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责任品格(品德智慧责任)

人生天地之间,什么是立身之本?靠什么安身立命?应该具备那些素质?素质与成功之间有什么关系?,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如何培养责任品格?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何培养责任品格(品德智慧责任)

如何培养责任品格

人生天地之间,什么是立身之本?靠什么安身立命?应该具备那些素质?素质与成功之间有什么关系?

由于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自身所处的环境不同,经历的事情不同,回答的内容肯定也不一样。但是,基本的,主要的,差别不会很大。就是品德、智慧、责任。品德是立身之本,智慧是生存之道,责任是成功之基。上到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下到贩夫走卒,平民百性,不论能力大小,地位高低,贡献多少,要在这个世界站住脚根并得以生存,品德、智慧、责任三个方面一个都不能少。

品德是一个人的本质,是思想观念、处事标准、道德规范的综合体现,人无德不立。一代枭雄刘备临终对儿子刘禅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惟贤惟德,可以服人”(见《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这是刘备告诉儿子怎样做人、怎样统治天下的嘱托,是自己一生经验教训的总结,是肺腑之言,没有修饰做作。清宣宗晚年选择太子,在几个皇子之间犹豫。一次到南苑打猎,几位皇子全部跟随参加。为了在父皇面前显示武艺,有机会被立为储君,诸皇子一个个卖弄手段,弯弓搭箭,斩获颇丰。只有皇四子未发一矢,清宣宗问他为什么你连一个飞禽走兽也没有得到?皇四子回答说:“现在正是春天,是鸟兽孳育繁殖的时候,我不忍心伤生以干天和”。宣宗非常高兴,称赞说“此真帝者之言”认为这是做人君的品性,于是决定立四子为太子(见《清史稿卷三百八十五·杜受田传》)。有人说皇四子是听从了老师杜受田的计谋,知道没有办法凭借猎取鸟兽的技艺争得太子地位,故意“未发一矢”。原因到底如何有待考证,但是,清宣宗是看中了四子“不忍心伤生以干天和”的品德是没有疑问的。品德不好或者不高,不但难以成就事业,活在这个世界也难,甚至可能难以找到立身之地。鲁迅先生就说过,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古今中外没有品德恶劣而成就大事的,这已经被无数事实证明。有人说明太祖朱元璋杀害功臣,却开创了明朝276年天下。其实杀害功臣只是明太祖朱元璋晚年为实现皇位顺利传承而采取的措施,实际上朱元璋一生的作为远远不是杀害功臣那么单一,在总结自己能够得天下的原因时朱元璋是这样说的:“士诚恃富,友谅恃强,朕独无所恃,惟不嗜杀人,布信义,行节俭”。在谈到祭祀上天的意义时朱元璋是这样认识的:“所谓敬天者,不独严而有礼,当有其实,天以子民之任付与君,为君者欲求事天,必先恤民,恤民者,事天之实也。即如国家命人任守令之事者,若不能福民,则是弃君之命,不敬熟大焉”(《明史卷三·太祖本纪第三》)。不随便杀人,讲诚信,行仁义,就是明太祖夺取天下的原因;轻徭薄赋,爱护人民,使人民安居乐业,就是明太祖巩固政权的方法。再看看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的情况:秦朝被推翻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天下展开激烈争夺,最后以刘邦胜利、项羽失败告终。咎其原因就是品德问题。还是看看他们进入秦朝首都咸阳的表现吧:刘邦到达后,把部队撤至灞上,“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秦人大喜,”秦人以酒食牛羊犒赏刘邦,刘邦又“不受”,“秦人益喜,惟恐沛公不为秦王”。项羽到达后“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宫室,火三月不灭,掘始皇帝冢,收货宝、妇女而东。秦民大失望” (见《资治通鉴卷十·汉纪一·高帝纪》)。一个“惟恐沛公不为秦王”;一个“秦民大失望”。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争夺天下就是争夺人心。战争还没有开始,胜负就已经确定了。

