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伪不如拙诚这句话的意思(人之性恶其善者)

巧伪不如拙诚这句话的意思(人之性恶其善者)(1)

说到儒家,现在人们主要谈孟子,其实同时代的荀子也是一个“大牛人”。荀子的思想更多是宇宙论的,就荀子与孟子的区别而言,其天道观、认识论、心性论皆有不同。

孔孟陆王之天是道德天,而荀子之天是宇宙自然天。

前者的认识方式是内省的,后者则强调外在经验的学习。荀子说: “道者,古今之正权,离道而内自择,则不知祸福之所托。”就对心性的态度而言,心性论以性善为主,所以强调圣人之治,而荀子则有性恶论,强调外在礼法之治。

巧伪不如拙诚这句话的意思(人之性恶其善者)(2)

荀子固然也不自觉地不时将天视为一种宗教神性义上的天,但荀子天论的创新发展表现在阐发天的自然义和规律义上。这是荀子等宇宙论路径的特色与贡献所在。

荀子在《天论》篇中讲道: “列星随旋,日月递熠,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所以荀子思考的对象是天文、地理、气候等宇宙自然界,他认为所见到的自然界背后的这个看不到的、无形无象的“神”就是“天”,显然荀子以此思路从宇宙自然背后找到的天只能是规律式的自然之天。

巧伪不如拙诚这句话的意思(人之性恶其善者)(3)

他认为天或宇宙自然有固定的规律,这个规律与人事是无关的,天道与人道之间并无神秘的感应。所以他认为日食、月食等不一般的天象等与人事无关,不应该用祭祀等来求雨祈福,反对“卜筮然后决大事”等占卜断吉凶的方法。

与心性论讲的提升心性合于天道不同,荀子主张天人相分。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参。”也就是说天有其运行时节,地有其万物生长,而人有其人事治理,天地人各有其事其职。让人管天地或天地管人事都是不可能的,人应该做的就是“制天命而用之”,即学习自然天道之运行规律,善加利用就行了,人既不能用祈祷来控制天恩, “神”也不能改变自然之规律。

巧伪不如拙诚这句话的意思(人之性恶其善者)(4)

与孟子性善论不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此处之伪是人为的意思,是褒义而非贬义。“不可学,不可事之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荀子此处将先天之性和后天之人为相分离。荀子认为人的先天之性,其实更多是生理性、动物性的本能,比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

但人之所以为人,之所以能成就道德文化,在于后天之礼仪教化。 人之本性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而道德的实现则要后天“化性起伪”的功夫。只要有后天教化,“涂人可以为禹”。强调了教育的功能。

巧伪不如拙诚这句话的意思(人之性恶其善者)(5)

​对比孟子与荀子可以看到,荀子更为现实一些。人的本性其实有诸多方面,一面如母护子,如救井边儿童,都是善的表现;但人性亦有恶的一面,如食色之本性、自私嫉妒等。人与兽相差其实并不远,即使孟子也说,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人的动物性本能和成善之可能,是人性两面,从而产生了性善性恶两种路径。

中国文化由于巨大的文化惯性很可惜过早地抛弃了荀子这一路径的儒学,使得儒家在学统上不能自发开出后来的民主政治与科学,确实是一种遗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