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姿势拿相机防抖(掌握正确防抖姿势)
在今天防抖功能近乎成为数码相机的标准配置,它能够大大提升出片率,甚至让手持夜景成为可能。然而并非人人清楚防抖工作原理、工作模式以及正确的使用方式,以致发挥不出防抖功能的最佳效果,在此不妨一起深入了解防抖功能原理与正确使用姿态。
防抖技术分类
在进入数码时代后,防抖技术演变成两大阵型,一个是以佳能、尼康为代表的镜头防抖,另一个是以奥林巴斯、宾得为代表的机身防抖,在长达约10年里,镜头防抖、机身防抖好坏一直有所争论,其实二者各有优缺点:
镜头防抖
顾名思义,镜头防抖就是通过镜头的镜片进行运动,补偿手抖造成的理想光轴偏移,佳能IS、尼康VR、索尼OSS、松下O.I.S、富士OIS、腾龙VC、适马OS都属于镜头防抖技术。不过要实现防抖没那么简单,比如说佳能IS镜头除了防抖镜片外,还内置了两个振动陀螺仪感应器,用以检测镜头的振动,还采用了小巧、高响应速度的动圈元件去驱动防抖镜片运动。此外还需要IRED(红外发光二极管)和PSD(位置灵敏探测器)去检查防抖镜片运动状态,并反馈到系统当中。
佳能镜头的防抖装置
镜头防抖优点是防抖系统是针对镜头设计的,无论任何机身都能获得相同防抖效果,而且长焦镜头上镜头防抖拥有压倒性。但是缺点同样突出,防抖镜片是参与镜头成像的,它的运动会直接影响到镜头像差、慧差各项指标,会大幅度提升镜头设计难度;其次为了实现更好的防抖效果防抖镜片必须轻量化,这样才能快速运动,为此防抖镜片往往为单片单组设计,同时尺寸小、厚度薄,镜片相对脆弱。在2021年时候,LensRentals创始人Roger Cicala指出多支租赁的佳能RF 100-500mm f/4.5-7.1L IS USM防抖镜片无故碎裂,同时镜头序列号显示,出现问题镜头都属于早期产品,可见镜头防抖的麻烦之处。
碎裂的RF 100-500mm f/4.5-7.1L IS USM防抖镜片
机身防抖
机身防抖并非抖动相机机身进行防抖,而是通过抖动传感器实现防抖,这是一项数码时代才出现机身(胶片时代使用的是连续胶卷,无法对单张胶片进行抖动)。在机身防抖出现之处,只有两轴防抖,到了今天机身基本采用五轴防抖,只有少数入门相机才会采用三轴防抖,比如说OMD的PEN E-PL11相机。
机身防抖优点是通吃所有镜头,只要给相机系统输入正确的焦距,相机就能实现防抖,非常适合转接镜头使用,而且无需镜头防抖后,能简化镜头设计与降低成本。不过机身防抖问题与镜头防抖一样,缺点相当多,1.对长焦镜头效果会明显下降;2.影响CMOS传感器安装散热器,比如说佳能EOS R5C为了解决8K60P下散热问题,不但加入主动散热系统,而且去掉了机身防抖功能;3.机身防抖会明显增加机身厚度。
双重防抖
为了解决镜头防抖、机身防抖的不足,相机制造商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在同一系统中同时采用镜头防抖、机身防抖功能,并对镜头防抖功能进行合理配置。比如做得比较成熟的是尼康、索尼、松下,在它们全画幅机身中标配了机身防抖功能,但是一般只在焦距100mm 的镜头上配置镜头防抖功能,这样短焦距镜头简化了设计,通过机身获得防抖能力,长焦距镜头拥有不错的防抖效果,甚至能与机身防抖结合,实现双重防抖,进一步提升防抖效果。
不过限于成本,大部分APS-C相机没有配备机身防抖功能,只能通过镜头实现防抖,不过相信技术成熟以及元器件供应充足,APS-C相机会慢慢普及机身防抖功能。
正确防抖姿势
