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暖暖的海水(拯救海洋--沧海)

海边暖暖的海水(拯救海洋--沧海)(1)

新鲜美味的牡蛎 | 摄影:Jason Houston

说起牡蛎或者生蚝,很多人因其富含营养且口感鲜美而赞不绝口。然而,比起作为食物,它还具有更重要的生态功能,被称为“生态系统工程师”。牡蛎聚集形成的牡蛎礁在维持沿海生态系统稳定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净化水质、提供栖息地和稳定海岸线等重要生态功能。


了解“牡蛎”

牡蛎的分布范围很广,除寒带的某些海区外,它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和亚寒带均有分布,几乎遍及全世界。要统计出所有的牡蛎种类其实很难,我国牡蛎资源丰富,至少天然分布30多个牡蛎物种(Guo et al., 2018;Hu et al., 2019)。

牡蛎是一种古老的生物,有研究表明牡蛎至少在地球上生活了1500万年,人工养殖牡蛎的历史也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牡蛎幼苗会先经历一段时间的浮游生活,之后它们会找到一个地方安家,而且一旦安家了就几乎一辈子不会搬家。它们1岁左右成年,有的牡蛎寿命可以长达80年

海边暖暖的海水(拯救海洋--沧海)(2)

摄影:董大正 /TNC

牡蛎是一种滤食性贝类,以水体中的浮游植物为食,主要生长在温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海湾、河口和潟湖等地。牡蛎有两种“便便”,一种是为了摄取食物,牡蛎将水体中的微藻、悬浮颗粒物等一起吸入体内,可消化的部分经代谢吸收转化为自身组织,代谢废物以粪便的形式排至体外;另一种是不能被消化吸收的物质和颗粒物,则被包裹在粘液里以假粪便的形式直接排出体外。牡蛎的这一滤食习性有效减少了水体中的悬浮微粒和多余营养物,让水体变得清澈。一只健康的成年美洲牡蛎Crassostrea virginica每小时能过滤约7-8升水,一天可以过滤一整个浴缸的水。一英亩(0.4公顷)健康的牡蛎礁,一天可以过滤36个奥林匹克标准泳池的水。

此外,牡蛎滤食后排出体外的排泄物自然沉积到海底,刺激底栖微生物群落的反硝化作用,将沉积物中的硝酸盐转化为氮气转移至大气层中,反硝化和同化作用最终实现移除水体中含氮有机物的效果,减轻了水体的富营养化

除了净化水体外,大量牡蛎聚集生长所形成的生物礁体或礁床——牡蛎礁——还发挥着更加多样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层层叠叠的牡蛎礁铸成了守护海岸带的“水下长城”,当飓风、台风等极端天气袭来的时候,牡蛎礁就成了一道屏障,能够有效减轻海浪对于海岸带的冲击,减少岸线侵蚀,抵御台风引起的沿海洪涝灾害。牡蛎礁还能为多种生物提供栖息环境,不仅提升生物多样性,也增殖渔业资源

海边暖暖的海水(拯救海洋--沧海)(3)

牡蛎礁能为多种生物提供栖息环境 | 摄影:CarltonWard Jr.

全球牡蛎礁退化危机

尽管牡蛎礁能够带来这么多的生态效益,然而由于长期对其缺乏认识,受过度采挖、海岸带开发、泥沙淤积、病害传播、水体污染等影响,全球牡蛎礁在近一个世纪内退化消失了85%(Beck et al., 2011),在有足够数据支持的144个海湾、40个生态区内,牡蛎礁普遍退化严重。在全球绝大部分的海湾和生态区,牡蛎礁已不到原来的10%。其中,37%的海湾里,现存牡蛎礁还不到历史记录的1%,已经功能性灭绝,例如北美洲、澳大利亚和欧洲。并且,这些结论很可能依然低估了全球牡蛎礁的退化程度,这是因为缺乏足够的历史丰度记录,尤其是在南美洲、亚洲以及非洲。

我国的牡蛎礁状况也不容乐观。据专家表示,我国从渤海湾到南海应广泛分布着牡蛎礁,但多数礁体的分布和生存现状不明。有限的文献资料显示,国内已知的天然牡蛎礁主要分布于天津大神堂(房恩军等,2007)、江苏小庙洪(张忍顺等,2004)、山东莱州湾(耿秀山等,1991)、福建深沪湾和金门(俞鸣同等,2001;姚庆元,1985)。天津大神堂和江苏小庙洪牡蛎礁过去开展的几次调查结果显示,这两处牡蛎礁在过去10年间均呈现出显著的退化(范昌福等,2010;孙万胜等,2014;张忍顺等,2004;全为民等,2012,2016)。

