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崴旅游包装(赴海参崴旅游的八个)

从哈尔滨赴俄罗斯的海参崴旅游,所见所闻的主要收获,我已发帖。现在说一下旅途中遇到的一些人和事,也许对其他人有参考价值。就说一下我感到意外的几件事吧,姑且叫《赴海参崴旅游的八个“没想到”》。

一、没想到国际列车竟是50年代的绿皮车

海参崴旅游包装(赴海参崴旅游的八个)(1)

从哈尔滨出发时,是在晚上10点10分,没注意列车是什么样子的。第二天中午到绥芬河车站办完出境手续,换乘绥芬河到俄罗斯的格罗捷科沃所坐的车竟是中国上个世纪50年代的绿皮车!

车窗窗户大开。头顶几个风扇一个劲地转着。——真没想到,国际列车竟是这么落后!这在中国内地,恐怕也见不着吧!我在上车前看了一下车厢上的字,确认是中国的,列车员也是中国人,但都是中年男女,而非靓仔靓女。

在中国大陆,其他地方的绿皮车都消失了,代之以和谐号等空调车,但在绥芬河到格罗捷科沃的铁道线上行驶的国际列车客车车厢竟然还是50年前的设备。弱弱地问一句:是想让我们这些老年人怀旧么?

还有,现在名义上是六日游,实际上是两日游。去时,晚上坐火车,次日早晨在绥芬河出境,中午再在格罗捷科沃换汽车,傍晚到达海参崴,算两天;回程,早晨从海参崴坐汽车到乌苏里斯克,换汽车傍晚到绥芬河入境,晚上再换火车回哈尔滨,第二天早晨到,算两天。时间都浪费在路上了。我想,何不在哈尔滨和海参崴对开直达国际列车、以方便中俄旅客?

真没想到,都21世纪了,中俄国际列车还是50年代的绿皮车!

二、没想到中俄边检标准不一样

海参崴旅游包装(赴海参崴旅游的八个)(2)

来回都在绥芬河车站办出入境手续。在出境时,我向边检人员递上护照,她看了又看,问我“最近去过什么地方?有没有去过中东?”我回答说:“我五年前去过沙特。最近一两年没去过。你看护照上沙特那个签证章还是2009年盖的。”她还是不放心,于是叫来一位领导,请领导对我的护照再次查看。我又重复了一遍刚才说的话。这位领导看了以后说“可以放行”,把护照交给那位女边检员。这时她才盖上章,我得以过关。但在格罗捷科沃车站办理进入俄罗斯手续时,没有任何障碍,俄罗斯边检员看一眼就盖章。

在从海参崴回哈尔滨时,在边境车站,俄罗斯边检人员也是看了一眼就盖章放行。可是到了绥芬河车站入境时,又遇上了出境时的一幕。同样是女边检员问同样的问题,同样是请领导来定夺,同样是领导同意后,女边检员才盖章放行。

原因在哪里?出国时,我想可能是为了预防中东呼吸综合征,所以对去过韩国和中东地区的人严格检查,以防疾病扩散(在广州,我就听说过)。但在回来时候也这么盘问,就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了。因为,从护照签章看,我出国到俄罗斯只有三五天时间,怎么可能跑到韩国或中东去又回来呢?护照上并没有韩国和中东地区国家近五年的签证呀。这个盘问是不是多余的?——当然,总的来说还是严点好。

真没想到,中俄的边检标准竟然差别这么大!

三、没想到海参崴只通行俄语

海参崴旅游包装(赴海参崴旅游的八个)(3)

英语是目前世界上流行最广泛的语言。无论在世界上哪一个地方旅游,几乎都可以看到英语、使用英语,这极大地方便了游客。

但在海参崴,无论饭店、商场、旅店或旅游点,几乎看不到英文标志。到处是俄语。连商场、旅店的出口、入口、厕所,甚至出租车和警车车身,都只写俄语。这是令我感到惊讶的地方。这里也不使用美元或人民币,只用卢布。

好在我以前读书时学过好多年俄语,这次出国前又重新复习一下,捡起了一些常用会话,在个人逛街、购物时才没有遇到大麻烦。

海参崴旅游包装(赴海参崴旅游的八个)(4)

