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饮食观念是什么样子的(孔子八不食是怎么出台的)

孔老夫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同时,他的饮食思想和观念对后世亦有很大的影响。孔子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提出‘八不食’的饮食主张,即:“食钮而蚀,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拿现今话讲就是:食物腐败不吃,鱼肉不新鲜不吃,不鲜嫩的菜蔬不吃;食物变色不吃;变味不吃;烹调不当的食物不吃;腌制储藏的食品不吃;不合时令的食物不吃;佐料蘸酱放得不当的不吃;街上摊点的腌腊肉类及凉菜不食。

“八不食”的提出,是当初孔子耗时历年周游列国,宣讲其礼仪仁信,治国之道,希望能被重用而谋官封爵,但终不得志。六十几岁的老人最终不得已回到家乡教书谋生,著书立说,寄希望他的学生能够把他的思想和伦理传播下去。孔子去世后多年后,为巩固政权与地位,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方才将孔子的学说与思想立为圣经,孔子也方才被奉为儒家之尊。于是孔子之“八不食”之饮食理论也自然被后来的帝王将相,达官贵人视为饮食至高境界。这是皇家贵族,士大夫阶层为标榜自家的显贵而与奢华生活,掩饰自己的虚荣腐败,而将孔子的“八不食”奉为“食经”之原由。事实上孔子之“八不食”与草根百姓毫不相关。那时候诸侯列国纷争不断,冲突四起,战事频繁,饥荒绵延,穷苦百姓有得食就已经是大幸了,那里顾得上这不食那不食之穷讲究呢。

孔子饮食观念是什么样子的(孔子八不食是怎么出台的)(1)

全国各地都有这样的孔庙

故此,一些学者分析认为事实或许并非如此。实际上孔子在长期周游列国期间,各国君王对他及他的说教并不感冒,故而一路也无车马迎送,酒肉款待,且时常还吃闭门羹。孔子历经艰辛,餐风饮露,车马劳累,饥寒交加,饱一顿饥一顿,时常乞讨为生,或吃点野果、地里捡点瓜蔬,甚而连续好几天无食可进,加之成天颠簸其肠胃受到极大伤害。据《风俗通义》记载:“孔子困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粒,藜羹不糁,而尤弦琴于室,颜回释菜于户外。”也就是说孔老夫子受困于陈蔡之地,连续七天粒米未食,菜蔬羹汤未进,只得弹琴解饥,学生颜回四处采集野菜来侍奉老师。孔子晚年回到家里,身体虚弱,无力再奔忙,即以讲学,传经授道为主。且经常是肠胃不适,吃啥吐啥,疼痛难忍,于是对自己的日常饮食和家厨提出这‘八不食’之要求。

同时,孔子在《论语·乡党》中提出之“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亦是饮食烹调的一种境界。这里的“食”,指的是饭食,泛指所有粮食食物。“精”,则要求选料精、用料精、烹调精;“脍”本义是指细切的鱼肉,也泛指肉类;“细”,指小而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就是要求饭菜烹调应精工细作,也是便于他咀嚼和消化吸收。当然,从现今饮食健康看,孔子这“八不食”之理论无疑是完全符合现代食品卫生与安全的,仍值得关注和重视。

孔子饮食观念是什么样子的(孔子八不食是怎么出台的)(2)

纪念孔子也是尊崇其思想

孔夫子还曾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讲述了一切礼仪、祭祀等都是从饮食开始的。但祭肉食用应“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面对席宴上的美酒佳肴,孔子也主张“肉虽多,不使胜食气”,也就是席宴肉菜的量不应超过主食。另外还有“食不语,寝不言”,“席不正不坐”等,讲究吃有吃相,坐有坐相,一切须和礼仪。孔子的这些饮食思想,在孔府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孔子的后裔尊崇其思想与主张,在饮食和烹饪上自成体系,形成了烹制精美、注重营养、风味独特的肴馔,被称为“孔府菜”,故而受到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的青睐和追崇。

孔子更提出:“小人谋食,君子谋道”。然而有意思的是,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堕落与腐败,不正也是由“吃喝玩乐”这样的顺序开始的。那些高高在上的“君子”们,不也先是从吃喝开始,脑满肠肥、纸醉金迷,而后是饱暖思淫欲,便开始嫖赌,养起小三、小四,在吃喝中大谋其“道”。看来,小人也好,君子也罢,酒肉穿肠过,美味口中留,能在吃喝里谋出道,得其乐,亦不算虚度此生吧。

孔子饮食观念是什么样子的(孔子八不食是怎么出台的)(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四川省志•川菜志》编委会副主编 川菜文化人 川菜撰稿人

《百年川菜传奇》《路边的川菜史》《辣麻诱惑三百年》作者

图文原创 江湖饕客·向东 2019.02.20 成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