为了更好衡量防抖效果,CIPA(日本国际相机影像器材工业协会)早在多年前就制定了一套防抖效果测量标准,相机厂商说的几档或是几档防抖正是基于CIPA测量方式得到的。不过我相信很多用户使用相机时会发现防抖效果达不到厂商标称值,为何会出现情况,我们先从CIPA测试流程说起。
按照CIPA防抖测试标准,测试标靶是由黑白跳变的纵横色块组合,每个色块中心是一张重复的照片,标靶大小是1000mm X 750mm,测试时 标靶放在等效全画幅焦距的20倍距离上,也就是说100mm全画幅镜头的标靶摆放距离是2000mm,50mm APS-C镜头(1.5X)的标靶摆放距离是1500mm。测试时相机放在一个特定的振动装置,该装置会沿俯仰、水平轴进行摇摆振动,模拟手持效果,然后拍摄200张照片,并设定一个可以接受的标准(当中涉及到公式计算,限于篇幅在此不展开介绍),最后按照一个算法测出相机、镜头的防抖效果。
CIPA的测试方案出台为提供可以横向评价防抖效果的标准,大家都知道数值越高,防抖效果越好,但是测试漏洞也不少:
1.防抖是水平状态下测试出来的,无法反映俯拍、仰拍时的防抖效果;
2.忽略了被摄物的距离、放大率影响防抖效果;
3.测试是用机器模拟双手抖动,忽略使用者个体差异,比如说使用大炮可能会因为力量不足无法获得最佳防抖效果;
4.测试状态是静对静(相机与被摄物都在原地),在动对静、动对动的状态,CIPA值没有参考意义;
5.测试没有考虑环境因素,比如说强风会影响防抖效果;
因此在实际使用时,要拍摄出清晰的照片,必须对人肉防抖效果进行修正:
1.俯拍、仰拍时防抖效果适当下调1-3档;
2.在近摄时防抖效果下调1-2档;
3.若要手持大炮,多锻炼身体或是使用脚架;
4.动对静、动对动拍摄时,忽略防抖效果,要根据实际速度去决定快门速度;
5.强风环境下防抖效果下调1-2档;
6.微距镜头本质是变焦镜头,在微距状态下建议使用脚架;
7.增倍镜会影响防抖效果,搭载增倍镜时防抖效果请参考官方说明。
选对防抖模式
除了上述要点,要获得最佳防抖效果,还要选择正确防抖模式,下面是尼康、佳能、索尼三家主流相机制造商防抖模式:
尼康
尼康在无反时代的防抖模式相对简单,低端产品只有开关VR防抖,但是高端产品提供Normal、Sport两种防抖模式,即使大炮也不例外:
Normal:适用于在拍摄静止拍摄对象时增强光学减震。
Sport:适用于拍摄运动员和其他正在进行迅速且不可预测运动的拍摄对象。
佳能
佳能的防抖模式相对复杂一点,低端产品只能开关防抖,而中高端产品支持模式更多一点,分别是模式1、模式2和模式3三种设定:
模式1:适用于拍摄人像等静止被摄体。
模式2:可用于追随拍摄,适合拍摄赛车、列车等场景。
模式3:适合在拍摄足球、篮球等无规律运动的被摄体时使用。(注:IS机构仅在完全按下快门按钮曝光时进行手抖动补偿动作。拍摄前取景时,可获得与关闭IS功能同样的观察效果。可避免追踪无规律运动被摄体时IS功能带来的取景器效果不自然,更易于捕捉被摄体。)
索尼
索尼的情况与佳能一样,低端只有开关,中高端有三种模式,具体是:
MODE1:补偿常规相机震动。
MODE2:补偿摇摄移动对象时的相机震动。
MODE3:对相机震动进行补偿,从而最大程度减小画面扰动。可以帮助用户跟上体育运动中快速、不规则移动的拍摄主体。
为了更好理解上述防抖模式差异,下表各个防抖模式的用途:
结语
在今天智能化是一大趋势,比如相机的对焦系统已经能识别越来越多物体,但相机作为一件生产力工具,依然有大量知识需要用户了解,海量技巧需要用户,希望这篇文章能够更好帮助用户发挥相机的防抖功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