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为什么存在(解锁牛为什么这么)

天道轮回,鼠去牛来。一年十二个月相对应中的十二个生肖,古人认为牛是与华夏先民相关联最密切的动物之一。牛是农耕文明的伴生物,自从犁耕出现以后,一直是传统农耕生产的主畜力;牛也是古人的精神图腾,人们信奉它的灵异,也叙述它的传奇故事;民间习俗中有不少牛俗,源源不断地流淌在历史长河中;深厚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牛元素。

牛为什么存在(解锁牛为什么这么)(1)

一、农耕生产的主畜力

据考古发现证实,大约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原牛就已经被先民驯化。距今6000年左右,被驯化的黄牛与水牛广泛出现在黄河、长江流域先民的生活中了。

关于养牛的记载最早见于周代的正史中。比如《周礼》中记载:“掌养国之公牛。” 周代设“牛人”一职,专门负责照料国家的牛,为了供养这些牛,国家还专门划拨出田地,称“牛田”。在犁耕农事出现之前,人们养牛主要用于祭祀、交通、肉食以及殉葬。

犁耕则起源于耦耕。所谓耦耕,就是由一人手扶、脚踏耒耜入土,另一人牵引于前的耕作方式。据有关文献记述和考古发现证实,大约在西周晚期出现了铁犁,人们开始用牛拉犁耕田。清人段玉裁说:“盖其始人耕者谓之耕,牛耕者谓之犁。”按段玉裁的说法,正因为出现了牛耕,也才有了汉字的“犁”字。又据《论语》中的记述,孔子有两个弟子:一个叫冉耕,字伯牛;一个叫司马耕,字子牛。那么按古人“幼名,冠字”的传统,婴儿出生后三个月便由父亲来命名,长大之后行成年礼时再加字,“字”由“名”孳生、演化而来。冉耕和司马耕的名字中出现“牛”与“耕”,从这个角度可以印证春秋时期牛耕已经出现了。

牛为什么存在(解锁牛为什么这么)(2)

自从有了犁耕,牛就成为传统农耕的主畜力。西汉时期出现了直辕犁,到南北朝时,牛耕和犁耕已播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唐代后期又发明了曲辕犁,因其首先在苏州等地应用,又称为“江东犁”。这种犁因辕弯曲,有别于直辕犁,得名曲辕犁。曲辕犁结构简洁,轻便省力,是当时最为先进的耕犁。后来历经宋、元、明、清各代,其结构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牛是农耕之本,因此历代王朝多有禁止杀牛的政令。先秦时有“诸侯无故不杀牛”的记述;汉律中有“不得屠杀少齿”的规定;唐律规定,私宰、盗窃牛马者处一年半徒刑,如果既盗又宰,二罪并罚,则处两年半徒刑;宋代承继了唐代的律令,同样禁止私宰耕牛;元代规定,私宰牛马者治罪,老死病死的牛马杀后只可自食,不可卖肉,告发他人私宰者有赏。保护耕牛的政令一直延续到明、清两朝。

牛除了用于耕作外,还用于交通运输、杵舂等方面。元代农学家王祯的《农书》记载:“牛之为物,切于农用。善畜养者,必有爱重之心;有爱重之心,必无慢易之意。” 古人爱牛、惜牛,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医牛经验。明人喻本元、喻本亨兄弟所著的《元亨疗马集》(清代称《牛马经》)中有医牛专章,成册后流遍全国,并传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及欧美等地,在传统的兽医界影响很大。清人傅述风所著的《养耕集》也是一部医牛专书,全书集作者数十年的诊疗经验,针药兼施,是另一部重要的医牛著作。

二、精神图腾中的牛

在古人的精神世界里,牛是信仰中的图腾。在先民创造的十二生肖中,牛位于鼠后位列第二。古人认为“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天地之初,浑沌未开,老鼠咬破天庭,太阳初现,阴阳分开,老鼠有“开天”之功,厥功至伟,因此被列于生肖之首。天开之后,世间一片蛮荒,牛垦荒辟地有功,因此,在十二生肖中居于第二。

