猞猁战黄鼠狼(欧洲狼被猞猁杀到断子绝孙)
北美狼可以打败比自己更大的美洲狮,而欧洲狼却每每被只有自己一半大的欧亚猞猁绝杀?同样是狼,差距为什么那么大呢?
在白俄罗斯,狼被猞猁杀到了“断子绝孙”的地步,为了种群延续,它们做出了三大战略调整,分别是什么呢?结果怎么样呢?
欧亚猞猁
狼为什么斗不过猞猁?为什么,不同地区的狼面对猫科动物的表现,差距如此巨大呢?其实,这都是环境不同的缘故。
黄石公园景观
北美的环境是一马平川的,下图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和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这种环境非常适合狼集合成大群,围猎成群的大型有蹄动物。
因此,北美的狼群规模非常大,一群狼平均有7~10只。狼群经常抢美洲狮的食物,有时还会杀死美洲狮,靠的就是数量上的碾压。如果猞猁遇上这样的狼群,那也只有死路一条。
班夫公园景观
而欧洲的环境主要是针叶林,本来,由于地面上见不到阳光,灌木发育不起来,地面环境是很单调的。然而,现在,森林采伐业的做法是,把一小片林子砍光,再种上树苗子,然后不等树长大就再进行砍伐。
这样做的结果是,原始森林与伐区交错分布。伐区里没有大树,地面灌木可以得到充足的阳光,于是就开始疯长,再加上到处都是横七竖八的倒木,地面环境非常茂密。
白俄罗斯森林现在典型的生境
茂密的环境,对猞猁和狼的影响是多方面。
对猞猁来说,新环境是得天独厚的。因为猫科动物最擅长打埋伏战,在茂密的环境中狩猎成功率更高。在白俄罗斯,猞猁以前的密度只有每百平方千米0.1~0.5只,现在达到了5~8只,增长了几十倍之多。
对狼来说,茂密的植被导致了狼群的解体。因为大狼群有一个弊端,就是只有头狼才有资格繁殖,地位比较低的年轻狼是没有繁殖机会的。
因此,当环境变得茂密,不再适合大部队围猎,大狼群的优势就不复存在了,那些地位比较低的年轻狼,为了繁殖,就会脱离头狼的控制,出去自立门户,大狼群也就随之分裂为几个小群组。
狼在茂密环境中习惯于单飞
与此同时,在茂密的环境中,战争的主动权,就从狼手中,转移到了猞猁手中。猞猁擅长隐蔽,它躲在暗处,而狼在明处。狼甚至都不知道去哪找猞猁,而猞猁则随时准备着给落单、虚弱的狼致命一击。
成年狼凭借着较大的体型,通常可以自保,但猞猁专杀幼狼。尤其是成年公猞猁,会积极搜捕狼崽的藏身之处,一旦发现就统统咬死。
研究发现,随着猞猁密度的增长,狼崽存活率逐年下降。
狼崽死亡率随猞猁密度的变化
在纳利博基森林,1999~2011年,猞猁密度适中(约为每百平方千米0.45只),幼狼在半岁内的存活率有70%。
2012~2015年,猞猁达到较高密度(每百平方千米1.5只左右),幼狼存活率下降到37%。
而2016~2017年,猞猁达到超高密度(每百平方千米2~5只),幼狼存活率下降到只有4%,几乎没有幼狼能活到成年了。
科学家追踪了一个狼群,领导这个狼群的是一只耳朵上有缺口的年长母狼,名叫“缺耳”,该狼群也因此被叫做“缺耳狼群”。这个狼群由2只公狼、3只母狼组成,在2013~16年,它们每年都生了2~3胎幼仔,但没有一只活到半岁以上,所有幼仔都被同一只名叫朱里的成年公猞猁杀死了。
“缺耳”母狼
这个狼群的命运,只是森林里众多狼群的一个缩影。随着猞猁滋生,森林里,狼的繁殖陷入了停滞,森林内的狼种群主要靠从森林外迁入的个体补充来维持了。
面对这种困境,狼做出了三大战略调整,成功反转了挨打的局面!