原因在哪儿?我想,这是因为海参崴开放时间不太长。它以前是军事要塞,边疆区,不仅不对外国人开放,连本国人进入都要办理特殊通行证。我们这个旅行团的地陪是一位俄罗斯人。他说,以前,他的父母亲想从莫斯科来海参崴看他,都是要事先经过批准、办好特殊通行证的。由于长期未对外开放,公共场所不使用外语,也就没有什么奇怪了。

我查了一下资料,海参崴是1992年开始成为开放城市的,到现在也有20多年时间了。20多年了,依然没有多少外国人来,所以城市里见不到英语标志,这就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了。试想,在中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步伐有多大?在距离中俄边境十几公里的绥芬河火车站,普通候车室的售票处、检票口、出口、入口等,都是中英文标志齐全。

但是要说海参崴完全见不到外文,也不对。在海参崴火车站,我看到一家商铺的玻璃橱窗从上到下用外文写着商品名,依次分别是中文、日文、韩文、英文。当然,更不用说中餐馆了。这是否反映出到这里的外国人的多寡?——最多的当然是中国人。

在各个旅游点,我只看到说中国话的中国旅行团的游客,没听到说其他国家语言的。除中国餐馆外,也看到马路边有日本餐馆。

真没想到,开放20多年了,海参崴还是只用俄语、“拒绝”英语!

四、没想到中俄边境竟无铁丝网

海参崴旅游包装(赴海参崴旅游的八个)(5)

从绥芬河坐火车出发去俄罗斯的格罗捷科沃车站,大约十一二分钟时,导游就说“大家看,左边土坎上有个界碑。现在火车进入俄罗斯了。”我赶紧回头向车窗外望去,果然看见铁路边的土坎上有一个一米左右高的白色大理石界碑,但没清楚上面写着什么字,火车就进入俄罗斯境内了。令我感到惊奇的是,中俄边境竟然没有铁丝网!咦——这不意味着谁都可以随便穿越国界到对方国家?

当然不是。铁丝网是设在火车站内和边检处的。不到半小时,格罗捷科沃车站到了,导游说,在这里办理入关手续要等三四个小时。有的旅客就下到站台散散步。我也跟着下去看看。结果发现,列车两头都有一位军人站在铁轨中间,不许越界,远处有铁丝网。站台上还有警察巡逻。回国时,在俄罗斯口岸出关,走到绥芬河中国口岸入关,大约二三百米路程,两边都有高高的铁丝网拦着。只有办理完入境手续才能在绥芬河市内自由走动。

真没想到,这里的中俄之间国境线的界碑竟然没有铁丝网!

五、没想到俄罗斯入境实行“本国人优先”

海参崴旅游包装(赴海参崴旅游的八个)(6)

到俄罗斯旅游,中国人是外宾。在海参崴,可以说中国游客是当地旅游业的支柱。但在入境时,并没有享受“外宾优先”待遇。俄罗斯实行的是“本国人优先”。

这列车挂有6节车厢,乘客大约有700多人,其中俄罗斯人有一二百人。导游说,这里的规矩是,先让俄罗斯人通关。等他们走完了,才放行中国人。但是,这些俄罗斯人基本上是做生意的“倒爷”,拿着大包小包的货物,过关时要逐一开包检查,速度很慢。结果等了差不多两个小时才轮到中国人。中国人中也有“倒爷”,当然也要开包检查,但不多;而几百名旅游团的游客,带的东西不多,只过X光机,不用开包,速度较快。由于他们只开3个窗口(一共4个窗口),还是要排大队。我们用了2个小时,才全部办完手续,进入俄罗斯。我认为,开齐4个窗口,其中两个供俄国人通关,两个供中国人通关,比较合理。为什么他们不多开几个窗口,加快通关速度呢?我猜,其原因,一是由于国际列车不多(每周两列,对开),每列车也就七百多人,如果开的边检窗口较多,就要增加人手,而俄罗斯是劳动力缺乏的国家,人手不足是正常的;另外,假如一两个小时就通关完毕,那剩下时间干什么呢?劳动报酬怎么计算呢?所以,慢就慢些吧。

在中国,为了做生意、拉顾客,争取外国人投资,许多地方实行“外宾优先”(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但在俄罗斯就不是。

真没想到,进入俄罗斯时没有享受到“外宾优先”!