牛为什么存在(解锁牛为什么这么)(3)

(阳朔牛图腾)

牛的形象也常常出现在先民的神话中。据古文献记载,华夏人文初祖炎帝是“人身牛首”,其他诸如伏羲氏、女娲氏、夏后氏也都有“牛首虎鼻”的记述,另一神话人物—蚩尤则是“人身牛蹄”。神话中的这些异人异物的出现,或与原始人类的图腾信仰有关,或与早期先民把自然力人格化有关。牛还担纲了造物主的角色。藏族创世纪神话中说:牛的头、眼、肠、毛、蹄、心脏变成了日月、星辰、江河、湖泊、森林和山川等。在藏族的《斯巴宰牛歌》(“斯巴”是藏语“宇宙”的意思)中:“斯巴宰杀小牛时,砍下牛头放高处,所以山峰高高耸;斯巴宰杀小牛时,割下牛尾栽山阴,所以森林浓郁郁;斯巴宰杀小牛时,剥下牛皮铺平处,所以大地平坦坦。”

牛为什么存在(解锁牛为什么这么)(4)

(河南神农山神农雕塑)

古人信奉牛的灵异,牛也因此出现在古代的订盟仪式上。先秦诸侯订盟时,要先割牛耳取血,后将牛耳置于珠盘,由主盟者执盘,主盟者和与盟者相继歃血盟誓,“执牛耳”由此借指盟主。古人常以牛耳、牛血盟誓,应该源于古人对牛的信仰。在传统信仰中,牛又是镇水的神兽。民间传说大禹治水时,每治一处,即铸一铁牛沉入水底,以魇镇水患。明代陈仁锡的《潜确类书》中记载:“陕州有铁牛庙,牛头在河南,尾在河北,禹以镇河患。” 据说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城北的黄河铁牛即为大禹所铸。

古籍中还有李冰作石犀“厌水精”的记述:“江水为害,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以厌水精。” 历史上,蜀地水灾频繁,有“泽国”、“赤盆”之称。李冰出任蜀郡太守时,着手治水,建造了都江堰,奠定了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的基础。李冰还制作石犀埋在内江中,以记录岁修淘挖泥沙的深度,称为“水则”,是古人立于水中测量水位高低的标尺。此外,古人还有“牛为土性,土能克水”的认知,因此,也便有了后世铸牛以镇水的传统。

道教文化中,牛还常常成为仙道人物的坐骑:“封君达,少好道,入鸟鼠山,百余年还乡里。常乘青牛,故谓为青牛道士。” 青牛也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坐骑:“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车去。入大秦,过西关。关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强使著书,作《道德经》上下二卷。”

牛为什么存在(解锁牛为什么这么)(5)

(老子骑牛图)

佛教文化中,牛也是十分高贵的动物。佛典中称如来为“牛王”,以“人中牛王”来称誉佛陀德行深广,就如同大力的牛王。另外,佛教中的一个鬼卒“牛头阿傍”也是牛的形象。据说它是牛头人手,两脚如牛蹄,力大无比,在地狱里专司吞吃罪人之职。

传统的风水文化中,牛形地是风水宝地。据《晋书》记载: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微贱时,遭父母之丧,将要下葬时,家中的牛走失。陶侃寻牛途中,一老父对他说:前面山岗下有一头牛躺在水沟中,如在那里下葬,后人可以位极人臣。老父说完便隐身而去。陶侃寻到牛后,就把父亲葬在那里。后世以此为典故,称葬先人于牛眠地,风水极佳,子孙富贵。再比如世界文化遗产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的宏村,就是一座典型的“牛形村”。从高处往下看,整个村落宛若一头斜卧山前溪边的青牛,以耸峙高昂的雷岗山为“牛头”,以青翠苍郁的古树为“牛角”,以鳞次栉比的民居为“牛身”,以碧波荡漾的月沼、南湖为“牛胃”和“牛肚”,以穿堂绕屋的水圳为“牛肠”,以村边的4座古桥为“牛脚”,完美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念。

