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园发展(在生态岛上圆生态农业之梦)
从一名国家海洋局的高级工程师,到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从辞去铁饭碗,到投身创业,今年55岁的沈竑华丽转身蜕变,只为圆一个梦,一个生态农业之梦,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农业生态园发展?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农业生态园发展
从一名国家海洋局的高级工程师,到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从辞去铁饭碗,到投身创业,今年55岁的沈竑华丽转身蜕变,只为圆一个梦,一个生态农业之梦。
辞去铁饭碗后跌入低谷
沈竑来自鱼米之乡浙江湖州。1989年,他从上海水产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海洋局东海分局从事海洋生物研究。1995年,年仅31岁的沈竑破格晋升为高级工程师,同年又被评为国家海洋局十大科技精英,事业上可谓一帆风顺。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沈竑和崇明结缘。“当时天然蟹苗繁殖不出来,全靠捕捞,且价格昂贵。崇明因此找到了我们。”沈竑说。于是,1995年他第一次踏上了崇明岛。沈竑的人生从此和生态岛不可分割。
经过两年的“热恋”,1997年,沈不仅仅了解到河蟹育苗和蟹种培育是当地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更感觉到无论从崇明对人才的需求来看,还是从他的专业来考虑,崇明将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福地。因为沈一直有一个生态梦想,“那是所有的生命都处于自然的状态”。那一年,沈辞职来到崇明,受聘于上海瀛生实业有限公司。
沈竑先后在崇明团结沙、二通沙等养殖基地工作。当年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没有自来水、没有有线电视、没有空调、没有浴室,仅有的娱乐就是守着一个图像模糊的电视机。
上天给人一份困难时,同时也给人一份智慧。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沈竑繁殖出了崇明首例人工蟹苗。但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公司资金链断裂并最终倒闭。沈在一种猝不及防的状态下,跌入了人生最低谷。
打造“稻-虾-鳖”产业链
有时候的确人不可貌相。外表文弱的沈藏有一颗坚强的心,他没有被人生的这一记“重拳”所击倒。
2004年,沈竑在崇明竖新镇大东村、响篈村流转了700亩土地,成立了上海沐雨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继续自己的梦想。沈竑发现,当地农民在水稻种植中对农药的依赖相当严重。而农药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副作用不仅仅杀伤了蜘蛛等大量天敌,还削弱了自然控害作用,尤其是对中性生物的伤害特别严重。但中性生物却是害虫天敌的重要食料,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沈竑开始尝试水稻与特种水产种养结合的模式,即先在50亩地里种植水稻,同时在每亩水稻地里投放小龙虾种虾。因为要投放种虾,就必须要开挖生态环沟,并降低水稻种植密度,稻田因通风、光照好,再加上小龙虾等生物“消灭”了一部分害虫。当年水稻和小龙虾都有了可喜的收成。被大家昵称为“稻虾”的共生试验大获成功。
沈竑对打造“生物链条”之路也因此信心倍增。一次,他从资料上获悉,“鳖以龙虾为食料。”灵感迸发,如果“生物链条”再延生一步,打造一条“稻-虾-鳖”共生的产业链,那么土地的附加值就更高了。
