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间还有没有真情(杯中有多少真情)

山东人喝酒讲究颇多来了贵客,是一定要敬酒的一敬就是四杯,别说大杯,就是小杯,以一桌十个人计算,一圈下来,就是一斤还多酒量小的,就是不回敬,也真够呛要不山东人咋有“善饮”之美誉?还常常是白酒、啤酒、红酒一块上,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问世间还有没有真情?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问世间还有没有真情(杯中有多少真情)

问世间还有没有真情

山东人喝酒讲究颇多。来了贵客,是一定要敬酒的。一敬就是四杯,别说大杯,就是小杯,以一桌十个人计算,一圈下来,就是一斤还多。酒量小的,就是不回敬,也真够呛。要不山东人咋有“善饮”之美誉?还常常是白酒、啤酒、红酒一块上。

东北人喝酒,可以用“猛烈”二字来形容。那喝酒的场面,往往有气吞山河的气势,酒桌上,常常是“哥俩好啊,三结义啊,四季财啊,五魁首啊,六六顺啊,七巧女啊,八仙到啊,酒倒满啊,全都有啊”的划拳声,一浪高过一浪。谁划输了,就要喝酒,输在哪个数上,就喝几杯;一场酒局下来,没有几个人钻到桌子下面,这酒就不算喝好,这场“战斗”就不算结束。

蒙古人喝酒,讲究“三敬”,一敬三杯。一杯,一两多。多用牛角杯,银杯,金杯,一边敬酒,一边唱敬酒歌献哈达。那个热情劲儿,只要身在那种场面,谁都得硬挺。就像歌曲《鸿雁》中唱到的那样:“酒喝干,再斟满”。喝一杯,又一杯,总喝干,总斟满,一直喝到“今夜不醉不还”,才算喝好。一次,我们去草原,知道主人要敬酒,我就和司机坐到一桌,才算逃过这次“热情”。一位局长,年过五十,主人一看长者,先给他敬酒,这位儿也实在,端起来就干;三杯下肚,这位局长,已脸红脖子粗了。可人家“双手举过了头”,你还能不喝?

纵观我国,不论是古代的宴席上,还是现代的餐桌上,劝酒、敬酒都是常见的现象。有人说:不喝酒就是不给面子。甚至有人把酒文化归纳为:喝酒是酒文化的核心,醉酒是酒文化的重心。说起酒文化,有人总结说:中国的酒历史和人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早在汉字成熟之前,中国人就已掌握了酿酒技术。一本《诗经》中,光提到酒的地方就有二十多处,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典籍都提到了酒,比如西周的《酒诰》,西汉的《酒赋》《酒箴》,东晋的《酒诫》和初唐的《酒经》《酒谱》等等。可见,在古代,酒就已融入进中国人的血脉之中。

酒发展成文化,是发明酒的人所没有想不到的。酒与文化联在一起,是不是与文人爱喝酒有关?似乎文人都爱酒,李白、白居易、杜甫等,都是狂放不羁、嗜酒如命。李白在《将进酒》中说:“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是何等豪放洒脱?杜甫当年,家中儿女多,房漏雨没钱修,可他还要喝酒。“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不可一日无酒。《红楼梦》中,有个美女史湘云,喝醉了,竟睡在石头上。

喝醉“睡在石头上”的,何止美女史湘云一个?近日,某单位来了客人,主人热情招待,从晚上六点开始喝,一直喝到八点多,客人还不尽兴。待酒宴结束之后,客人提出还要继续喝,没办法,主人只好硬着头皮陪客人换了一家酒店,继续喝;喝完白酒喝啤酒,喝完啤酒又接着喝白酒,一直喝到十点半,客人的脸早就红了,脖子早就粗了,舌头早就硬了,手早就哆嗦了,走路早就站不稳了,还一直在喝,最后终于酣睡在了酒桌之上,这场酒才算喝好。

如果酒文化,只剩下喝酒、劝酒、醉酒,不是太肤浅吗?用喝酒、劝酒、醉酒显示真诚、真情、盛情,算不算是对酒文化的一种亵渎?尽管没完没了地敬酒,又有多少真情在里面?又有多少诚意在里面?喝不多,很难做到;要喝多,谁喝不多?能喝二两喝半斤,能喝半斤喝八两,保你一定“真诚”喝醉。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是礼仪之邦,文明饮酒,应是一个民族的修养,也是酒文化的核心。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酒逢千杯知己少》。大意是人与人相处,靠的是真心、真情,而无论到什么时候,酒杯中都没有多少真情。

文/唐剑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