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四大才子是哪些人(北大红楼里的云南青年王有德和王复生)

北大四大才子是哪些人(北大红楼里的云南青年王有德和王复生)(1)

发起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启事

作者 陈国勇 昆明市委党史研究室

李艳梅 云南新兴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今年6月25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带领中央政治局同志来到北京大学红楼,参观“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指出,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也是我们党在北京早期革命活动的历史见证地,在建党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在北大开展马克思主义早期翻译、研究和实践的活动中,云南籍青年学生王有德、王复生有幸参与其中。

英年早逝 青史留名

王有德,1897年出生于云南省砚山县平远镇红果树村。1917年考取北京大学德文系预科班, 1920年11月加入李大钊创建的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中国最早的青年团员之一。1922年下半年经同班同学、共产党北京支部书记罗章龙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王有德以优秀成绩毕业,留校在德语系任助教。1926年大革命失败后,王有德经设立在广州的“新滇社”的同乡介绍,到黄埔军校编译处任上尉编译官,后来又到国民革命军十九路军七十八师任上校参谋处长。1932年1月参加淞沪抗战时,因积劳成疾不幸病逝,时年35岁。

王复生,1896年出生于云南省祥云县刘厂镇王家庄村, 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国语系预科班,后进入法文系。1920年11月加入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秋经邓中夏介绍在北京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8月,中共北方区委派王复生到陕北开展革命工作,建立了党、团组织。1927年2月受党组织指派,以国民党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回云南开展革命活动。1928年6月,王复生受中共中央指派去东北恢复和加强地方党组织的力量。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王复生担任齐齐哈尔市党组织负责人。1936年6月13日不幸被捕,8月15日在齐齐哈尔被日本宪兵杀害,时年40岁。

参加五四运动 进行革命宣传

1917年冬,李大钊受聘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主任(馆长)。李大钊早在日本留学期间,就研读马克思经济学著作,研究社会主义思潮。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在宣传十月革命过程中,从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进而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陈独秀在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即文学院院长)后,把《新青年》编辑部从上海迁到北京大学,在李大钊、鲁迅等人支持下,继续宣传革命主张,提倡民主与科学,宣扬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王有德、王复生在北京大学时,积极接触革命导师,受到《新青年》和革命导师的深刻影响,向往革命主张。

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王有德、王复生秘密参加了北京数所院校青年学生15人参加的“秘密行动小组”。五四当天,参加集会游行的数千名同学到达赵家楼,数十名青年学生在秘密行动小组的带领下,冲进赵家楼时,没有发现卖国贼曹汝霖,便将卖国贼章宗祥痛打一顿,并将屋里的一些易燃物集中烧毁。经过参加北京五四反帝爱国运动中“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的革命行动,王有德、王复生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锻炼提高。6月11日,王有德、王复生又参加李大钊、陈独秀组织的示威游行,上街散发《市民宣言》等革命传单,继续进行革命宣传活动。

北大四大才子是哪些人(北大红楼里的云南青年王有德和王复生)(2)

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员合影

红楼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1920年成立于北大红楼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是中国最早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对于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为创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起了重要作用。1920年10月,在这个研究会中成立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1月正式定名为“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2014年,在北大校史馆看到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启事》,感慨地说,追根溯源,看来源头在这里啊!

北大红楼当时是北京大学的文科、图书馆及校部所在地。1918年,文科学长陈独秀迁至红楼二层办公,图书馆主任李大钊的办公室位于红楼一层的东南角。因此,马克思主义得以最早在红楼研究传播,一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在这里成长,其中就有王有德、王复生。

王有德、王复生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学习刻苦,积极参加校内各种进步活动。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邀约一些思想进步,谙习外文的学生到红楼图书馆参加整理书籍时,学习德文专业的王有德、法文专业的王复生等被邀请参加整理了这些外文书籍的编目、提要等工作,二人在图书馆首次接触到马克思主义著作。在北大红楼,要求进步,寻求革命真理的王有德和王复生,有幸得到革命导师的引导,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熏陶。