2008年,沈竑和6个家庭农场合作,成立了上海春润水产养殖合作社。与此同时,一条种养结合的产业链也在完善: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病虫害,可以依靠龙虾、鳖来解决,而龙虾又是鳖的美食。更为关键的是由于水稻种植不施农药,田里的蜘蛛等有益昆虫的种群数量增加了,又抑制了病虫害的爆发。在这种模式下,水稻生态无污染、小龙虾肥壮、野生鳖营养价值高,二者叠加产生的经济效益大大增加。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副景象:每年10月,在水稻临近收割的日子,也正是小龙虾生殖、繁育的阶段。“不需要任何仪器测试,只要带好网兜就行了。”沈竑介绍,由于小龙虾“遇药必亡”的极度敏感性,所以“如果能网到龙虾的‘祖孙三代’,那这片农田肯定没施过化肥农药。”人们来到几片不同的稻田,几网兜下去,每次都能捞上来活蹦乱跳的小龙虾和满地爬的扣蟹。
随后,沈竑又将甲鱼、牛蛙、黄鳝等引入生态养殖链。如今,在沈竑的禾偕生态水产园里,“稻虾鳖蛙共生”模式生产出的“虾恋米”、“稻香鳖”、“禾偕虾”等产品都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每亩稻田均可产50公斤小龙虾、50公斤牛蛙、50公斤甲鱼以及250公斤水稻,收益超过1.5万元。
创办田间超市一举三得
产品质量有了突破,如何拉动市场的消费又成了课题。“有些消费者会担心,你的所谓生态甲鱼是不是真的?你的有机米到底有没有打农药?那我们干脆请消费者来实地亲眼看一看,体验一下,让农民推介自己的农产品。货好还得会吆喝嘛。”沈说,把消费者请到乡村来,既可带动旅游,又能带动优质农产品的销售,绝对是一条相辅相成的多赢之路。
就这样,禾偕生态水产园里的“田间超市”应运而生———看稻、看虾、看甲鱼,看散养的鸡、鸭,让远离乡村的都市人感受现代农业的魅力,让市民看到安全、生态的农产品打造的全过程,以直观方式销售优质农产品。“这里还是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这就是‘田间超市’的一举三得。”沈说,如果崇明根据不同季节开辟出千变万化的“田间超市”,那么崇明旅游的承载力就强了,吸引游客的亮点就多了,崇明的乡村也会因此焕发出新的活力,就会吸引更多人投身乡村创业、生活……
渐渐地,“田间超市”的魅力通过微信朋友圈传播开来,生态水产品的需求量猛增,来禾偕生态水产园旅游休闲的市民也是络绎不绝。沈认为,“这是因为消费者对自然生态有了直观的认识后,引起的一连串后续消费行为,也是永续农业、盘活乡村的动力。”
林地养鱼开拓新路
在沈竑微信朋友圈的步数排行榜上,记者看到,他每天的步数都在15000步以上,显然,这是沈和崇明广袤田野的亲密接触。在每天的奔走中,沈竑看到崇明每年新增的大片林地,这让他又有了新的思路。
在和消费者的日常交流中,市民纷纷诉说现在市场上养殖的鱼口味不佳。身为养殖专家的沈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不是鱼的问题,而是水的问题。要养出好吃的鱼,必须先要养好水。 此时,崇明的大片林地给了沈竑启示:何不把鱼类引入到林地?
去年,沈竑在竖新镇育才村开始了林地“跑道”生态养鱼实验。所谓林地跑道养鱼,就是把“养水”放在第一位,即3%林地沟系按照林地跑道养鱼新模式进行开挖建设,97%林地沟系作为水体净化的生态沟。小水体养鱼,大水体养水,实现生态循环,在提高水产品品质的同时,从根本上解决了养殖水体富营养化和自身污染问题,实现水体零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和鱼塘养鱼一味地追求产量不同,这才是真正的‘生态养鱼’。”沈竑认为,真正的生态一定是生物多样性,而不是纯粹的绿化覆盖率。“往后,净化后的‘水溪跑道’里会有各种小鱼小虾,还能看见水草,鸟儿也会不请自来。”到时候,这又是一个好吃好看更好玩的打卡之地。
生态“养鱼”也引起了不少崇明年轻人的关注。徐松友原来一直在上海市区开出租车,沈的林地“养鱼”模式吸引他回到了自己故乡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创业。在参加了沈的创业培训课堂后,他决定弃“车”从“鱼”。如今一年下来,小夫妻两个人收入达到了10多万元。“比开出租车更有成就感和归属感”,憨厚的徐松友发自内心地如此表示。
在沈竑的心目中,生态“养鱼”的最新目标是:水在林中流,鱼在水中游,人在林中悠,鸟在林上走。而生态农业的最终目标是:让崇明的年轻人重新回归土地、回归乡村、回归农业,从事收入更有吸引力、环境更生态的生产,过上体面的日子。如此,“乡村振兴”指日可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更加深入人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