拯救牡蛎礁

海边暖暖的海水(拯救海洋--沧海)(4)

贝类礁体修复实践 | 摄影:Erika Nortemann

为了逆转牡蛎礁的退化趋势,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与全球多个地区的海洋保护工作者、科研人员以及其他合作伙伴共同开展了大范围的以牡蛎礁为主的贝类礁体修复实践。过去20年,TNC在全球范围开展了超过200个贝类礁体修复项目,主要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德国和中国。这些研究和实践经过总结,形成了具有广泛适用性的《贝类礁体修复指南》(Brumbaughet al., 2006;Fitzsimons et al., 2019),旨在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修复项目的基础方法和规划程序。

在中国的浙江和香港,TNC也和多方合作伙伴共同开展牡蛎礁修复研究,以重获牡蛎礁所带来的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

香港的修复实践

在2017年香港牡蛎礁修复可行性研究的工作基础上,TNC与香港大学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在当地水产养殖业的支持下,于2018年和2019年分别在深圳湾流浮山的牡蛎养殖滩涂吐露港榕树澳潮下带水域开展了牡蛎礁修复试点,以研究当地牡蛎礁栖息地修复技术及其提高生物多样性、改善水体等生态效益,并提升公众对这一重要栖息地的认识。在对流浮山牡蛎礁周边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监测中,项目团队还发现了一个蟹类物种的香港新记录Nanosesarma pontianacense),反映了牡蛎礁在提高生物多样性上的促进作用。

海边暖暖的海水(拯救海洋--沧海)(5)

香港牡蛎礁修复试点 | 摄影:Kyle Obermann

浙江台州三门县的修复实践

2019年,TNC与三门县政府、中国水产学会以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合作,在当地的养殖滩涂上启动了牡蛎礁修复试点项目。项目团队利用大大小小的石块作为底质物,搭建了19个约1米高的礁体,并持续开展牡蛎礁生长状况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监测与研究工作。随着天然牡蛎苗在礁石上逐渐聚集形成牡蛎礁,它们不仅能为当地牡蛎养殖提供天然种苗,支持当地牡蛎种质资源的养护,还将发挥水体净化、渔业资源增殖等生态效益,促进当地滩涂生态环境的改善。

海边暖暖的海水(拯救海洋--沧海)(6)

在三门养殖滩涂利用石块构建的一期牡蛎礁 | 摄影:董大正 /TNC

海边暖暖的海水(拯救海洋--沧海)(7)

三门一期牡蛎礁上的牡蛎正在逐渐长大 | 摄影:刘青 /TNC

修复性水产养殖――牡蛎

牡蛎礁能提供这么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那么养殖牡蛎能否发挥与牡蛎礁类似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答案是肯定的!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在选址合理、养殖密度适宜、设施环保等养殖条件下,贝类和藻类养殖均具有净化水体、提供栖息地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这些能够成功为周围环境提供正面环境效益的贝藻类养殖,我们称之为修复性水产养殖。农业农村部等10部委也在2019年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通过发挥水产养殖生态修复功能等策略来改善养殖水域环境

牡蛎是“天然的水体过滤系统”,养殖牡蛎不仅零投饵,而且可以通过过滤水体、移除水体营养物来改善周围环境的健康状况。TNC与合作伙伴的研究显示,每年每10万个养殖牡蛎能够从切萨皮克湾中移除2.7kg的氮磷营养物(Kellogg et al., 2018)。

我国牡蛎养殖产量占世界牡蛎总产量的80%,位居世界第一。沿海各省基本都分布着大规模的牡蛎养殖区,面积高达1400km2,占全国海上和滩涂养殖总面积的8%(2019 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如果经营合理,国内养殖牡蛎所发挥的生态效益将不容忽视。TNC全球水产养殖团队2019年与合作伙伴通过“修复性水产养殖潜力指数(RestorativeAquaculture Opportunity Index,RAOI)”的量化模型,识别出全球具有潜力受益于贝类和藻类养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海洋生态区,其中不论是基于贝类还是藻类的修复性水产养殖,我国东海均被识别为高潜力区域(Theuerkauf et al., 2019)。