五四反帝爱国运动之后,李大钊为了进一步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作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在他的倡导组织下,“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于1920年3月秘密成立,王有德、王复生是研究会19名发起人中的骨干。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之初,按照李大钊提出的“人数开始不宜多,要真正对马克思主义研究有兴趣的人才可以参加;要有相应分工,懂外文,能读原著的人,应承担起翻译马克思学说的工作”的要求,在“亢慕义斋”设立了英、德、法3个翻译组。德文系学生王有德任研究会书记兼德文组组长,负责德文原著翻译。法文系学生王复生任法文组组长,负责法文原著翻译。研究会组织翻译《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第一卷等一批马克思著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作出贡献。

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开展的活动,扩大了革命青年学生的视野,促使他们进一步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4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代表维金斯基到北京和李大钊酝酿建立中国共产党,李大钊以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名义,举行欢迎会并演讲,宣传共产主义和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必要性。王有德和王复生到场聆听了共产国际代表的发言。

1921年7月,党的一大召开后,共产党北京支部在李大钊的领导下,为扩大马克思主义宣传阵地,决定把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公开,1921年11月17日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刊出启事,公开吸收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传播活动,19名会员作为发起人在启事上签了名,1921年11月17日,《北京大学大日刊》在一个不起眼角落里,登出《发起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启事》,其中提到:

“本会叫做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以研究关于马克思派的著述为目的”“……上年3月间便发起了这一个研究会。现在我们已有同志19人了。筹集了百二十元的购书费,至少要购备《马克思全集》英德法三种文字的各一份。各书现已陆续寄到,并且马上就要找定一个事务所,可以供藏书、阅览、开会、讨论之用。我们的意思在凭着这个单纯的组织,渐次完成我们理想中应有的希望”。

上述启事中提到的19人是:高崇焕、王有德、邓中夏、吴汝明、罗章龙、黄绍谷、王复生、黄日葵、李骏、杨人杞、李梅羹、吴溶沧、刘仁静、范鸿、宋天放、高尚德、何孟鸿、朱务善、范齐韩。当时这19人中,除了高崇焕、黄绍谷、杨人杞、范齐韩4人,其他15人均先后加入了共产党。

在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这则启事中,留有研究会的通讯地址:一是北京大学第一院王有德君;二是北京大学西斋罗章龙君。启事刊出后,报名者十分踊跃,包括恽代英等校内外的青年、学生、教授、工人近300人先后加入研究会。王有德和罗章龙为研究会书记,王有德负责内部组织事务,罗章龙负责对外联络,他俩为开展研究会的各项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关于发起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罗章龙回忆录中这样记载:研究会发起人之一的云南学子王复生,经同寝室湖南同学罗章龙介绍,认识了从湖南来北京大学图书馆当管理员的毛泽东,王复生曾多次与毛泽东交谈,探讨马克思主义,共同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在王复生1920年1月3日的日记中记录:“访毛润之言,其中道:湘人于张敬尧誓不两立。”后来,王复生加入湖南辅仁学社。同年1月18日,王复生等在陶然亭为毛泽东送别并合影留念。

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设有“劳动运动研究”“共产党宣言研究”“远东问题研究”等特别研究小组,后增设了10个研究小组,分别是“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剩余价值”“社会主义史”“经济史及经济学史”“俄国革命及其建设”“布尔什维克党与第三国际共产党之研究”“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各弱小民族掠夺之实况——特别注意于中国”。研究会会员可同时参与多个小组的活动。在讨论会上,会员可提出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会员可就此提出自己的看法,开展辩论和交流。

北大四大才子是哪些人(北大红楼里的云南青年王有德和王复生)(3)

