇帝(一篇文弄懂关于皇帝的)(6)

这个待遇可太诱人了,要知道封建时代还没有唯物思想,能世世代代都被祭祀,那可是无上荣誉。但是每个朝代有那么多皇帝,大家又都是父子、祖孙这样亲密的关系,庙号给谁不给谁的,很难做,于是就发展出一套庙号授予的机制,大家应当听过一句话:“祖有功而宗有德”,庙号分两种,“祖”和“宗”,虽然授予庙号的实际情况要比这句话复杂很多,但大体上遵循这一原则。也就是说非有大功、大德的人不能上庙号。因此在两汉时期,庙号的评定很严格,两汉有几十位皇帝,但有庙号的才寥寥数人。

不过这样的情况在三国时期被打破,从曹魏时期,庙号开始泛滥,及至五胡十六国,什么阿猫阿狗,只要当过皇帝,都能混个庙号。一句话,庙号开始没那么值钱了。

到了刘义隆这,庙号已经缩水了,加上刘义隆的政绩还可以,在南朝诸帝中也能处于上游水平,比起南朝大部分皇帝要强的多。这样一位还算很有功绩的皇帝,符合“有德”的标准,上个庙号可以,“中宗”也符合他守成之君的作为。因此可以说刘劭虽然大逆不道,但是他给刘义隆上的这个庙号,还是很客观的,既符合礼制也符合刘义隆的历史定位。

二、太祖与高祖

但是后来这个庙号被废除了,孝武帝刘骏为刘义隆重上庙号“太祖”,这就很有问题了,十分违背礼法。因为这不仅将只能属于开国之君的“太祖”授予了守成之君,而且还使得刘义隆的地位凌驾于刘宋开国之君宋武帝刘裕之上。

庙号起源于商朝,但是周代只用谥号,不用庙号。到了西汉,兼采庙号与谥号,由此形成定制。在众多庙号中“太祖”是地位最高的,一般来说只会授予开国皇帝,亦称始封之君。

历史上第一位仁宗皇帝(一篇文弄懂关于皇帝的)(7)

有皇帝制度以来第一位太祖

而刘邦是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太祖”。等等,好像有什么问题,刘邦不是号称“汉高祖”吗,“汉太祖”是个什么鬼?刘邦就是“汉太祖”,有史为证。

《史记·高祖本纪》:帝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

至于刘邦为什么被称为汉高祖,情况很复杂,有说是当时人对他的尊称,有说是司马迁的时代,刘邦是汉武帝的曾祖,司马迁作为臣子,自降一辈,称刘邦为高祖,以及等等等等,这里我们按下不表。

不过刘邦的高祖带来一个问题。三国时期曹丕代汉自立,建立魏国,成为曹魏的开国皇帝,所以他应该就是曹魏的太祖,但是所有人都知道,魏国实际上奠定基础的是曹操,他才是真正的开国皇帝,因而曹丕为了显示自己尊崇其父,追尊曹操为“魏太祖”,但最终完成建国的是曹丕啊,太祖给了曹操,那曹丕怎么办,总不能以后称宗吧,他又不是守成之君。后来怎么解决的了,曹丕死后,上庙号“高祖”。本来高祖并不是正统庙号体系里面的,但是曹魏管不了那么多了,直接拿来用了。

历史上第一位仁宗皇帝(一篇文弄懂关于皇帝的)(8)

曹魏三祖开始玩坏庙号制度

从此以后正统的“太祖”与非正统的“高祖”在礼法上差不多可以划等号,如果一个国家有一位奠基者,还有一位建国者,那么往往这个叫太祖,那个叫高祖,混着来。但还是有些差别,“太祖”在太庙里的地位稍高于“高祖”,东汉发展出同堂异室制度后,所有皇帝都挤在一个太庙里了,那么谁的牌位能放到最中间的“室”就凸显其地位之高了,而被放到中间的一般是太祖(当然会有一番复杂的程序),而且太祖是可以在郊祀天地时配天的。在晋朝、北魏、唐朝都曾发生过“太祖”与“高祖”地位之争,最终都是太祖派获胜。由此可见,在太庙礼法上,太祖地位高于高祖。这也是为什么宋朝之后,再没用过高祖这个庙号的原因。