狼的第1战略 :优化狼窝结构狼的第1个战略调整,是优化狼窝结构,提高针对幼崽的安保系数。
过去,狼喜欢在倒树下面或灌木丛里随便找个地方就把宝宝生了,这些地方不够隐蔽,很容易被猞猁发现。
狼窝中的幼狼
2016年以后,更多的狼爸狼妈开始将幼仔养在洞穴里。
如果狼爸狼妈一起守在洞口,可以确保幼仔安全无虞,但它们总是要外出打猎。当只有狼妈在场,或者狼爸狼妈都不在场的时候,猞猁趁这个时候来行凶,狼崽就凶多吉少了。
17年5月,科学家的红外相机拍到,公猞猁朱里趁母狼“缺耳”独自看护幼仔的时候出现了,“缺耳”自知打不过它,就逃跑了,一整窝幼仔都被朱里咬死。几天后,朱里又趁“缺耳狼群”的成年狼不在,先后入侵了该狼群的另外两个窝,把狼崽全部咬死了。
公猞猁朱里入侵狼窝,大开杀戒
尽管选了洞穴作狼窝,但17年,缺耳狼群的幼仔依然无一成活。主要原因是,洞穴做狼窝只是相对隐蔽一些,但不能根本上避免狼窝被猞猁发现,而狼窝的守备还是太空虚了,因为成年狼无法一直守着。
母狼“缺耳”看护幼崽
因此,狼的第1战略,失败了!
狼的第2战略:离开森林产崽2018年春天,缺耳狼群的母狼们又怀孕了,它们开始准备狼窝。然而,它们每准备一个窝,猞猁朱里就光顾一个。朱里还在洞口磨蹭脸颊,留下自己的气味,它这是来“踩点”的,打算等幼狼出生就来行凶。
猞猁检查狼窝
经历了连续五年“丧子之痛”,在这种情况下,缺耳狼群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离开森林,到森林外去繁殖,这也是狼的第2个战略调整——走为上策。狼群直接战略性放弃森林领地,另寻安全区繁殖。
猞猁是不会离开森林的,因为森林外猎物稀少,环境也不够隐蔽,不适合它打猎,而且还有它最害怕的敌人——人类。狼当然也害怕人,但它没得选择,为了幼仔平安成长,它只得冒险走出森林。
缺耳狼群的冒险取得了一定成功,18年,缺耳在森林外面养大了一个女儿,这是一只漂亮的小母狼,科学家给它取名为“小美”。
缺耳、丈夫带着小美返回森林
但是,森林外面的世界毕竟太危险。缺耳狼群原来有5只成年狼,在外面过了一年,有3只不见了,很可能是死于人类的毒手。
而且,离开森林意味着它要放弃传统领地,开辟新地盘。当缺耳狼群19年春天返回森林的时候,发现它们的领地已经被另外三只狼占了,缺耳它们费了好大劲,才把这些不速之客赶走,将领地夺回。
因此,狼的第2战略,有得亦有失,一半成功、一半失败。
缺耳的丈夫
狼的第3战略:团结对抗猞猁这种情况下,狼又进行了第3个战略调整,重返森林,但不再搞分裂,团结一致对抗猞猁。
狼窝的守备之所以空虚,就是因为每只成年狼都想繁殖,这就导致狼群分裂,每个狼窝至多只有两只成年狼守护,不足以抵御猞猁的入侵。这样,它们就反被猞猁各个击破了,虽然生了幼仔,但根本养不活。
经过了多年的繁殖失败,猞猁的压力终于迫使狼重新团结在了一起。狼究竟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呢?