智慧就是能力、本事、方法。智慧高低决定成就大小,人生成败。诸葛亮《隆中对》为刘备勾画出了未来蓝图,“欲知他年分鼎事,先生笑指画图中”,被称为未出茅庐,就知天下三分,诸葛亮也成为智慧的化身。但是,终究没有能够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令后人唏嘘不已。杜甫在《蜀相》就赞叹“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关于诸葛亮没有能够统一天下的原因,《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是这样分析的:“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敌,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诸葛亮一心想混一宇内,统一天下,但是,诸葛亮是天才的政治家,不是天才的军事家,加上客观条件敌众我寡,进攻难度大于防守难度,对手又都是一时豪杰,所以,最终没有能够成功。智慧有先天禀赋,有后天学习,受客观、主观制约,尤其受个人利益牵制,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同样一个人的智慧,在不同的条件下是有区别的。战国政治家李斯以一篇《谏逐客书》名扬天下并且得到秦王嬴政的赏识和信任,献奇策鸿谋,帮助秦王嬴政“并天下,”自己也成为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天下,炙手可热。儿子李由为三川太守,到咸阳看望父亲,李斯招待宾客,“车骑以千数”。李斯叹息说:“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太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黔首,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之上者,可谓富贵及矣。物及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不知道以后的吉凶是什么)”。充满恐惧感,头脑是清醒的。但是,当秦始皇就是以前的秦王嬴政在巡视途中病逝后,竟然听信宦官赵高的邪说,为了保住自己的丞相职位不至于被将军蒙恬取代,把秦始皇临终诏书“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篡改为“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自裁”。这样的行为无论从道德、责任讲都是卑鄙的。秦二世胡亥是个昏球,登上帝位后倒行逆施,导致天下大乱,各路英雄揭竿而起。这时李斯想要规劝,秦二世嫌其碍事,在赵高的撺掇下把李斯拦腰处斩于咸阳闹市。李斯临死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见《史记卷八十七·李斯传》)。其实,以李斯的智慧和见识,完全可以预见到篡改诏书、贪婪权位的后果,无奈私心作祟,利令智昏,不但葬送了秦始皇的事业,而且赔上了自家“三族”亲人的性命,下场很是悲惨。如果不为自己利益考虑太多,不和赵高同流合污,使扶苏能够按照秦始皇的安排“继皇帝位”,秦王朝不一定会很快灭亡(从扶苏劝说秦始皇的主张中可以看到扶苏还是很有政治见解的),自己顶多被冷落,告老还乡,打个兔子、狐狸自然不是问题,就是打个老虎、豹子也不在话下。

责任是品德的外在形式,是智慧的实际运用。责任对于自觉者是自愿的,对于不自觉者就是强迫的。先看看自觉履行责任的事例:《水浒传第六十九回〈没羽箭飞石打英雄,宋公明弃粮擒壮士〉》里说梁山军攻打东昌府,守将绰号没羽箭张青接连用石子打伤梁山数位头领,宋江大怒,“掣剑在手,割袍为誓:‘我若不拿得此人,誓不回军。’呼延灼见宋江设誓,便道‘兄长此言要我弟兄何用’!就拍踢雪乌骓,直临阵前。” 呼延灼作为军队将领认识到战场上冲锋陷阵是自己的本分,主动出战,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做了自己应该做也必须做的事情。再看看拒绝履行责任的事例:清庄亲王舒尔哈赤一次带领军队出征,夜间天气阴晦,领军旗上隐隐约约发出光芒,舒尔哈赤认为是不吉利的征兆,就退出战斗,屯军自卫,影响了战争进程,“未能多斩获”。由于这次行动表现不佳,清太祖努尔哈赤以后“不遣舒将兵”,不再让舒尔哈赤带兵打仗。没有了带兵打仗的机会,自然就没有了升官受赏赐的机会,舒尔哈赤非常不高兴,对大儿子阿尔通阿、三儿子扎萨克图说:“吾岂以衣食受羁于人哉!”我难道能够因为受衣食的连累被人冷落、遭人白眼吗!于是,领着两个儿子回到老家撂挑子不干了。结果,努尔哈赤“大怒,诛其二子。舒乃复还”(见《清史稿卷二百十五·诸王一》)。清政权正处于兴起的关键时刻,逃避责任是要付出代价的,而且代价是巨大的。

守住道德底线,具备处理人生问题的智慧,担当自己的责任,是做人的基本素质和要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