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泥巴捏成什么(让他玩成千姿百态)

作者 赵倩倩 厉佳妮 李云胜

只要一支笔,一双手,一团团泥巴就会化身为栩栩如生的泥塑,威武中不失俏皮,严肃中又带有“萌”意。

一、

身为合肥非遗泥塑的传承人,程琪多年来一直孜孜不倦采百家艺术之长、潜心专志求民间艺术风韵,所以他的艺术作品兼有北方人物饱满、色彩饱和特色和南方童趣盎然、形象生动的特点。

一块泥巴捏成什么(让他玩成千姿百态)(1)

“泥塑和艺术家做的作品还有些不一样,艺术家的创作全凭想象,但泥塑是不行的。作为民间艺术,泥塑必须要与当时的时代背景融合,贴合老百姓的审美观、生活情趣,要是没有这些背景文化的衬托,老百姓们不买账,艺人就失去了和他们的互动,也就难生存了。”

二、

程琪老人说他学习泥塑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像这种民间艺术一般都是代代相承,没有为什么要这样做,就是要这样做。艺人们不会像现代课堂里的老师‘言传’,只会‘身授’,所以很多东西都只能自己意会。”

简简单单意会两个字,是需要时间的积淀才能慢慢琢磨到的。

“那时候,苏联的雕塑传入中国时,我觉得很是好看,线条分明,轮廓清晰,就想仿着这条路走,后来才慢慢体会到,泥塑就是要圆润,这样符合中国老百姓的审美观。”

中国人喜欢喜庆,所以在捏的过程中要使泥塑圆润饱满,显出一种憨态可掬的状态;在用色方面也同样很讲究,每一笔触,每一个着力点都要在深思熟虑后才下笔。“作为艺人是不知道色调的冷暖的,只知道喜庆色,一种让人看着舒畅的颜色。”

程琪老人告诉我们泥塑在用色方面最震撼的是色度。“上色之前要将泥塑都涂白,就是“露白”。一般人对于露白的理解是后续的上色会更加方便,但是在泥塑里,白色就是白色,是一种很重要的颜色,阴影的地方也会用白色代替。浅不过白,深不过黑,庐州泥塑在色彩上重黑、白两色,色度分明,主色调多为暖色性,张显传统的喜庆吉祥。

老人一边和我们侃侃而谈,一边从柜子里拿出自己的作品向我们展示。

首先是张飞,张飞这个小娃娃被呈现到我眼前时,我不禁惊呼:“这好可爱啊!”程琪老人笑道,“可爱就对了!泥塑就是要回归童趣,有趣就是泥塑的一个精髓。”

一块泥巴捏成什么(让他玩成千姿百态)(2)

然后是钟馗,众人皆知钟馗是灭鬼的,要让鬼害怕的东西要有多可怕啊!但是看到钟馗的时候,我就瞬间对泥塑这项民间艺术充满了敬意。这件作品威严中又带着丝丝“可爱”,不会让人感到害怕,又很想让人亲近,真正的回到了一种童真的状态。

谈到自己最得意的作品,程琪老人觉得还是1981年创作的《哪咤闹海》,它是合肥市的第一座大型的城市雕塑,高2.5米,长7米,哪吒和龙王搏斗的壮观场面毫无保留的被展现出来。它也被入选安徽省国庆35周年美术作品展、在1984年作为省城合肥市第一尊神话题材的大型雕塑建立于长江东路五里井街头。

说起这个作品老人的言语中都带着骄傲,我看程琪先生也是非常可爱啊!

三、

程琪从事雕艺事业50多年,精雕细作,做到极致,令我们不禁想到“匠心”二字。曾经有老朋友问程琪是把泥塑当成了爱好还是事业?但程琪说都不是,爱好和事业都已经是小事了,他把泥塑当成了故乡。

一块泥巴捏成什么(让他玩成千姿百态)(3)

为什么程琪会把泥塑当成故乡?故乡更加像一个人的起点、一个人的本真。“泥塑的学习是一个神奇的过程,泥塑学习的轨迹不是直线也不是曲线,而是一个圆。第一次做泥塑是起点,一直学习一直前进,到了终点即回到起点,就是到达了真正的艺人境界。”

既然最终要回归原始,那为什么还要学习呢?程琪解释到,经历过一段过程后,回到的原始,与一开始的原始不同但味道相似,泥塑学习跟道家老子的哲学思想是一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程琪把泥塑当成故乡,他要回到故乡,回到起点,也正在慢慢回归原始,回归童趣。人们常讲“老小老小”,老人到了一定年纪就像小孩子一样,程琪的作品体现着他的童趣,鬼都害怕的钟馗在程琪手下变得可爱而不失威严,威武正义的关公变得萌感十足。

程琪还热衷于对泥塑的传承的保护和宣传,早在1986年他就在暑假期间举办了合肥市首次少儿泥塑培训班。近年来程琪在有关部门和学校支持配合下已经在合肥5所中小学、8个街道社区开展泥塑办班活动60余次,受训近800人次。

一块泥巴捏成什么(让他玩成千姿百态)(4)

用程琪的话说:传承不能缺少观众,泥塑的传承同样需要观众尤其需要小观众,培养好小观众就有传承希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