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旅游攻略德保(广西特色文艺之乡)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予德保县“广西特色文艺之乡(壮剧、山歌)”称号,这对德保县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该县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广西旅游攻略德保?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广西旅游攻略德保(广西特色文艺之乡)

广西旅游攻略德保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予德保县“广西特色文艺之乡(壮剧、山歌)”称号,这对德保县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该县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

“广西特色文艺之乡”是指具有一定艺术形式的县(市、区)。这种文艺形式在当地资源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充满活力,是当地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并积极参与的主要文艺活动,对当地的群众文化生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主要包括戏剧、音乐、美术、书法、曲艺、民间文艺、杂技等文艺门类。

据史料记载,壮剧又称“土戏、壮戏”,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因演唱常用“呀哈嗨”作衬腔,俗称“呀哈戏”。清代中期,天保(今德保)县城南隆街黄现炯,青年时从军到广东,后在广东戏班学戏3年,回家后,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迁居马隘街,组班演“客戏”即邕剧,形式类似双簧,用白话(粤语)和邕剧唱腔演出,但当地人听不懂,他就用当地壮话、揉以山歌和汉龙小调为唱腔,形成马隘调。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黄现炯与谢义、陈兴等人组建土戏班,用壮语演唱,揉入山歌、民间小调为唱腔,形成马隘土戏。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多种地方戏剧的影响,不断地吸收其它剧种的优点,形成了南路壮戏。南路壮戏深受德保人民的喜爱,还流传到附近的越南北部高平省、谅山省等与壮语相通的岱、侬族地区,成为壮族剧种当中的南路流派代表,故称“南路壮剧”。

南路壮剧在德保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1955年3月,壮剧《宝葫芦》代表广西节目到北京参加全国群众音乐舞蹈观摩演出,获最高奖——优秀节目奖。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等观看演出,《人民日报》等报刊还发表评论文章和剧照、速写,给予盛赞。从此,壮族民间原先俗称的“呀哈戏”、“土戏”,不仅正式以“壮剧”的名称走上首都舞台,而且确立了壮剧作为一个民族剧种在我国戏曲舞台上的地位,成为壮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目前,德保南路壮剧已经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德保山歌素有“天籁之音”的美誉。德保人爱唱山歌由来已久,其曲调丰富,旋律优美,音域高亢,有南路歌调、北路歌调等多种调式,一般采用合唱方式为主。目前,德保壮族山歌已经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史料记载,清代著名诗人、史学家赵翼在镇安(今德保县)任知府时,就写下了人们对唱山歌场面的《土歌》。诗中写道:“春三二月歌场好,蛮女红妆趁圩嫐。长裙阔袖结束新,不睹弓鞋三寸小。谁家少年来唱歌,不必与侬是中表……”这足以证明德保山歌文化底蕴浓厚。据《德保县志》记载,自古以来,德保境内共有30多个歌圩。每到歌圩日,人们自发地从四面八方汇聚在一起,对歌唱歌听歌,会友叙旧,人山人海,盛况空前。德保人素有“遇事必歌,逢场必唱”的习俗。改革开放以来,德保山歌随着形势发展,赋予山歌新的内容。人们用山歌唱响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歌唱新生活,歌唱身边的新人新事。用山歌宣传党的政策,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山歌来针砭时弊,也用山歌歌唱爱情。如今,山歌已成为当地群众不可替代的文化生活需求,深深地扎根在德保人的心灵深处。

近年来,德保县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不断加大南路壮剧、德保壮族山歌的普及和推广,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挖掘、拯救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不断加大对传统南路壮剧、德保壮族山歌的传承与发展力度,制定保护规划,建立保护机制。以政府管理与扶持为主导,积极鼓励和扶持民间建立文艺协会、业余剧团等具有传承和发展作用的社团组织。目前,全县有专业剧团1个、业余剧团50多个。经常举办壮剧、山歌比赛活动,开展壮剧、山歌进村屯、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深挖本土戏剧资源,培育文化发展新环境,激发传统文艺的内生活力,为促进民族文艺的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成为“广西特色文艺之乡”后,该县将继续做好德保壮剧、德保壮族山歌的挖掘、传承和保护工作,让德保壮剧、德保壮族山歌能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让这两朵民间艺术奇葩结出丰硕的成果。□陈仁宝 农进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