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州锣鼓引子(开州民间薅草锣鼓)

何成宽

我的父亲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先后学会了木工、篾工、理发、开路、唱孝歌、唱山歌、打薅草锣鼓、编织各种动物和小玩具等。我最感兴趣的是父亲他们打的薅草锣鼓。

开州锣鼓引子(开州民间薅草锣鼓)(1)

历史上,开县北部山区山大人稀,单家独户或一个小小生产队劳力不足,加上野兽出没,窃食庄稼,伤害人畜。在这种特定的自然条件和劳动环境中,人们团结互助、结伴成群、协作生产,并配以锣鼓敲击,既可作为劳作的信息,又可以起到惊吓野兽的作用。久而久之,形成了风格独具的薅草锣鼓。

薅草锣鼓也叫“山锣鼓”,它由薅草劳动形式和田歌艺术形式两部分组成,是一种劳动生产与音乐相结合的民间艺术形式。在结群薅草、挖土、栽秧时,一般有两位歌师傅领唱或对唱山歌,一人按节奏击鼓,另一人应点敲锣,锣鼓间歇,歌声即起,轮流对唱,整日不歇。

薅草锣鼓具有相对固定的结构格式,它一般由“歌头”(俗称“引子”)、“请神”、“扬歌”、“送神”几部分组成,有着请神求愿、鼓足干劲、调节情绪等功能,是使农民快乐生产劳动的进行曲。其引子叫做“歌牌子”或“歌头”,也叫“开场白”。这个“歌头”是即兴而起、现编现唱、边打边唱的。所以,在打薅草锣鼓的这套班子中,能当“歌头”的人皆堪称能人。

父亲他们这班薅草锣鼓师傅,有时有2至3人,有时有5至6人。农民在插秧、薅草等群体劳动时(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就请他们去打薅草锣鼓。他们在打薅草锣鼓时,面对劳动群众边打边唱,随着劳动的进度逐渐后退,给人们创造一种不甘落后、奋勇向前的拼搏斗智。

薅草锣鼓的打击乐器有鼓、锣、钲、钹、马锣等。我父亲打的是鼓(有时也打锣),他长期当“歌头”。因为他不仅可以随口编出既意义深远、又滑稽可笑的顺口溜,而且他的唱腔和嗓子、姿势和动作都令人赞赏。如他编唱的“锣鼓打得响呃,歌声唱得欢哦,齐心又协力呢,干劲冲云天啊!”又如“山歌不唱忘记多也,大路不走草成坡哟,快刀不磨会生锈呀,胸膛不挺背会驼呢。”当他领唱完,其他几位歌师傅马上接腔合唱,并配以锣鼓伴奏。他们那鼓声时轻时重、阴阳有致,锣声响亮悦耳、震荡山谷。啊,歌声、锣鼓声、锄禾声、欢笑声在山谷里久久回荡,催人奋进。

开州锣鼓引子(开州民间薅草锣鼓)(2)

父亲他们那薅草锣鼓的唱词有五字句、七字句、十字句以及不等字句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五字句的有:“薅草要展劲,干活要认真,只要努力了,大家有眼睛”。“包谷像竹林,叶茂粗梗梗,个个像牛角,大得像山顶”。七字句的有:“耕种庄稼没得巧,多施肥来勤除草,只要天缘来凑合,庄稼收成定能好”。“锣声惊得河水响,鼓声震得山谷鸣,百鸟惊得满天飞,野兽惊得藏山林”。十字句的有:“他二老做事情真是短见,无儿子克寸财为的哪般?”“风调雨顺虽然天缘凑合,好吃懒做仍然遭到饥饿”。不等句的有:“姐儿住在对门岩,看着看着长起来,早上看到姐挑水,晚上看到姐抱柴,恨不得一翅飞拢来”。“唱歌不畏难,也不是挑花绣牡丹,绣花要用针和线,唱歌只要舌头卷,只要大家不嫌孬,我陪大家唱几天”。

他们这些唱词均属口头创作,见好夸好,以物及人,且内容生动活泼。他们对那些不合正理、偷奸耍滑、出工不出力的劳动者都可随时随地、即兴而起地用唱词进行规劝、打趣或逗乐。除此而外,他们也有唱秦香莲的、骂陈世美的,说岳飞的、斥秦桧的,还有唱生产生活、婚姻爱情的,真是内容广泛,生动活泼,地区特色浓郁,乡土气息扑鼻。

父亲他们那薅草锣鼓的曲牌,种类繁多,主要有“号子”和“扬歌”两大类。“号子”又分“请神号”、“出工号”、“下田号”、“清茶号”、“收工号”、“抒怀号”等;“扬歌”包括“九刹”、“九声”、“九扬”3种,各又有9个曲牌。一天中的3个不同时间段,都要唱一次“扬歌”。“扬歌”是薅草锣鼓中的核心曲牌,也是衡量锣鼓歌师水平的曲牌词段。在“扬歌”的时候,歌师之间也可以互相较劲、取乐。父亲他们这班歌师中有一个姓谭的歌师傅,父亲随口编了一首打趣歌骂他:“嘿哟嘿,大家看,这个歌师他姓谭;唱的歌儿不中听,编的唱词不受欢;大家听我唱一句,包你听得笑开颜;谭家小子辈份小,他叫我爹我不干;因为我是他的祖,轮辈不清他乱喊”。唱完逗得干活的人群哈哈大笑。

薅草锣鼓的唱词也有固定的内容,中间多是“薅词”。父亲他们的唱词中往往还夹有大量说白快板,每说完一段,就和以锣鼓配乐一次,并按一定程序装有各种腔调。

他们那歌唱的内容一般是上午唱古人,中午唱花名,下午唱爱情。曲牌早中晚各不相同。如早上开工唱“四声子”:“早晨来得早,露水一条河,打湿丝鞋白裹脚”。二歇开工唱(四声子):“喝了一会茶,又把锄头拿,薅了那一湾又往这山爬”。中午回家唱(回声子):“太阳照到顶,肚子饿得很,回家吃午饭,下午再展劲”。下午上坡唱“扬歌子”:“吃了午饭下地来,庄稼苗儿好等待,拜上朋友们,要把干劲使出来”。下午收工唱(回声子):“日头下了岩,锣鼓夭了台,今天放工早,明天早点来”。

他们对曲牌的运用是因时而宜,但也有穿插进行的,都是高腔,歌唱者为了有间歇的机会,故锣鼓点子很多,其节奏,一天之中有快有慢,叫做“三起三跌”,也有叫“三潮”的,即早中晚三潮,各有由慢到快的节奏。随着节奏的加快,出现劳动的高潮。特别是收工之前,越打越快,叫做“放擂”。放擂时的劳动场面,真是热闹非凡,真像“饿马奔槽”的情景。他们几位锣鼓歌师既要演奏,又要演唱,因为他们口唱要与锣鼓演奏相配合,要互相衬托,才得以缓冲。而且劳动时间内不能间断,一天下来,其劳动强度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他们有时唱得口干舌噪、肚饿饥渴,有时累得脚麻手软、全身无力。但他们为了给农民鼓足干劲,不得不坚持到天黑。

薅草锣鼓,我国旧时代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精神,精美的民歌艺术形式不仅其乐无穷,而且意味深长,值得世代流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