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小常识什么是六艺(国学基本功什么是音韵学)
自秦汉设立经学博士之后,经学逐渐发展成为传统学问的主流。传统国学的基本功夫全都是围绕着对经典的解读展开的,即使是后世的思想大师,也离不开对传世经典的诠释。汉代之后的传统学问基本思路都是在研究,古人是如何想的?要了解古人的思想,必然要探究古人的言论。单就古今文字而言,差异是比较多的。训诂学是专门从字形、字音、字义三个角度研究汉字的,而音韵学是专门针对字音展开研究的。
音韵学又称声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在不同时期的声、调、韵以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在音韵学上,将汉语读音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从西周到汉末为上古音,魏晋南北朝到唐宋时期为中古音,元明以来为近古音。周秦时期尚无韵书,后世学者只能从形声字、同源词两个方面探讨,著作以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为代表,其中收录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形声字约占八千多字。魏晋之后音韵逐渐明确,并且开始了四声的辨析,这一时期的韵书比较发达,唐斯宋词的押韵多以这一时期的韵书为依据。后来胡人入华夏,胡语与韵书相互杂糅,入声逐渐配隶于平声、上声,去声当中,随着《中原音韵》被定位官话,中古音的韵文逐步落幕。
由于古今音变,明清不懂唐诗宋词之韵,唐宋不识诗经汉赋之音。今人对于古人汉语读音注音更是知之甚少。这给研究传统学问造成了很多麻烦,比如先秦经典中的“与”和“邪”字,上古音都读为“邪”,表示探询语气。再有于今看了完全是两个字,在上古音中却是同音同义,如“颠”和“顶”。即使是同一时期,因地域方言不同,对同样的字词发音也完全不同,以标准普通话和汉语拼音为例,有些地区音方言之故分不清楚“zh”音和“zi”音。要解释古今汉字发音韵调流变的问题,不得不借助科学的研究方法,于是清代学者在文字狱的压迫之下,纷纷抛弃了经世致用的学问,转向无用之用的纯学术领域。
清代在音韵学的造诣上可谓是登峰造极了,但在华夏文明演变的历程中,能利用音韵学解释的汉语言问题仅仅是冰山一角。从学术角度来说,音韵学是认识汉字的基础工具之一。那么普通人学习音韵学的意义何在呢?总的来说音韵学要比考据学还要琐碎繁苛,需要将上万汉字整理汇编,探寻其发声、发音的规律,他用“字母”来表示汉字的声母系统,用五音、七音来说明字母发音的部位。期初的目的在于帮助后人正确的读出前人的“注音”,东汉佛经传入,唐代密教传入,当时人需要在汉语中寻找具有同等发音的汉字来“音译”佛经,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促进音韵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后来西学东渐,拉丁文传入,也是采用以汉字发声注释外语发音的法子。
今人了解音韵学主要的意义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丰富对汉语发展史的认知,有专门研究字形变迁历史的,也有专门研究字义演变历史的,而音韵学是专门研究字声、韵、调演变的来龙去脉。二是方言及方言史的认知,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地方往往有着不同的发音韵调,具体的规律以及方言演变的历史背景均可从音韵学的角度探寻依据。三是训诂离不开音韵学的研究成果,训诂就是用今天的话解释古人的话,是学国学,都经典的基础,而音韵学对古人读音的研究可以为训诂提供可靠的参考。四是读诗经、汉赋、韵文、唐诗、宋词、元曲离不开对基础格律的认知,很多诗句在今天普通话语境之下是不押韵的,失去了往昔平仄曲直、抑扬顿挫的文学美感。我们可以认为不懂平仄声调,便无从欣赏诗词格律之美。也可以认为不懂得音韵常识,便无从解读古代经典之微言大义。
国学基本功:什么是训诂学?
国学基本功:什么是考据学?
转载请注明出自【头条号:极简国学】
插图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先联系作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