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能当宠物养吗(养蚊子的人)
夏天到了,见到蚊子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很多人肯定是毫不犹豫地拍死它。可 86 岁的董学书老人心里想着的却是如何完好无损地把它抓回来并制作成标本。
董学书是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的一名蚊虫研究专家,至今已跟各种蚊子打了 70 年交道。1951 年 ,16 岁的他进入贵阳医学院 ( 今贵州医科大学 ) 学习 , 师从我国著名医学昆虫学家孟庆华教授。读书时 , 因为学的是传染病昆虫专业 , 蚊子成了他的研究对象。
年轻时候的董学书
如今,已是头发花白的董老还在为它奔波忙碌着。大到蚊种的鉴定分类和蚊媒传染病的防治,小到蚊子标本上肉眼看不到的部分,他都能熟稔于心。
就研究蚊子来说,他是一个十足的工作狂。显微镜下画蚊子、野外抓蚊子、手把手教学生制作标本 …… 即便是退休以来的这 26 年,董老几乎每天都往单位跑,手头的工作还是围绕蚊子。
"研究蚊子主要是为了蚊媒传染病的防治,好比与敌人开战前,首先得搞清楚对方底细。"董老说。
董老的一天,从喂蚊子开始。为了满足日常实验需要,董老多年来一直都有养蚊子的习惯,一日三餐都由他来负责。早些年,董老开设了一间养蚊室,离他办公室没多远。
董老在展示他养的蚊子。
进出养蚊室格外讲究,需经过三道门。这里边不透光,放着十多个蚊笼,里面装着幼虫和成蚊。"喂幼虫得撒上一点捏碎的鱼饲料。"董老说,每次不能喂太多,要让它们养成少食多餐的习惯。幼虫长大后,喂点糖水就行。
有时,董老忙着手头的工作来不及吃饭,却总惦记着养蚊室里的蚊子是不是饿肚子。喂完幼虫后,他又会来到单位里蚊子最多的地方——标本馆。这是国内目前最大的蚊虫资源库之一,收集了云南的上万套蚊虫标本。
这些都是董老和同事多年来千辛万苦从野外采集回来的。董老说,做标本需要自然状态下的蚊虫。因为时间原因,有些标本出现了损坏,他们就得跋山涉水去野外及时补充。蚊子一般分布在荒郊野外,这给他们在野外的工作增加了危险性。有时,没采集到蚊子,却遭遇了黑熊、蛇等动物。
但越是危险的地方,采集到蚊子新种的可能性就越大。为了尽量不破坏标本的完整性,董老每次抓蚊子,用的还是吸蚊管,再加上他自己制作的锅碗瓢盆等工具。"吸到一只就放进玻璃瓶里,装多了也不行,怕它们互相打架。"他说。
年纪大了后,董老很少再去外地采集蚊虫标本,范围限于市内及周边。只要打听到近期哪位同事准备外出,他总要去麻烦人家带回些标本回来。慢慢地,大家都养成了这个习惯。
来自浙江省瑞安疾控中心的张定跟着董老跟班学习了近一个月。临走时,他笑着告诉董老:"等我下次再来学习时,一定给您抓些蚊子回来。"
董老(右二)在指导学生鉴定蚊种。
董老这一生,为何会跟蚊子打交道?故事还得从疟疾防治说起。
1956 年,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暴发疟疾,董老所在的原云南省卫生防疫站接到处置任务。他们一行十多人匆忙赶往现场。这一年,董老 21 岁,大学毕业未满三年。
疟疾俗称"发摆子",是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传染病,主要由受感染的按蚊叮咬或经输血感染,最初症状有发热、发冷、头痛和寒战等。"很多村民裹着一床毯子蹲在墙角发抖。"时隔多年,董老对初次见到疟疾患者时的场景记忆犹新。
而在当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防治疟疾只能通过控制它的传播媒介——按蚊。可仅在勐海,按蚊就多达 50 余种,精准找出传播媒介成了当务之急。
为此,有人专门跑村民的卧室,有人负责跑猪圈牛棚。守在猪圈牛棚前,臭气熏天的味道不好闻,但因为蚊子多,董老倒也乐意,干脆露出大腿直接诱敌。没过几分钟,大腿上就招来了很多蚊子,他就用吸蚊管把它们吸进玻璃瓶,再通过解剖确定其唾液腺是否存在疟原虫。
董老在野外采集蚊种。
耗时两年,他们终于得出当地蚊种分布的季节消长规律,并确定了微小按蚊是传播疟疾的媒介蚊种。随后,有针对性的防蚊灭蚊工作陆续开展,并取得很大成效。
"这种蚊子半夜出来,我们就让村民穿好长衣长裤,支起蚊帐睡觉,避免蚊虫叮咬。"董老说,经大量群防群治工作,疟疾的发病率逐步降低。
因为长期跟蚊子接触,董老也曾感染过一次疟疾。1969 年的一天,在解剖带有疟原虫的蚊子时,董老不小心被它叮咬了一口,过了几天全身发冷,才意识到自己中招。所幸是症状较轻的间日疟,他服药后很快痊愈。
董老在实验室做蚊种鉴定。
受特殊的地理、气候因素影响,疟疾曾广布云南。云南也被国内外认为是疟疾流行因素最复杂、流行程度最严重、防控和消除疟疾最困难的地区之一。
如今,通过几代疟防人的不懈努力,云南的疟疾防治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20 年 6 月,云南省通过国家消除疟疾终审评估,曾被称为"瘴疫之区"的云南,连续 4 年无本土感染疟疾病例,实现了消除疟疾目标。
听到这一消息,董老比任何人都激动。他说,他们这一辈人把青春年华都奉献在了这一件事上,盼的就是这一天。
即便如此,董老摸清蚊子"家底"的工作还在继续,研究范围拓展到了老挝、柬埔寨等国家。他说,趁身体还可以,就得持续跟它们作斗争。
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斗蚊防疟。4 月 25 日是世界防治疟疾日,让我们向这位蚊虫专家致敬!
来源:半月谈 原标题:《为了防治疟疾,这位 86 岁老人研究蚊子 70 年》
记者:严勇
来源: 半月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