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意的情诗100首(最简短的诗却浪漫到极致)
"俳句是传播微光与颤栗的诗。"安德烈·贝勒沙尔的评价描绘出了这种体裁轻快优雅的特点。相比其它诗歌,俳句的特长在于用短小的语言带出悠远的意境。
1. 传播微光与颤栗的诗:俳句的艺术
日本这个与中国一衣带水的国家,在历史上与中国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日本的许多文学形式,或多或少地都受到了中国古韵文的影响。
其中有一种文学形式,既有中国古体诗歌的美感,又有着日本所独特的表现形式,有着深深的日本民族烙印,这就是俳句。
吟诵唐诗宋词,能够领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而欣赏优秀的日本俳句,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日本的社会与人文精神。
俳句由于字数少,在形式上简短精悍,也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定型诗。安德烈·贝勒沙尔曾经这样评价日本的俳句,"俳句是传播微光与颤栗的诗。"
最早接触俳句是在大学,那时候非常喜欢痞子蔡,他作品中那种淡淡的寂寞与文艺的写作风格,着实让人着迷。
在《蝙蝠》这篇文章中,就引用了加贺千代女的一首俳句:
"朝颜生花藤
百转千回绕钓瓶
但求人之水"
痞子蔡笔下的主人公往往是寂寞的,就像是他自己所说,抽的不是烟,而是寂寞。他也往往是内向而退缩的,就像是《第一次亲密接触》中的我,对于喜爱的人也往往只是默默地关注,默默地喜欢,不管结果如何,只希望喜欢的人能够结局美满。
正如那句偈语所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擦肩一过。而加贺千代女的俳句,则很好地表现出了这种患得患失,而又无比难舍的心情,给我留下的印象相当深刻。
丹尼斯·特里奥特的《孤独邮差》中,邮差比洛多偶然间偷窥了一名女顾客的书信,其中有一首很独特的小诗:
"时光若流水,
彷徨复彷徨,
恋恋崎岖礁石上。"
这首小诗就是俳句。邮差迷上了女主人公,也迷上了俳句。他开始学习俳句,模仿女主人公的男朋友给她回信,由此给他孤寂的人生开启了一段不可告人的隐秘快感。
俳句就是这么有魅力,让不同国度的人们都为之痴迷。但是一来由于日本文化的独特性,想要欣赏俳句的话需要对日本的历史、文化等有着比较深刻的理解,二来很难找到一本广泛收录日本俳句,并且在翻译上能够深刻表现俳句意境与美感的译本,由此显得俳句读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
翻译家郑民钦根据多年对俳句的研究,编著了经典俳句鉴赏文集《风雅俳句》,在这部文集中,读者可以见到"俳圣"松尾芭蕉、与谢芜村、小林一茶等数十位俳句大家的作品。
在日本的文学作品中,对于清新,细腻,柔弱表现得非常妙,俳句也不例外。由于俳句17音节的限制,优秀的俳句作家都会见微知著,用自然界中很常见的景象,加以充分的想象,给读者留下无限的回味与感受。春、夏、求、冬四季美景,都尽在《风雅俳句》。
2. 从和歌到俳句,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要欣赏俳句,需要对俳句的演变的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俳句最早脱胎于日本的和歌,从和歌中又衍生出连歌和俳谐等形式。连歌中有一种广受欢迎的形式叫俳谐连歌,即为俳句的前身。
藤原定家曾经这样评价俳谐:"巧舌善言,意在以言服人。对无心者以心相对,对不可言喻者付诸言辞,是为机智灵活之体。"
实际上俳谐就是一种诙谐的应答,是对和歌、连歌的模仿与戏谑。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与现在相声中的抖包袱有些类似,也与问答里面的抖机灵有些相仿。
在古日本,如果说"和歌"是文人雅士之间交流的艺术形式,是阳春白雪,那么"俳谐"从诞生的时候就是平民老百姓之间的交流方式,是下里巴人。
从上不了台面的"俳谐",到成为日本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这个过程中有一个人不能不提,他就是"俳圣"松尾芭蕉。
松尾芭蕉对松永贞德的"贞门派"和西山宗因的"谈林派"进行革新,让俳句成为了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文体。
