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牛的历史故事(牛年话牛有关牛的趣闻典故)
公元2021年,岁在辛丑,欣逢牛年,一说起牛,即便是从小生长在城市里的人,头脑中也会马上反映出各种各样的形象来。但是我们在农村生活过的人,记忆会显得更加深刻。它也许是嬉闹时的伙伴,也许是劳作时的助手,也许是一个清晰难忘的符号和意象,能够唤起对某些人、某个地方或某段时光的美丽回忆。在绵延的历史长河,牛以多样的面貌,出现在史籍、神话、异闻、趣事、典故里,真可说是史不绝书,猗欤盛哉!今天,让我们对牛做一番知识、趣味的文字告白,请各位看倌细细的品读,希望大家对牛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古代苗族先民杀牛祭祖图
1. 一元大武牛在古代向来是祭祀时不可或缺的祭品,要用何种牛祭祀?因祭祀主人的身分而有所不同,按《礼记‧曲礼》记载:“天子祭祀要用专人饲养纯毛的牛,称为牺牛;诸侯祭祀则用精心饲养的牛,称为肥牛;而大夫祭祀所用的牛,只要普通的牛即可,称为索牛。”此外,供祭祀的牛,是非常神圣高贵,当国君乘车见到祭祀用的牛,必须凭轼(轼:车前可以凭依的横木)俯身对牛行礼,所谓:“国君式齐牛。”
就是这个意思,足见古代祭祀的牛,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不仅如此,古代用来祭祀的牛,它有个非常高雅的称号“一元大武”,所谓元是指“头”也,武则表示“痕迹”之义,整个来讲,“一元大武”是说:一头牛如果肥壮,此牛的脚必大,牛的脚大,则牛脚踩过的足迹自然也大。因此我们称牛“一元大武”。至于古代公认的好牛,据《桓谭‧新论》一书记载:“夫畜牲贱也,然有尤善者,皆见记识……,故马称骅骝、骥騄;牛誉郭椒、丁栎。”由此可知“郭椒”、“丁栎”是古代好牛的代名词。
2. 神牛、怪牛
张华, 字茂先, 每当这里的黑牛相互打斗的时候,海水会因此沸腾不已;当这里的黄牛彼此互斗的时候,溪岸上百姓家饲养的牛都很害怕,如果有人想要捕捉这些牛,它们就会发出像闪电霹雳般的吼声,当地的人称它们为“神牛”。
越雟国(今四川省西昌境内)有一种牛,从它身上稍割取一些肉,牛不会死,而且经过一天,原先在牛身上所割的肉又重新长了出来,像原来的一样,完好如初。现在,经济非常不景气,如果这种牛真存在世界上,不妨可以引进大量饲养做为肉牛之用,相信对于牛肉的供应,应该不虞匮乏,真是全民之福。
3. 因牛得福
春秋时期,宋国有个好行仁义的人,三代都乐善好施,做善事,家中向来没有灾祸事故发生。有一次,家里饲养的黑牛居然生下小白牛,这个宋国人就去请问孔子。孔子说:“这是吉利的事,可将这头小白牛用来献祭天帝。”过了一年,宋国人的双眼突然无故地失明,这时,家里的黑牛又生下一头小白牛,眼盲的宋国人就叫儿子再去请教孔子,儿子说:“以范阳方城人。张华少时孤贫,曾以牧羊为生,好学不倦,强记默识,博览群书,当时的人将张华比做春秋时期郑国的大政治家“子产”。
《博物志》是张华最负盛名的著作,在《博物志》一书记载两则有关“牛”的异闻,饶富趣味,为大家介绍一下:
九真郡(汉朝设置,今越南河内以南,顺化以北的清华、又安等地)有一种牛,生活在溪水中,前问过孔夫子,但父亲你却失明了,何必再去请问孔夫子呢?”失明的父亲说:“圣人的话是先有出入,然后才符合实情,事情没有完结,不妨再去请教孔夫子吧!”于是,宋国人的儿子又来问孔夫子,孔子说:“这是吉利的事。”要他同样将这头小白牛同样祭祀天帝。儿子回家后,将孔子这番话告诉失明的父亲,父亲说:“就遵照孔夫子的话去做吧!”