1. 2018年
18年就有一个狼群在森林里繁殖了。这群狼由1只成年公狼、2只成年母狼和2只年轻狼组成,两只母狼都生了幼仔,但它们没有像之前那样分裂为两个小组,而是将两个窝做的非常近,一共10只幼仔,都放在一起抚养。
尽职尽责的狼保姆
群中还有两只年轻狼,它们没有再寻求繁殖机会,而是在群里当一名保姆,帮忙看守孩子。
研究人员发现,两个保姆尽职尽责,几乎与幼崽形影不离,不仅负责保护狼崽,还与它们玩游戏,使它们尽快成长起来。父母则负责外出打猎,为幼仔和保姆带回食物。
我们可以看到,在猞猁的压力下,狼群内部做了妥协。头狼允许一部分从狼在群里繁殖,而不去迫害它们,换取它们留在群里,相互帮助,一起抚养幼崽。而另一部分从狼,则主动放弃了繁殖机会,心甘情愿地做一名保姆。
猞猁入侵幼狼生活区
有两个保姆实时保护,狼崽非常安全。红外相机拍到,有只猞猁一度非常靠近幼狼的训练场地,但最后还是主动撤退了。
狼保姆与猞猁出现在同一位点
这个狼群看上去可以高枕无忧了。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人类又来拉偏架了。在白俄罗斯,猞猁是保护动物,而狼却被认为是“害兽”,经常遭到猎杀。
18年9月,一只狼妈和一只狼保姆被人类射杀了,其他成年狼都逃跑了。10只幼仔躲进了河边一片小沙丘里。就在这个时候,一只成年公猞猁趁虚而入,连续好几天都在这里搜捕幼狼。
直到三五天后,狼爸、还活着的那名狼妈和一只保姆,才来把幼狼接走,它们只找到了4只幼狼,6只消失不见了,可能已经死于猞猁的毒手。
狼保姆为幼崽带回食物
2. 2019年
缺耳狼群也在19年重返森林繁殖,刚开始的时候它们没有吸取前几年的教训,缺耳和小美都怀孕以后,就分成了两个小组,分别活动,将狼崽生在了不同地方。
5月中旬,小美的幼仔刚出生没几天,狼窝就遭到了公猞猁的洗劫,幼仔全部被杀。
之后,小美去帮妈妈养育幼仔,充当保姆的角色,在小美的帮助下,缺耳在19年共养大了6只幼仔。
19年缺耳狼群的幼崽
3. 2020年
20年初,缺耳狼群又新加入了1只大公狼和3只年轻狼,成为了一个13只的大狼群,这样的狼群对抗猞猁绰绰有余了。
但2月底,这群狼被全部抓进了一个围栏里,供当地猎人狩猎。这是当地的狩猎习俗,缺耳已经三次被抓起去了,她的耳朵缺了一块就是之前在这里面被打的。结果是,6只狼在围栏里被杀,7只逃了出来。这个狼群一下子被削去了一半。
缺耳狼群
到5月,3只母狼怀孕生产了,生了大约20只幼仔。7只成年狼无论是狼爸、狼妈还是保姆非常团结,一起照顾幼仔,研究人员还看到缺耳夫妇帮助小美夫妇挖洞。
8月初,幼仔100天大的时候,吸引了猞猁,狼窝遭到了猞猁攻击,先后有2公1母三只猞猁参与了攻击。为避免对狼的进一步干扰,科学家没有进行大规模搜查,可能有几只幼狼遇害,狼群被迫搬家了。
到11月,科学家发现,这个狼群共养活了5只幼仔。
20年缺耳狼群养大的幼崽
2019~20年,在森林里繁殖的几个狼群,幼仔成活率约30~50%,虽然不是很高,但相比16年和17年几乎全灭的结果,还是可以接受的。
因此,狼的第3战略,取得了成功!
到2021年,白俄罗斯森林里高密度的猞猁已经维持10年了,尽管狼崽遭到猞猁的大规模屠戮,同时狼还遭到人类的猎杀,但狼一直凭借着自己强大的适应能力与快速繁殖能力,艰难维持着种群。
现在,狼已经找到对抗猞猁的办法了,那就是团结。
两窝幼狼,分别40日和15日大
团结的狼群不仅仅能自保,还能对猞猁实施反攻。猞猁毕竟是独居动物,母亲独自带娃,幼年猞猁比幼狼还脆弱。如果狼群对幼年猞猁群起而攻之,猞猁该怎么办呢?今后的文章,我将给大家讲解狼群对猞猁的反攻,以及猞猁的应对之策,敬请大家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