三、民间习俗中的牛

立春“打牛”。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为四时之始终,它标志着冬季的结束和春天的开始。古人视立春为重要的节日,从秦、汉到魏、晋时代,人们把这一天定为春节,在这一天要“打牛”。这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扛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过后、人们把耕牛抬到县衙里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猛打它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们还把立春叫做“打春”。

牛为什么存在(解锁牛为什么这么)(6)

立春的祭祀习俗源远流长,牛是祭祀活动的重要载体,但都同农业息息相关。神农氏尝百草分五谷,开始了农业,前三皇后五帝都把农业提到朝议上。农为百行之首,春为一岁之先,所以古代的立春祭祀习俗体现出强烈的尚农意识。据历史记载,先秦时期的立春之日,天子要率领群臣到东郊迎春。到了汉代,先在腊月置上六头牛于国都门外,并由耕人伴之,以示黎民勤于农耕,勿误天时。

后来,耕人演变成司掌万物萌生的芒神,牛的模型被加以彩饰,参加丰富多彩的迎春活动。北宋时,在立春的前一天,京城开封府要向皇宫进献“春牛”(土牛),各重要衙署也置春牛于衙署门前,以示朝廷重视农耕。到了立春之日的凌晨,将置于皇宫及政府各衙署门前的春牛打碎,称为“打春”。土牛被鞭打之后,老百姓还争抢被打碎的春牛残片抱回家中,成为祛病、宜蚕、祈求丰年的吉祥物,以抢得牛头上的泥片为最吉利,谓之“抢春”。此外,在江苏南京,人们“争趋取土牛书壁为吉”;在福建漳浦,“人家争取牛土投豕牢,祝豕肥大如牛”;在江浙一带,又有向土牛抛麻、麦、米、豆的习俗,以为击中牛身者为“得岁”;在河北等地,“有幼童者,则以线穿豆,挂牛角,谓可稀豆疹”,也有“小儿竞从牛腹下转迭,曰‘稀痘’”等等。

民间还有农历十月初一“牛生日”的习俗。在璧山县(今重庆璧山区):“十月朔日,蒸糯米捣糍糕饭牛,并粘牛角,令其临水照,见则牛喜其酬力。演傀儡,以饷牛王,酬力也。”西南地区的仡佬族称这一天为“牛王节”或“敬牛王菩萨”“祭牛王”。这一天,养牛的人家都要歇工,把牛圈收拾干净,用最好的饲料喂牛;用糯米打两个糍粑,分别挂在牛的两角上,再把牛牵到水边,让它在水中照见自己的影子;然后取下糍粑,给牛吃掉,称此举是为牛祝寿。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因为男子都穿着长度及膝的白裤而得名,主要聚居在广西和贵州等地。在他们的丧葬仪式中,有砍牛送葬的习俗。白裤瑶民众认为,牛是先人留下的,应该陪着先人去另一个世界。先人死了,就得砍牛陪葬;先人死了,后人舍不得砍牛,就会被认为不孝。砍牛前一天,要用铜鼓为死者“开路”;砍牛的当天,死者家属要喂牛、拜牛、哭牛;接着,巫师诵经,砍牛手挥刀砍牛。牛被砍倒后,家属把牛血倒入酒中,并用其敬鼓手、亲友和参加仪式的乡人。

牛为什么存在(解锁牛为什么这么)(7)

(西江千户苗寨牛角头)

苗族人视牛为圣物,有“牛发人发,牛衰人衰”的谚语,牛的形象广泛出现在苗族民众的生活中。苗族民居的门棚上、神龛上常供奉牛角;苗族姑娘头上戴着牛角形银冠;过节时的糯米糍粑,祭过祖先后要先喂食耕牛。还有以牛还愿的习俗:如果有人患上重病或中年无子,就会认为是牛鬼作祟,需许下“椎牛”(杀牛)大愿;病痊愈或得子后,需要杀牛以飨亲友,认为这样就是“还愿”了。