俳句有17个音节,在汉字中大致相当于中文的六七个字,非常简短。在翻译的时候,要考虑到俳句本身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深厚情感,这是很不容易的。
就像是周作人说的,俳句"其简单微妙处,几乎不能着墨","寥寥数言,寄情写意,悠然有不尽之味。仿佛如中国之绝句,而尤多含蓄。"
在日本,对季节的敏感,对风物的喜爱,是日本民族特性的一种表现。悲春伤秋不是中国诗人、词人的专利,在日本文化中,非常讲究对季节的描写,有些自古流传下来的节日,依然延续着古老的季节特征:樱花祭、红叶狩……
在创作传统俳句的时候,一般来说要有一个季语,季语作为俳句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因素,在某种情形下,甚至是理解整个俳句的词眼所在。
昭和时期的著名俳人石田波乡曾说:"生活中眺望满目的季节,如萧萧浪浪打坐。开悟一瞬,一气呵成而生,即是俳句"。
《风雅俳句》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分为四卷,日本人的生活伴随着季节的变换而涓涓向前,俳句是他们咏叹生活美好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四季变换,能感受到日本的美丽。
3唐诗、宋词、俳句:意境不同却都魅力无穷在初中高中的时候,非常偏爱唐诗,盖因唐诗文字工整,立意磅礴大气,读起来就有一种气势。
像是李白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就非常符合少年时期幻想着独步江湖,行侠仗义的一种心境。
在高考前的时期,当模拟考试不顺利了,题做不出来了,也要鼓励自己,将来会"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即使最后没有考好,还有机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唐诗的广阔的胸怀,眼界的开拓,可以说是少年时心情的一种体现。
等到了大学,毕业了,参加工作,慢慢地琢磨出宋词的韵味。生活中并没有那么一帆风顺,我们逐渐地都认识到,自己其实就是一个普通人,理想,追求,并不是只要有雄心壮志就能实现的。工作上挫折,情感上的无奈,独自打拼的凄苦,让人逐渐变得多愁善感起来。当心绪难平的夜晚,徘徊在无人的宫院红墙外,"夜阑风静縠纹平。";当寂寞无聊的夜晚,在阳台上独自数星星,"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当徜徉在昆明湖岸边,杨柳拂面,"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很细微,很温柔,很入心的描写,更能打动我。
近些年,随着岁数的增长,随着对俳句了解的增多,对俳句倒是越琢磨越有味道。或许这与俳句本身比较讲究"余情"、"余韵"有关吧,就像是日式风格的摄影与绘画,清新,干净,意味深长。体现在文字上,就是有充分的留白,给读者以足够的想象空间。
《风雅俳句:行走春夜里》选录了松尾芭蕉的这样一首俳句,
"落樱吹四方,
琵琶湖面花波漾,
堂前好风光。"
这让我想起了今年四月份去玉渊潭公园看樱花的场景,粉粉的樱花开满了枝头,映得湖面也是一片柔美春光。许多少男少女穿着汉服,在这秀美的春光中拍照、嬉戏,真让人感叹青春的美好,生活的美好。
而这首俳句,与当时的场景简直是完美的契合,这足可以体会出"俳圣"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与领悟,以及"极炼如不炼"的文字功力。
这种留白就是俳句的魅力所在,也是松尾芭蕉一直对弟子们所要求的。他告诫自己的弟子,要取材于自然,高于自然,在创作时切忌巨细无遗,也不能一览无余。要将悠然的意境作为艺术的最高追求。
4、空、寂、闲、淡、远:俳句中的人生意境日本四季分明,气候多变,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日本人,具有一颗非常敏感的心,他们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从这些景物中将所感受到的情感以俳句的方式抒发出来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俳句不仅仅包含了对世间万物的观察,也包含了许多作者的人生感悟,甚至将深入日本民心的"禅意"也包含在内。