六、没想到海参崴天气会这么凉

海参崴旅游包装(赴海参崴旅游的八个)(7)

在哈尔滨呆了几天,每天都是阳光灿烂,气温较高(30度左右)。即使在夜间逛街,也不必穿长袖衣。但是到了海参崴,一下汽车,就感到天气太凉,人们大都穿着长袖衣。在海参崴那几天都是多云,也没有下雨,气温也就是20度左右,老年人穿一件长袖衣都感到冷,要穿羊毛背心才行(我们又没有带)。不过,不怕冷的年轻人也有穿短衣短裤的。从纬度看,海参崴比哈尔滨还要低一些,没想到比哈尔滨冷那么多。

在海参崴最后一天下午,导游安排自由活动。我原本计划打个的到清真寺看看,可是由于天气冷、衣衫不够,为了避免感冒,只好蜷缩在宾馆收拾行李、发微信(宾馆有免费WIFI),不再外出。顺便说一句,海参崴一带穆斯林可能不多,至少我在海参崴那几天没看见一个穿穆斯林服装的。但在回国途中,在乌苏里斯克转汽车时,在汽车站旁的小市场,我看见一位中年穆斯林妇女带着两个小女孩,那位妈妈和大女儿(十五六岁)都穿着长袍、戴着盖头,小女儿只有七八岁的样子,穿着普通衣服。由于她们没有成年男子陪同,按照伊斯兰教教规,我不好同她们打招呼、照相。

真没想到,海参崴气温比哈尔滨低那么多!

七、没想到俄罗斯大白天开车都要打大灯

海参崴旅游包装(赴海参崴旅游的八个)(8)

在海参崴,我们注意到一个奇怪现象:无论白天黑夜,无论在市内还是在高速路上,几乎所有行驶中的各种汽车都打着大灯。

导游告诉我们,这是俄罗斯交通运输部的规定。目的是防止交通事故。开车不开灯,查着是要处罚的。

不过,从几天的实际观察看,这一规定并未严格执行。总体上看,还有大约百分之十的行驶中的汽车没有开大灯。

我觉得这种规定很不合理。一是浪费大量能源——明明是阳光灿烂的白天,还要开着大灯,真是没有必要。二是,不顾俄罗斯国土面积这么大、天气形势如此复杂,作出这种“一刀切”的规定,实际是一种懒政思维,丢掉了唯物辩证法,助长了形而上学。三是,没有人严格检查,严格执法,不开灯也可以大胆地行驶,久而久之就会使法律变成废纸,丧失政府威信。

我怀疑,政府有关部门作出这个规定,背后是不是有利益集团在驱使?

真没想到,聪明的俄罗斯人竟然不考虑实际情况、统一规定汽车上路就要打大灯!

八、没想到海参崴地图竟有中国地名

海参崴旅游包装(赴海参崴旅游的八个)(9)

在海参崴一个旅游点,我居然买到一幅中文版的“海参崴旅游图”(50卢布)。这份地图资料丰富。一面是海参崴市的地图。一面是对俄罗斯概况(人口、面积、国旗、国歌、国徽、民族、宗教信仰、姓名、性格、饮食、礼仪习俗、重要节日等)的介绍;以及对海参崴历史和旅游景点的介绍,图文并茂。

令我感到惊讶的是,海参崴地图上竟然有中国地名:“一道河子”、“二道河子”!这两个地名所标示的都是一片地区而不是街道。——这都是中国东北地区常见的地名哦!

这一点,恰恰证明了海参崴在历史上是中国领土。100多年以前这里生产海参,“崴”是洼地的意思,所以中国人称它为海参崴。它位于绥芬河口海湾东岸,渤海的率宾府,距离绥芬河大约230公里。根据中国史书记载,元称永明城,清属吉林珲春将军管辖,本是中国固有领土。1858年,清政府和沙俄签订不平等的《瑷珲条约》,规定包括海参崴在内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为中俄共管。1860年俄罗斯强迫清政府签定《中俄北京条约》,致使包括海参崴在内乌苏里江以东的4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了俄罗斯。1862年,俄罗斯政府将海参崴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翻译成汉语就是“控制东方”。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虽然苏维埃政府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有兑现。

2001年7月16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代表中国正式透过官方文件,确认海参崴及邻近远东地区不再为中国的领土。不过,中国民间依然有声音抗议当年俄国强占海参崴。(以上历史资料见百度)

真没想到,俄罗斯出版的海参崴地图竟然还保留着中国地名!

(图文版权归属原作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