错银铜牛灯,灯座为一牛,牛腹中空。
过了一年,宋国人儿子的眼睛也无缘无故失明了。后来,楚国军队攻打宋国,包围宋国都城,百姓饥饿到交换儿子来吃,凡是宋国强壮的男子,都被征召前去抵抗楚国军队的入侵,伤亡非常惨重。而宋国这家父子,由于两人眼睛先后失明,因此不用上战场,免去战死沙场之祸。后来,楚国军队从宋国境内退兵,宋国这对双眼失明的父子,两人眼睛竟然奇迹似的恢复光明。
这个故事与“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颇为类似,不管是否真有其事,但它告诉我们:祸福倚伏,坏事或许就是好事,凡事不要悲观以对,峰回路转,说不定光明就在眼前。
4. 宁戚饭牛宁戚,春秋时期卫国人。话说宁戚想到齐桓公那里谋官做事,由于家贫无法求见齐桓公,就为商人赶牛车到齐国都城——临淄,晚上就睡在都城的城门外。有一天晚上,齐桓公正好要出城门外去迎接宾客,于是打开城门令所有车辆避开,一路火把通明,随从众多。这时宁戚正在车旁喂牛,看见齐桓公不觉伤感,一边敲着牛角,一边唱起歌,歌词是:“南山干,白石烂,生不遭尧与舜禅。短布单衣适至骭,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
大意是说:南山白净呀!白色石头光亮,生来不逢尧舜贤君禅让的时代,穿的短布单衣才至小腿边,从黄昏喂牛到半夜,漫漫的长夜何时才到天明?
齐桓公听见,拍仆人的手说:“奇怪呀!这个喂牛唱歌的人不是平常人啊!”齐桓公便命令用侍从的副车载宁戚同行。回到朝堂后,齐桓公和宁戚详谈,宁戚向齐桓公谈到如何治理国家、称霸诸侯,齐桓公非常赏识他的言论主张,就重用宁戚治理齐国。
魏晋画像砖中的牧牛图,牧童手持弓箭赶着牛群。
5. 丙吉问牛丙吉,字少卿,汉鲁国人,刘询(原名刘病己)是汉武帝戾太子刘据的孙子,即汉武帝的曾孙。刘询生下来几个月,遭逢戾太子巫蛊事件受到牵连被关在狱中,当时负责审理巫蛊事件的廷尉监丙吉认为刘询是无辜受害,便找保母到狱中照顾养育刘询。后来,在大将军霍光迎立下,刘询即位皇帝,即历史上的汉宣帝,汉宣帝当上皇帝后,当年在狱中营救他的人──丙吉绝口不提他对汉宣帝的救命之恩。尔后,汉宣帝临朝主政,任命丙吉为丞相,封他为“博阳侯”。
有一次,丙吉出外视察,途中遇到百姓发生群殴,死伤者横躺路旁,丙吉见到并不过问,随行官员都感到奇怪,丙吉乘车前行,看到有个人赶着一头牛,牛吐着舌头在喘气,丙吉吩咐停车,让驾车的官员上前问那个人:“你赶的这头牛走了几里路?”随行官员认为:丙吉见百姓死伤不过问,却去问牛,感到不解。丙吉说:“百姓斗殴,有人死伤,治理这地方的首长,应当本于他的职责依法逮捕处理,我身为国家的丞相,负责考察百官的治绩,在每年年终考核百官优劣加以赏罚,对于百姓斗殴这种小事,我不应过问。现在正值春天,天气尚未炎热,这头牛却气喘吁吁,显然气候反常,恐怕对农业生产有所损害,身为丞相,要考虑天地阴阳是否调和这种大事,那也是我应担忧的事,因此我看到牛吐舌喘气,才停车下来过问。”
丙吉问牛的故事,它告诉我们:政府官员应各自做好职务内之事,彼此分工合作,国家政治才会清明久安。
6. 卖剑买牛
龚遂,字少卿,汉山东南平阳人。汉宣帝时,渤海一带常闹饥荒,百姓生活困苦,就纷纷起来造反,当地官员束手无策,汉宣帝便任命龚遂为渤海太守,前往治理渤海地区。龚遂一到渤海地界,先安抚当地百姓,他又行文各地,凡是拿锄头、镰刀到田里耕作的人,一律视为良民,只有手持兵器,横行乡里的人,才以盗贼来严办。
