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亲密关系会疏离(为什么要用恨来表达爱)

在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孩子不爱跟父母交流?

高赞的回答是:我永远都没有办法让父母满意。

我想提问的一定是父母,回答的肯定是孩子吧。

我们多少人终其一生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得到父母的认可是每个孩子内心的渴求,越是从小没有感受到重视与爱的孩子,这种渴求就越强烈。

在长期努力依然求而不得时,会成为内心的一道暗伤,时时隐隐作痛。

为什么亲密关系会疏离(为什么要用恨来表达爱)(1)

网图侵删

在《十三邀》里,许知远问著名导演姜文,人生有没有失败的地方。姜文的回答满是遗憾和悲伤,他说不知道为什么,我怎么都处不好和妈妈的关系。

姜文的妈妈是一名教师,对姜文的要求也一直很严格,很少夸奖他。姜文说自己是一个非常不自信的人,他人生中的不自信来自于和母亲的关系。

因为自己所做的事一直都不被母亲看见,他小时候一直不被肯定,他以为是自己学习不好。在考上中央戏剧学院之后,他兴冲冲地把录取通知书拿给母亲看,没想到母亲看都没看一眼就放在了一边,就说你衣服还没洗呢。

为什么亲密关系会疏离(为什么要用恨来表达爱)(2)

网图侵删

他不知道自己怎么才能让母亲看见他做的事情高兴。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一件事或者经历伤害了你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对世界的认识伤害了你。

父母常常会发现孩子的问题,但往往孩子的问题出在父母。

为什么亲密关系会疏离(为什么要用恨来表达爱)(3)

最亲密的人,总是用差评来表达爱

很喜欢电影《春潮》海报,上面写的那句话:你和你父母的关系决定你和世界的关系。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小孩子都不会抱怨自己的父母,哪怕是最糟糕的父母,他们只会接受被给予的一切而长大

文学史上有一个很很独特的现象,就是众多知名作家他都有过悲惨的童年,比如川端康成,太宰治,卡卡等。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对童年痛苦的一种补偿。

但海明威却说,对一个作家最好的训练,就是不愉快的童年。想要激发一个人强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苦难生活的经验是最好的基石。

为什么亲密关系会疏离(为什么要用恨来表达爱)(4)

网图侵删

弗洛伊德说:“幸福的人从不幻想,只有感到不满意的人才幻想。”未能满足的愿望是幻想产生的动力,卡夫卡就是这样的作家。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是一个独立的人,非常遗憾的是卡夫卡的父亲,以他蛮横强势的个性,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他的身上。

父亲赫尔曼是唯利是图的商人,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事就是自己的生意和利益。卡夫卡的童年是在被父亲不断支配的恐惧中生活的,即使他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父亲也从不会鼓励夸奖他。

在赫尔曼的眼中,他的孩子永远应该取得更好的成绩,绝不是满足于现状。面对父亲的打骂,卡夫卡在压抑的成长环境下,从小胆小沉默,唯唯诺诺。

为什么亲密关系会疏离(为什么要用恨来表达爱)(5)

网图侵删

卡夫卡的性格和喜好都与父亲向左,硬汉父亲非常看不惯瘦弱且沉默寡言的儿子,对于卡夫卡在文学上的兴趣,他也完全无法理解,责骂挖苦,冷嘲热讽成了家常便饭。

有一次还是小男孩的卡夫卡,因为想要喝水,哭闹不止,父亲便在凌晨把他从被窝里拎出来关在了阳台上。童年的阴影笼罩了他的一生。

多年后他回想起这件事,他说:那个巨大的人,我的父亲,审判我的最后法庭,会几乎毫无理由地向我走来,在夜里把我从床上抱到阳台上去,而我在他眼里就是这样无足轻重。就像变形计里的推销员,会因为变成甲虫就被家人厌弃。

成年的卡夫卡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点滴,仍然无法释怀,他写了一篇长达三万字的信给自己的父亲。信的全部内容都是在控诉赫尔曼对他的暴行,但直到卡夫卡去世,这份控制信也没能交给自己的父亲。

每当卡夫卡渴望走自己路的自由,父亲就会拧歪他的道路。“只要我对一个人有一点兴趣,你就会毫不考虑我的感受,毫不尊重我的评价,对这个人破口大骂,污蔑和丑化。

为什么亲密关系会疏离(为什么要用恨来表达爱)(6)

网图侵删

卡夫卡就像《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的松子,不断地在一个给自己带来痛苦的人身上投注希望。

他一边憎恶着父亲带给他的恐惧、挫败感和痛苦,渴望逃离原生家庭,一边却又极度渴望收获来自父亲的肯定。

他一边渴望与父亲和解,写下一百多页的致父亲的信,一边又懦弱到不敢将信给父亲看。于是又俯下身继续埋头在文字的世界中与逃避与父亲的交流。

他一边渴望爱情和家庭,一边又纠结犹豫,反复悔婚。对他而言,婚姻就像一座巨大的城堡,他渴望进入却总在靠近时又选择退缩。悲惨的童年让卡夫卡对生活和婚姻都充满了困惑和怀疑。

为什么亲密关系会疏离(为什么要用恨来表达爱)(7)

父母的严苛容易造成孩子固有心态

在第6期《亲爱的小课桌》中,徐敬凯一直都是别人家的孩子,一个寒假他做了376张试卷,每天还要额外完成妈妈布置的作业。

在妈妈的鸡血教育下,他的知识储备量很多。但一个如此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在面对上台表演的时候却大哭地拒绝.