广西壮族村寨有斗牛迎春的习俗。斗牛之前,各个村寨挑选上等的公牛,由行家精心饲养调教。比赛当天,寨老牵牛入场,继而两只公牛捉对厮杀。比赛胜利的村庄会摆宴庆功,并奖励驯牛手。除了斗牛迎春,在广西还有唱戏迎春的。“牛娘剧”又称“牛戏”“地戏”,是由舞春牛娱神活动发展而来的地方戏曲,主要流行于广西东南部地区。每逢春节前后,当地民众自发演出牛娘剧,以祈求年景丰稔、六畜兴旺。

牛为什么存在(解锁牛为什么这么)(8)

(广西苗族的牛头牛角吉祥鼓)

四、文化长廊中的牛元素

在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中,牛元素广泛出现在文学艺术、民间工艺和语言系统中,别有一番情趣。

牵牛星与织女星本是天上的两组星星。牛宿星有六颗星,位于银河之东,形如牛头和两角,古人称其为“牵牛星”。“织女星”有三颗星,呈等边三角形,位于银河之西,与银河之东的“牵牛星”相对。古人以农耕生活为原型,将他们杜撰了一则优美的爱情故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牛的形象还出现在古代的器物上。陕西岐山贺家村出土有西周牛尊,其躯体浑圆,四足粗壮,伸舌作流,背上开口设盖,盖钮为一立虎,盖与牛背以环钮相连,可随意开启而不致脱落,腹背及足部饰有云纹和夔龙纹。江苏扬州邗江东汉墓出土错银铜牛,灯高64.2厘米,长37.6厘米,器物整体如牛俯首站立,两角上翘,造型雄浑,给人以力量之美。这些牛形器或写实,或写意,把匠师们对生活的美好企盼呈现出来,成为传统工艺的精工之作。

牛为什么存在(解锁牛为什么这么)(9)

(西周牛尊)

牛为什么存在(解锁牛为什么这么)(10)

(错银铜牛)

牛也是古代文人墨客笔下的重要物象。比如唐人元稹在《田家词》中写牛耕不易:“牛靿咤咤,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种得官仓珠颗谷,六十年来兵簇簇,日月食粮车辘辘。” 宋人孔平仲在《禾熟》中写秋收中的牛:“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明人李东阳在《北原牧唱》写田园牧歌中的牛:“北原草青牛正肥,牧儿唱歌牛载归。儿家在原牛在坂,歌声渐低人更远。山苍茫,水清浅。”等等,这些诗词作品或写景、或状物,从不同的角度描写出了人与牛的依存关系。

中国有很多地方以“牛”为命名,比如以“卧牛城”为名的就有河南开封、山西临汾、山东青州、河北邢台等地。为贴切所谓的“卧牛”形象,古人往往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建城造市。比如山东的青州:“俗云卧牛城,西门西去二、三百步,与南城相对。少东以西为牛首;内有土丘四,曰牛角、牛耳;南城上一台二洞,曰牛眼;正西一炮台,中空,曰牛鼻;西门侧有窦,曰牛涎;北门西有旧水门,曰牛脐;东北角楼下大水窦,泄城内阴沟之水,曰牛溺;此北一带为牛腹;南面坚实整饬,当是牛背”。因此,旧时的青州有两个禁忌:其一是不得有边姓官吏,“边”与“鞭”同音,为牛之忌,有则“城必坍损”;其二是不得有叫卖的梆子声,因为牛容易受到惊吓,城内恐凶。

