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其二关于李绅的相关资料(第24期悯农二首)

悯农其二关于李绅的相关资料(第24期悯农二首)(1)

悯农其二关于李绅的相关资料(第24期悯农二首)(2)

悯农其二关于李绅的相关资料(第24期悯农二首)(3)

注释:

悯农二首·其一:

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春种一粒粟: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万颗子:

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无闲田:

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农夫犹饿死:

犹:仍然。

悯农其二关于李绅的相关资料(第24期悯农二首)(4)

译文: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

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

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悯农其二关于李绅的相关资料(第24期悯农二首)(5)

赏析:

这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本诗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四海无闲田”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末句“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这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这首诗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应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悯农其二关于李绅的相关资料(第24期悯农二首)(6)

作者简介:

李绅(772—846),汉族,字公垂,安徽亳州人。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可惜已经失传。著有《悯农》诗两首,其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作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悯农其二关于李绅的相关资料(第24期悯农二首)(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