说到刘宋这边,刘裕建立宋朝,他既是奠基者又是开国者,按理来说应该是“太祖”,而且刘裕本人也有这个意思,他在开国之后立太庙,但却不立太祖,实际上是为自己准备的。但是没想到刘裕死后,竟然只被尊为“高祖”,刘裕为什么只是“高祖”,情况不得而知,或许刘宋朝廷是想以后要是能有皇帝统一天下,上庙号“太祖”也未可知。

历史上第一位仁宗皇帝(一篇文弄懂关于皇帝的)(9)

而刘义隆继位后也没有给刘裕更改庙号,继续沿用高祖,直到刘义隆自己被定为太祖。如果要评价刘裕与刘义隆的功绩,想必是不需要比的,刘裕的功绩要比刘义隆大的多。但是最后却让刘义隆成为太祖,究其原因还是出在刘骏身上。

三、孝武皇帝

刘骏是刘义隆的第三子,所以按理来说是没有继承皇帝资格的。宋文帝晚年曾想改立世子,但是由于刘骏又长期不受宋文帝宠爱,在朝廷中也没什么势力,所以刘义隆甚至都没考虑过他。虽然刘骏后来做了皇帝,但是不管是从宗法还是宋文帝宠爱来看,刘骏都是不可能继位的,这就使得他的地位很尴尬。

历史上第一位仁宗皇帝(一篇文弄懂关于皇帝的)(10)

刘骏自己后来庙号世祖

此外根据史书记载,刘劭弑父篡位后,身为一方大员的刘骏竟然曾向其表示过臣服,尽管他后来做了皇帝,但这始终是抹不去的一个污点,怎么看都得位不正。

为了摆脱合法性带来的危机,刘骏必须采取行动来宣示自己登基是符合法理的。刘骏选择的是“孝”。因为皇位是父子之间传承的,是家族性的,刘骏虽然既非嫡子,又不受宠,但他企图用一系列举动证明自己才是刘义隆最合适的继承人,因为他“孝”。所谓“孝”不是现在所说的“常回家看看”之类的,而是指刘骏能完整继承刘义隆的“精神”。

刘骏继位之后,全盘废除刘劭的新政,改用元嘉旧制,以期向天下昭示,自己的为政标准完全继承自父亲刘义隆。

此外刘骏还在群臣之外展现自己对刘义隆的至孝,就连其登基伊始的年号都定为“孝建”,刘骏的面子工程应该来说是很成功的,乃至其死后,谥号为“孝武皇帝”,还是一个“孝”字。

刘骏想要加强自己的合法地位,为此不光要在具体事情上展示自己处事有乃父遗风,还要抬高刘义隆的地位,以此来与弑父篡位的元凶刘劭形成鲜明对比。刘骏用他的做法告诉天下,朕继位可能天下觉得很别扭,觉得不符合正统要求,但是只有自己才是刘义隆最合适的继承人。

最终刘骏将本应当属于开国之君的“太祖”强加在了守成之君的宋文帝头上,虽然于礼于法都不合适。但是却换来了刘骏对刘义隆的“至孝”,将其塑造成刘义隆的合法继承人。

参考资料:

[1]史江·宋孝武帝时期的政治和经济政策研究

[2]赫兆丰·正统的诉求与建构——对刘宋文帝“太祖”庙号的考察

[3]邸永君·庙号、谥号、尊号及年号考述

[4]郭善兵·魏晋南北朝皇家宗庙礼制若干问题考辨——兼与梁满仓先生商榷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好文推荐☆

李承嗣:纵横雁北淮南的神级龙套

皇帝的遗言一般说什么?(上):崇祯的最无奈,曹操的最感人

《中国古代奇技淫巧》:古人的黑科技,手把手教你“立地成仙”

历史上第一位仁宗皇帝(一篇文弄懂关于皇帝的)(11)

知道点儿新故事了吗?知道你就点个赞告诉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