著名禅学家铃木大拙说到:"了解日本人,就意味着理解俳句,而理解俳句又等同于与禅宗'悟'的体验发生接触。"
在佛教中,"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的故事是广为人知的,在禅宗中,讲究"不立文字",非常注重人的"悟性"的。
而在俳句中,高度凝缩的语言,含蓄无比的寓意,作者们对于精神的升华,这又与禅宗有着非常多的相同之处。
曾经有一段时间,由于身体的原因行动不便,卧床几个月,不能使用手机,不能看电子产品,每日躺在床上深思过往,追寻生命的意义。虽然悟性有限,学识有限,并没有悟出什么深刻的道理来,但对自己的心境的平和及生活的热爱有了更多的理解。
人生是现场演出的舞台剧,容不得NG再来一次。你必须演好当下。
我喜欢
我喜欢活着,生命是如此充满愉悦。
阳光灿烂的日子,举目远眺,一天天感受到眼睛从模糊到清晰,红色的砖墙,灰色的瓦片,绿色的嫩芽,飞翔的鸽子,我贪婪的看着这个世界,真是看不够。
就像是《风雅俳句:初夏谒日光》中选录向井去来的俳句中写到的:
"横掠鸣杜鹃,
云雀垂直上云天,
交叉呈十字。"
我喜欢冬天的阳光,在迷茫的晨雾中展开。我喜欢那份宁静淡远,我喜欢那没有喧哗的光和热,而当中午,满操场散坐着晒太阳的人,那种原始而淳朴的意象总深深地感动着我的心。
就像是《风雅俳句:初冬小阳春》中选录樱井吏登的俳句中写到:
"院子满落叶,
陶醉抱冬日。"
俳句大师们将人生感悟和禅意与俳句相结合,使俳句具有了更加动人的艺术魅力。
空、寂、闲、淡、远的意蕴,让俳句留下了独特的魅力,也让俳句有了一种独特的韵味。
5春夏秋冬之美:俳句中的四季更迭春夏秋冬,四季交叠,牵动了古今多少诗人的心,为我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
文学是互通的,优秀的文学作家都有一颗细腻的心灵,俳句大家们也是如此,他们以季语为题眼,创作出众多优美的俳句。
提起最出名的俳句,松尾芭蕉的《古池》应该算是其中之一了吧。
《古池》这一篇有包括周作人在内许多名家的翻译,《风雅俳句:行走春夜里》中选择的是林林翻译的版本:
"古池呀,
青蛙跳入水声响。"
古池、青蛙跃入水、水声,三者的微妙配合呼应给读者留下钟声般余韵袅绕的无穷回味的余地。
读到这首俳句的第一感觉,就想起了小时候随父母在井队的日子。那时候父母工作忙,井队没有其他的小朋友,每天我就只能在驻地的周围捉捉蜻蜓,看看青蛙。板房旁边有个小水塘,青蛙就卧在宽阔的水草叶子上面晒太阳,懒洋洋的,偶受惊吓,扑通扑通跳下水,引起一串涟漪。四处无人,偶尔能听见蝉的叫声和小鸟的脆鸣,闭上眼睛,感受着阳光晒在眼皮上的温度,非常惬意。
在俳句中大多数是对景物的描写,对人生的抒情,对战争等写得较少。但是在《风雅俳句:初夏谒日光》中松尾芭蕉的这首《夏草》,让我们感受到了日本俳句作家们忧国忧民的战争情怀。
"夏天草凄凉,
功名昨日古战场,
一枕梦黄粱。"
将夏草与"梦黄粱"相结合,这也算是一种非常独到的创新了吧。触景生情,自然轮回,人生的反反复复都在俳句中一览无余。
北京的秋天是最美丽的,红叶、银杏、暖阳、蓝天,那浓浓的美景要沁到你的心里去。可是北京的夏天也是短暂的,一阵秋风,一场秋雨,就让这美景转眼成空。
《风雅俳句:正是麦秋时》,收录了上岛鬼贯的一首俳句:
"秋风拂人脸自知"
太含蓄了,细品一品,也太精妙了,一句话将晚秋萧瑟的景象展现在大家面前。以前总感觉俳句太短了,无法展现唐诗的壮阔与宋词的婉约之美,现在看来,还是太肤浅。这种欲言还止,余意深藏的写法,何尝不是另外一种美呢?
从小在东北长大,可以说雪已经是深入骨髓的一种烙印,是东北人走到哪里都难以忘记的一种情怀。
孩子怕冷还没有回过东北,在北京的时候每次下雪都像是一种节日。晚春的时候下了一场大雪,翘班带着孩子去颐和园,去北海,看皇家园林笼罩在一片茫茫的雪花中,品这雪花落在脸上凉丝丝的感觉,好像我就从没有离开过我的家一样。孩子也是十分的兴奋,等到雪停了依然是意犹未尽,我就找了几棵树,让她站在树下使劲摇,又人工降了几场雪。
《风雅俳句:初冬小阳春》中有服部岚雪的一首俳句:
"裹被睡卧人,
东山如其姿。"
这比喻,抓住了冬天最本质的特征,"睡不醒的冬三月",连山都像是裹着被子的人,真是太绝了。
俳句的美感在语言上,在景色中,更是在巨大的留白中。如果你喜欢中国传统文化,那么也一定会接受日本的俳句文化。从初次接触的新奇,到主动去探寻的猎奇,到深入研究时候的喜爱,越来越感觉到俳句的绵柔与魅力。
《风雅俳句:四季》就是那把探寻日本俳句艺术之美的钥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