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的设置方式(关于急诊科空间组织模式)

1983年,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成立,成为我国历史上设立的第一个急诊科室。

跟着改革开放的良好发展,1987年5月全国急诊医学会正式成立,从学术角度确立了急诊的地位,随后国家强制规定三甲级医院必须设立急诊科,协和医院急诊科成为了全国急诊的“样板“,卫生部专门投资确立了急诊科的标配,中国第一个急诊科室得以快速成熟。

急诊科的设置方式(关于急诊科空间组织模式)(1)

1995年,协和医院的新业务楼正式投入使用,急诊科无论从软硬建设上继续引领全国急诊事业的发展。时至2003年,SARS病毒的爆发,既是全国急诊科室的巨大挑战,同时也成为急诊事业的发展的契机,协和医院急诊科在SARS事件中脱颖而出,它先后救治了200名非典患者,并为其它省市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危机接触后,在国家层面及社会角度都认识到了急诊医学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在大力推动下,急诊科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

空间组织模式分析

急诊科的设置方式(关于急诊科空间组织模式)(2)

作为医院抢救危重患者的主要部门,急诊科是相对独立的。由于急诊科的患者有病情紧急与危重的特征,所以急诊科的交通流线不仅要通畅便捷,而且出入口需单独设置,并有明显标志,同时出入口要设置坡道以确保主车辆出入方便。最重要的还应有合理的空间组织模式和布局,这对提高就诊效率有很大的影响。

① 急诊与门诊的空间组合方式

急诊科的设置方式(关于急诊科空间组织模式)(3)

急诊和门诊在空间上有两种组合方式,如上图所示。一种是位于同一平面上,紧邻设置,急诊设置在门诊区的左部、右部或后部,有各自的出入口,不过内部人流容易有相互干扰和交叉,对急诊急救路线有一定影响。目前大部分医院均为此种布置方式。另一种是门诊与急诊在竖向分层设置,急诊位于地下负一层或一层。若位于负一层,则要么设置下沉广场进入急诊科,要么从不同标高处进入。这种方式与门诊人流无交叉,功能区分明确,流线顺畅无干扰。若急诊科位于一层,则门诊部应设置直达二层的出入口,否则如经过一层急诊科到达二层门诊部的话,将对急诊人流有较大干扰,严重影响就诊效率。

② 急诊部内部空间组成模式

1)急诊科的空间组成

综合医院急诊部空间主要为医技、急救、诊疗和留观空间,还包括公共空间和附属空间,如下图所示。科室设置有面积较大的诊室,化验室、治疗室、挂号收费处以及抢救室、手术室、留观室,还有杂物室、卫生间和值班等办公用房。

急诊科的设置方式(关于急诊科空间组织模式)(4)

a.公共部分

主要由病人和陪护家属使用,为病人及家属提供办手续、等候交流等服务的功能。主要包括出入口处的挂号收费与急诊急救大厅、药房、楼电梯和卫生间等空间。

b.医技部分

相关的急诊检查科室,即化验、采血、由 B 超、CT 等构成这部分空间。

c.急救部分

主要由急救的核心部门——处置室、抢救室和手术室组成。抢救室分开设置内科和外科,配备的抢救设施主要有移动 X 光机、生理监护仪、麻醉机以及人工呼吸器、除颤器和起搏器等。手术室在急诊部一般单独设置以便紧急抢救时使用。处置室则是操作穿刺、注射、洗胃、灌肠和导尿等。

d. 诊疗部分

由治疗室与诊室两部分构成,用于普通急诊病人就诊治疗。治疗部分包括注射室、输液室与治疗室等。诊室作为一个基本的功能单元,尽管各大医院具体情况有所差别,设置也不完全一样,但都包括内、外、儿、妇科和五官科等。