1923年,王复生、王德三、王馨廷、王有德(自左至右)在北京合影

“亢慕义斋”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宝库

1921年11月,北大校方将西斋两间老房拨给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做图书室。罗章龙回忆:“这套房子,我们都亲切的称它为‘亢慕义斋’,其中‘亢慕义’是德文译音,全文意思是‘共产主义小室’。”

当时的统治者北洋军阀和顽固守旧派,视马克思主义为洪水猛兽,对其传播充满了仇视和恐慌,严格禁止和封锁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会员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搜集了大量马列著作和共产国际的书籍,对马列主义文献进行系统完备地收藏,并在“亢慕义斋”创立了中国最早的马列著作图书馆和马列著作翻译室。

这两间房子,火炉及其他用具俱全,还有工友值勤。罗章龙回忆:“我们的图书、资料以及对外发出公吿,都是用的‘亢慕义斋图书’印记,‘亢慕义斋’成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代名词。室内墙壁正中挂有马克思像,像的两边贴有一副对联:‘出研究室入监狱,南方兼有北方强’,取自独秀和守常的诗句。还有两个口号,‘不破不立,不立不破’;四壁贴有革命诗歌、箴语、格言等,气氛庄严、热烈。”

“亢慕义斋”翻译和收藏的马克思著作,对毛泽东最初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起到了关键作用。1936年,毛泽东在同斯诺的谈话中说,在北京期间,“我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就是“亢慕义斋”所藏的《共产党宣言》《阶级争斗》和《社会主义史》。

罗章龙回忆:“毛泽东第二次来北京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庞大的翻译组,大量翻译外文书籍,《共产党宣言》就是其中一本。《共产党宣言》不长,全文翻译了,按照德文版翻译的,我们还自己誊写,油印,没有铅印稿,只是油印稿。我们酝酿翻译时间很长,毛主席第二次来北京后看到了。”

“亢慕义斋”虽小,却大有乾坤,它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提供了思想力量。云南青年学生王有德、王复生有幸参与翻译的这批马列著作,成了许多共产党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启蒙教材和斗争利器。

理论与实践结合

投身工人运动

王有德、王复生等在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为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们积极投身早期工人运动,裹粮步行到北京郊区的丰台和长辛店铁路道栅、门头沟煤矿等地调查工人情况,在工人中开办补习学校,向工人灌输革命思想,讲述罢工斗争知识等。罗章龙在《椿园载记》回忆录中这样评价王有德:“诚实能干,我们大家都帮助他的学习和生活。后来他搞工运工作,很勇敢,是北方劳动组合书记部得力的工作者,起过很大作用。”

1921年,王有德担任《工人周刊》北京劳动通讯社的编委。《工人周刊》于1921年7月创刊于北京,初由中共北京党组织出版,1922年改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机关报,1924年2月又改为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的机关报,约于1926年停刊,在广大工人中很有威望。王有德、王复生为该刊撰写了许多稿件,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了积极贡献。

1920年,邓中夏、王有德、王复生等7人组成“五一运动委员会”,组织领导了1000多名长辛店铁路工人参加隆重纪念中国工人阶级的第一个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会上喊出了“劳工万岁”“共产党万岁”等口号,并正式成立“长辛店工人俱乐部”,使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工会组织,为推动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毛泽东主席曾说,中国工人运动是从长辛店开始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顾问的罗章龙写下《忆云南诸英烈》诗,对王有德、王复生、王德三早期参与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活动,英勇牺牲的事迹,给予充分肯定:“吾党多英杰,云南有三王(指王有德、王复生、王德三)。加盟书记部,亢斋有容光。有德少投笔,终军请长缨。秋暴显身手,长沙抗敌军。气吞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复生彬彬质,奋志凌北荒。蜚声于北满,建帜在丹江。艰难经战伐,革命共存亡。德三在昆明,意气盖滇南。蒙自铁轨上,个旧锡矿山。滇池与洱海,久战不知艰。念兹三囯士,猛志兼刚强。戮力事革命,识进不识臧。南服联彜汉,北国耀光芒。盖世勋名在,功德何可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