为什么?因为他怕自己跳不好。

为什么亲密关系会疏离(为什么要用恨来表达爱)(8)

网图侵删

虽然经过了几期节目的融合,尽管他有很明显的舞蹈优势,但他却依然拒绝展现自己,看着让人十分心疼。

他怕自己做不好,过于计较输赢,总是怕别人嘲笑,非常缺乏自信

他妈妈说自己从来不夸儿子,因为他是”别人家的孩子“,夸奖会使人得瑟。

他认为童年是不需要快乐的,小朋友需要一个严格的学习环境和态度去对待。这样让人窒息的教育我不敢苟同。

正是因为妈妈这种高标准严要求的教育方式,让孩子特别害怕失败,因为失败换来的是失望和批评。

为什么亲密关系会疏离(为什么要用恨来表达爱)(9)

网图侵删

虽然严厉也是一种爱,但这种爱会让人伤痕累累,一个不能获得妈妈认可的孩子,会成为没有自信的孩子。

一直渴望被认可的心理,也会跟随孩子一生。长久得不到父母肯定的孩子会觉得自己是不被需要的。

即使成功如姜文,他也是一个非常不自信的人,父母的严格和批评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做的好才能要求被爱,一旦自己做的不好就不值得被爱,所以这些孩子没有自信总怕失败。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德威克曾发表观点

一个人面对困难挫折时会有两种心态,一种认为自己的能力和天赋是固定的,一切的困难和挑战都是“对自己的考验”,如果通不过这个测试就说明自己的能力有问题,称为固定心态(Fixed Mindset);另一种则认为,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不断提高加强的,他们喜欢失败,因为失败可以带给自己许多经验和教训,让自己得到成长,称为成长心态。

一个没有自信的孩子,更容易拥有固定心态,而这种心理也会伴随孩子一生。很不幸,卡夫卡就是。

三次婚约三次悔婚又见异思迁的渣男卡夫卡,实在是个爱无能。因为在他看来他做任何事都不可能得到父亲的认可,所以他根本不相信自己能够拥有幸福,更不相信自己能够给予他人幸福。

为什么亲密关系会疏离(为什么要用恨来表达爱)(10)

自我疗愈的出口

弗洛伊德说,人除了倾向于做让自己快乐的事情,更多的时候人都在重复让自己不快乐的事情,而这恰恰更接近人的本质。

如果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则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童年的创伤对于每个人来说或多或少都是不可避免的,也可以说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创伤的存在,只是在成长中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化解这种创伤,让其不再影响生活。

记得中学时老师让我们读《变形记》,那时候读起来完全无感,唯一记得的便是毫无章法可言的虚无的写作手法。

为什么亲密关系会疏离(为什么要用恨来表达爱)(11)

网图侵删

了解了他的家庭背景,也就能了解为什么他在《变形记》里塑造的父亲的形象是那么的冷酷无情。

那些丧到极致的金句,连太宰治看了都会流泪吧。

“我无法朝着未来前进,却能面对未来,裹足不前,我最擅长的事,就是一蹶不振。”

“我需要的是一点点鼓励与温柔,只需要一点点便能助我开拓自己的路,明明如此,你却封了这条路。"

学了心理学,才明白原来他是在通过文字给自己疗愈。终其一生,卡夫卡都在治疗童年的创伤,但终生都未治愈。

他说,因为我是一个年幼的孩子,在反对父亲的斗争中失败了,但是这些年来,我一直没有使自己离开这个战场,虽然他仍然在那里,一次又一次地击败了我。

为什么亲密关系会疏离(为什么要用恨来表达爱)(12)

认可可以迟到,但请不要缺席

孩子最重要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很多是来自父母的肯定与鼓励,这是孩子一生的底色,也是行走一世的重要力量。

我们父母的那一代人,由于他们的生长环境的因素,导致他们常常会持有一种固定性思维,会对孩子的努力视而不见。无论孩子做得有多好,获得多少成绩,却总也得不到肯定和赞许。

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最爱你的人每天都在否定你。姜文坦言电影里如鱼得水,不拍电影的时候回到现实面对的依然是跟十几岁的时候一样的困境,

人类深层次的渴望就是得到肯定和赞美,特别是至亲的肯定。

《奇遇人生》中,有这样一个片段颇令人动容。

为什么亲密关系会疏离(为什么要用恨来表达爱)(13)

网图侵删

范晓萱说,有一天妈妈突然打电话对她说:”妈妈想跟你说,你真的很棒,那个时候妈妈没有支持你,妈妈现在跟你说对不起,不知道这个鼓励会不会来的晚了一点。”

这几乎是母亲第一次夸她,她拼命压抑自己的激动,冷静地跟妈妈说:“妈妈谢谢你,你给我的肯定永远不会太晚,这对我很重要。”

在我的记忆中,我的父母也没有当着我的面夸奖过我,这可能是那个时代的特色。长大后的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普通人。没有江湖地位,也没有金钱名利,还体弱多病,

他们很少对我笑,我觉得他们也许是对我并不是很满意吧。

直到有一天我听到我的母亲在别人面前滔滔不绝地夸自己的女儿,那一刻鼻子很酸眼睛很糊。

父母的认可可以迟到,但请不要缺席。妈妈的那句你真的很棒,虽然迟到了很久,但还是给予了鼓励和力量。

父母是孩子出生以来最重要的人,来自父母的鼓励和认可,是最好的心理营养。

心理学上有一个罗森塔尔效应,指的是老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够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父母对孩子。

如果父母相信孩子能做到,并且加以正确地引导,孩子就能向着父母期待的方向发展。请不要吝啬给与孩子心理营养,父母对孩子的肯定和认同,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生理营养一样重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