e.留观部分

设置有观察室,急诊病房和 ICU(重症监护室)三大部分。病情没达到住院条件还需继续观察的患者需要留滞在急诊观察室,危重患者的监护诊疗区为 ICU。

f.附属部分

主要有杂用室、污洗室和储藏室,门卫、值班室以及更衣、休息、办公室等辅助性空间。

2)急诊科的空间布局形式

经过调研发现急诊部的内部空间布局主要有四种方式,能够适应现代医院的发展和患者的需求。

a. 以点状空间为主要构成模式的空间组织

这种构成形式主要是一种中心式构图,由一些次要空间围绕占主导地位的核心公共空间形成。当前,常常把中庭放在急诊部的中心位置,其它医疗空间围绕中庭呈放射状布置,这种做法愈来愈多的出现在急诊科建筑设计中,公共服务部分包括挂号收费处、药房、休 息、电梯和卫生间等空间则布置在中庭中,科室围绕大厅布置在各个尽端。这种空间布局的好处就是紧凑集中,各科室到中心距离最短且不会被相互穿越,公共部分和交通位置醒目便于寻找,方便管理,空间组织的中心是大厅或中庭。具体又分为以下两种:

核心式:即各诊室和候诊空间直接与急诊大厅相连。这种形式交通流线便捷明了,空间组织明确清晰。长沙中心医院急诊科布置是核心式的典型代表。环绕急诊大厅布置走廊,走廊两侧连接各科室,科室领域划分明确,联系方便。多见于小型急诊,人次少,不会有太多科室穿套问题,减少中间环节,简化空间布局。通过核心大厅,可以将病人分流至各科室,布局紧凑,流线短捷。

急诊科的设置方式(关于急诊科空间组织模式)(5)

放射式: 由放射状分支与相互串联的空间围绕中心空间构成,分支部分可向外扩展。依据基地的不同情况,放射状分支的形态、结构相应的随之变化。大医院急诊科的科室种类较多,大厅的周长有限,如果用点状空间布置将造成交通与候诊面积不够的情况。为解决这个矛盾,可围绕大厅周边将各科室布置成放射状,小科室和公用房间则沿大厅一周放置 。

急诊科的设置方式(关于急诊科空间组织模式)(6)

b. 以线状空间为主要构成模式的空间组织线状模式

有很强的引导性与序列性,走廊是建筑内部的主要通道,相接各急诊科室。考虑到候诊空间和公共性可适当加大走道宽度。这种空间的左右尽端以后可以继续扩展,是枝状模式的前身。不过随着急诊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各科室间合作的不断加强,线型布局模式的不足逐渐暴露出来,在急救效率提高上明显滞后。医护人员和就诊病人常常往返于急诊科走廊两侧的各个科室,不但降低了就诊的效率,还增加了病人的就诊时间,又因为人流交叉造成混乱的交通,从而提高了交叉感染的几率。例如重医附二院急诊科,见下图所示,急诊科内部各 科室之间路线交叉 ,患者奔波于诊室和医技部门时流线混乱 、往返回 、工作效率大大降低。

急诊科的设置方式(关于急诊科空间组织模式)(7)

c. 枝状模式

与线状模式相比较,枝状模式的弹性较大,可以在一些节点上向外拓展,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这种模式中,主要交通还是走廊,并沿干道两边布置各急诊科室与候诊空间,构成鱼骨状布局。各科室在分支走廊上布置,形成独立区域,连接在主干道上,如下图所示的重庆新桥医院急诊部。

急诊科的设置方式(关于急诊科空间组织模式)(8)

也就是各个房间通过“主街”与“小巷”连接在一起。“主街”联系急诊大厅和各科室,内部通道则由“小巷”联系,街两边交错布置巷和天井。各功能科室单元独立,尽端布置,空间组织结构紧凑分明。这种模式应用广泛,还便于管理。如重庆西南医院的急诊部空间由一街六巷构成,如图下图所示。

急诊科的设置方式(关于急诊科空间组织模式)(9)

总结:

不同的空间模式会带来不一样效率和患者感受,根据建筑结构设计合理的空间模式直接影响医院急诊科的发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