于是当地百姓,纷纷放下兵器,拿起锄头、镰刀回到田间工作。渤海地区因为靠海,富渔盐之利,百姓追求奢侈,喜好挂剑佩刀,不喜欢耕作,龚遂为杜绝百姓这种不良民风,提倡俭约,他以身作则,鼓励百姓耕种农桑,他下令境内每个人都要种植榆树一棵、薤一百棵、葱五十颗、一畦韭菜;每家养两头母猪、五只鸡。百姓有配戴刀剑,就让他们卖掉刀剑,去买耕牛,很快的,渤海地区在龚遂的勤政教化下,百姓都过着富足安乐的生活。
7. 八百里驳
王恺,字君夫,晋东海郯县人,他是晋武帝司马炎的舅舅,生活奢侈,挥霍无度。王恺有一头牛,跑得很快,名叫“八百里驳”:有大片花斑的牛),王恺非常爱惜它,常把这头牛的蹄角磨擦得晶莹光亮。有一天,王济对王恺说:“我射箭的技术比不上你,我愿用一千万钱跟你的八百里驳打赌,我魏晋画像砖中的牧牛图,牧童手持弓箭赶着牛群。 魏晋画像砖中的牧归图,牧童自在的骑在牛背上行进在夕阳里。射中目标,一千万钱归你。”
王恺认为自己射箭又快又准,而且,自己这头跑得飞快的牛,纵使王济赌赢这头八百里驳,他没有宰杀这牛的道理,于是,王恺便欣然同意王济比箭定胜负。王恺让王济先射,没想到王济一箭就射中目标,然后靠坐椅子上,就对身旁的仆人说:“快将八百里驳的牛心挖来!”不久,烤熟的牛心送上来,王济当着王恺的面前吃了一块牛心,随即扬长而去。
北齐陶牛,1980年山西太原出土。
8. 牛角挂书李密,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长安人,隋朝上柱国,蒲山公李宽之子。由于是开国元勋后代,他曾担任隋炀帝杨广的侍卫,有一次,隋炀帝看见李密,对宇文述说:“跟随、保护我安全的那位皮肤黝黑的小儿是何人?”宇文述回答:“皇上,你所指那位黑色小儿,他是已故蒲山公李宽的儿子──李密。”隋炀帝听后,对宇文述说:“我看李密眼光锐利,跟一般人不一样,不可让他担任我的侍卫。”
后来,李密离开隋炀帝,他立志奋发,努力向学,随从包恺学习《史记》、《汉书》。有一次,李密想去请教包恺,就骑着一头
黄牛,在牛背披上蒲荐作垫,将《汉书》一帙挂在牛角上,一手抓着牛绳,另一只手翻阅《汉书》。途中,被隋朝越国公杨素看见,杨素悄悄地追上李密,就问李密:“你是哪里的读书人,怎么会坐在牛背上看书呢?”李密认出问话的人是越国公杨素,就从牛背下来,报上自己姓名,杨素知他名叫李密,便又问李密在读什么书?李密回答:“我正在读〈项羽传〉。”
杨素感到很惊异,跟李密交谈甚欢。回到家后,杨素告诉儿子杨玄感等人说:“我看李密这个人的见识、气度,你们远远比不上他。”后来,李密率众起兵推翻隋炀帝暴政,在李密举兵讨伐隋炀帝的时候,他请祖君彦写一篇〈讨隋书〉,历数隋炀帝的恶行罪状,其中一段写道:“……,无大无小,愚夫愚妇,共识殷亡,咸知夏灭!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现在,我们用“罄竹难书”这句成语形容一个人恶贯满盈,非笔墨能够详细记载,便是脱胎自李密〈讨隋书〉这篇文章。
谈了许多牛的故事,愿亲爱的朋友们,在2021年,牛年,能够“牛”转乾坤,开创新局面。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关注遥山书雁,带您领略文化的博大精深!
更多精彩:
从考古发现——谈内蒙古大漠草原历史文化演进
中国古代婚恋观念的变迁——性文化从开放到禁锢的转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