海边暖暖的海水(拯救海洋--沧海)(8)

香港牡蛎养殖 | 摄影:Boze Hancock

修复性水产无疑是为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作为近几年提出的新理念,尽管国内外已有一些研究,但是在何处、何时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贝藻养殖系统,以发挥经济、社会乃至生态效益,现有的科学知识仍不足以完全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来为该理念在养殖生产与管理中的实际应用做指导,特别是基于实地养殖实践的长期监测研究。

TNC在全球多个国家及地区,如美国切萨皮克湾、印度尼西亚、伯利兹,与合作伙伴们通过发展海水养殖科学、改进养殖方法、设计创新的养殖场等工作,将修复性水产的理念纳入养殖场的规划、设计与管理中,促进滨海生态系统的恢复。在中国,我们也与中国水产学会等合作伙伴,通过研讨会、实地调研和专家交流等方式,共同推动修复性水产理念在国内水产领域的科学研究、知识交流与应用实践。

海边暖暖的海水(拯救海洋--沧海)(9)

切萨皮克湾的牡蛎养殖 | 图源:TNC

结语

人类发展和自然保护不应背道而驰,我们的生产生活一直建立在自然为人类提供的服务之上,取之于自然,也得益于自然。现今,在全球大多数天然牡蛎礁已严重退化、牡蛎养殖业尚处于无序发展的态势下,唯有改善退化的牡蛎礁栖息地,将其恢复到能够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状态;在牡蛎礁保护与修复、可持续牡蛎养殖的技术研究、实践应用与资源管理上投入更多的资源与努力,未来,我们才能真正受益于这些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Beck et al. (2011). Oyster Reefs at Risk and Recommendations forConservation, Restoration, and Management. BioScience.

Brumbaugh, R.D.,Beck, M.W., Coen, L.D., Craig, L. and Hicks, P. (2006). A Practitioners Guideto the Design and Monitoring of Shellfish Restoration Projects: An EcosystemServices Approach. The Nature Conservancy, Arlington, Virginia, USA.

Fitzsimons, J., Branigan,S., Brumbaugh, R.D., McDonald, T.和zu Ermgassen, P.S.E. (编者) (2019). 贝类礁体修复指南.大自然保护协会(TNC), 弗吉尼亚州阿灵顿,美国.

Guo X M, Li C, Wang H Y et al, 2018. Diversity and evolution of living oysters. Journal of Shellfish Research, 37(4):755—771.

Hu L S, Wang H Y, Zhang Z et al, 2019. Classification of small flat oysters of Ostrea stentina species complex and a new species Ostrea neostentina sp. nov. (Bivalvia: Ostreidae). Journal of Shellfish Research, 38(2): 295—308.

Kellogg, M.L., Brush,M.J., and Cornwell, J.C. (2018). An Updated Modelfor Estimating TMDL-relatedBenefits of Oyster Reef Restoration. A final reportto The Nature Conservancyand Oyster Recovery Partnership. Virginia Institute of Marine Science, GloucesterPoint, VA.

Theuerkauf, S. J., Morris Jr, J. A., Waters, T. J.,Wickliffe, L. C., Alleway, H. K., & Jones, R. C. (2019). A global spatialanalysis reveals where marine aquaculture can benefit nature and people. PLoS One, 14(10), e0222282.

范昌福等.2010.渤海湾西部浅海区活牡蛎礁调查结果及资源保护建议.地质通报

房恩军等.2007.渤海湾活牡蛎礁及可持续利用.现代渔业信息耿秀山等.1991.现代牡蛎礁发育与生态特征及古环境意义.中国科学

全为民等.2012.江苏小庙洪牡蛎礁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海洋与湖沼全为民等.2016.江苏海门蛎蚜山牡蛎礁生态现状评价.生态学报

孙万胜等.2014.天津大神堂浅海活牡蛎礁区生物资源状况调查分析.河北渔业

姚庆元.1985.福建金门岛东北海区牡蛎礁的发现及其古地理意义.台湾海峡俞鸣同等.2001.福建深沪湾牡蛎礁的成因分析.海洋通报

张忍顺等.2004.江苏省小庙洪牡蛎礁生态评价与保护初步研究.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