语言系统中有着广泛的牛元素,以汉语俗语为例,“老黄牛”比喻勤恳工作的人,“孺子牛”指甘为公仆的人,“牛高马大”比喻人长得高大强壮,“牛气”形容骄傲自大的神气,“牛脾气”指人固执倔强的脾气,“对牛弹琴”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吹牛皮”比喻夸口说大话,“牛鬼蛇神”比喻丑恶的东西或坏人,“风马牛不相及”指完全不相干的事物,等等。这些涉及牛的俗语,以生物牛为依据,在不同的语境下逐渐具有或褒、或贬、或中性的含义,成为人们表情达意的重要载体。

此外,有关“牛”的歇后语,如“水牛落井——有劲使不上”、“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牛皮鼓湿水——不响”、“吹牛皮赚钱——无本生意”、“牛皮糊窗户——一点不透风”、“牛蹄窝里的水——掀不起大浪”、“老牛出工——让人牵着鼻子走”等。这些歇后语诙谐风趣,令人过目难忘。

有关“牛”的谚语,比如“牛有千斤之力,人有倒牛之方”、“对牛弹琴,一窍不通”、“点灯省油,耕田爱牛”、“牵到市上丢了牛”、“锅小煮不烂牛头”、“牛角上抹油,又尖又滑”、“呼牛应牛,呼马应马”、“牛不知角弯,马不知脸长”、“牛是农家宝,有勤无牛白起早”等等,这些谚语虽语言朴实,却寓意较深,读来颇有韵味。

有关咏“牛”的诗句,比如唐代陆归蒙的“耸肩抵尾乍依偎,模去斜奔忽分散。荒坡断堑无端入,背上时时孤岛立”,唐代黄庶的“春牛不使冲残日,归来黄昏饮小川”,宋代雷震的“草满池塘水满坡,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清代查慎行的“桥坏笮系绳,水浅牛可跨。牛背度溪人,须眉绿如画” 等等,都非常有画面感。

谜语中含有“牛”字的也不少,如谜面为“禁止放牛羊”,打古代人名(谜底:杜牧);谜面为“牛打架”,打数学名词(谜底:对顶角);谜面为“好大一朵牵牛花,下有藤儿连着它,旁边不见一个人,会唱歌来会说话”,打电器用具(谜底:高音喇叭)。而有的谜底与“牛”字有关,如谜面为“吸血虫”,打外国小说名(谜底:牛虻);谜面为“头戴双尖帽子,身穿黑色袍子,说话带鼻音,人人听得清”,打动物(谜底:牛),颇为有趣。

有关“牛”字的对联,如:“马逢伯乐常提耳;牛遇田单独出头。” 联用三典,切题恰当,不失为妙联;又如:“牛犇,牛百岁,牛得草,牛年同唱《春牛曲》;龙游,龙川江,龙门港,龙岁都奏《水龙吟》。”上联排出三个文艺界名人,下联分别以浙江、云南、广西的三个地名相对,句尾以“龙岁”对“牛年”,《水龙吟》对《春牛曲》,联语用词贴切,独见匠心;再如:“碧野田间牛得草,金山林里马识途。”此联曾是1982年中央电视台的迎春征联,联语全由六位作家和艺术家组成,自然贴切,对仗工整,不失为一幅佳联。

还有古今不少画家喜欢画牛,如唐代大画家韩滉所画的《五牛图》各具状貌,姿态互异,各尽其妙,堪称神来之笔。

牛为什么存在(解锁牛为什么这么)(11)

(五牛图)

唐代绘画大师戴嵩画牛独步千古,《唐朝名画录》说他画牛能“穷其野性筋骨之妙”,所画《斗牛图》《归牧图》等作品,被视为绝世佳作。

牛为什么存在(解锁牛为什么这么)(12)

(斗牛图)

南宋画家李迪擅花鸟、走兽,特精画牛,曾留有传世名作《风雨牧归图》。

牛为什么存在(解锁牛为什么这么)(13)

(风雨牧归图)

清代著名画家任伯年亦善画牛,牛画有《牧童》《紫气东来》等;画家李可染是当代最有影响的画牛大家,堂号《师牛堂》,所画之牛生动自然,极富生活情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