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交通图(华阳上世纪交通运输业散记)

华阳交通图(华阳上世纪交通运输业散记)(1)

华阳交通图(华阳上世纪交通运输业散记)(2)

上世纪五十年代华阳汽车票(王大明 供图)

华阳交通图(华阳上世纪交通运输业散记)(3)

华阳老车站现为丽都新城(图据网络)

华阳交通图(华阳上世纪交通运输业散记)(4)

行驶在通济桥上的气包车(图据网络)

旧时的华阳人们出行基本上靠走路,同时为了满足日常出行与货物运输的需要,也相应地出现了滑竿、抬轿、鸡公车、马拉板车等交通工具。

人畜运输阶段

鸡公车马拉车载货运人

民国时期全长95公里经过中兴场的成仁公路系用碎石子与泥巴铺成,道路简易狭窄,由沿途各村组织召集村民一段接一段地修建起来。中兴场连接其他乡场的马路也是如此,各村承接路段,就地取材,用鹅卵石堡坎,村民们挥锄挖土、竹箕装担填埋路基,四人喊着劳动号子,抬大石夯实。体力差的妇女则拿着简陋的工具锤打铺路的石子,将它们一方一方地堆在路旁,这些都是昔日修桥筑路的场景。

从中兴场正北街起到老地名皮家拱桥、王家牌坊、会龙村、姐儿堰、黄土场、中和场、白庙子、包江桥,再经硫璃场,钻铁路洞子,过兵工厂,成都城区就近在咫尺了。华阳的乡民担东西做买卖、探亲访友、进城学手艺、推鸡公车赶马车上成都,都是走的这条路。那阵儿的马路不像现在那么直,路修得弯弯曲曲,大多是为了避开林盘、宅院、坟墓以及财力、技术等方面的原因。

独轮木质鸡公车由人力推动,用来坐人的鸡公车上放置木质竹编靠背,靠背下端一排是放衣服、水壶、烟叶工具的竹编筐兜。坐这种车的乘客多为妇孺、病人、老者,车资按路程说价。还有一种中央部分较高、两边较宽的鸡公车,作为农村地区运猪、粮食等货物的工具,这种车的框架结构便于货物的捆绑扎牢。过去,华阳周边大小乡场的马路上,经常听到吱吱嘎嘎如鸡唱歌的声音,故而谓之鸡公车。那时,鸡公车载货跑运输,车夫们停下来歇气时,鸡公车就在公路边排成了一长串。车夫们出门在外结伴而行,进入陡坡路段时相互推拉使力,相互照应。

旧时由两人抬行的滑竿作为常用的交通工具,收费较贵,坐滑竿的人多是富裕有钱者。抬滑竿的人沿路接力,各管一段,各挣其钱。原在华阳工作多年的秦自强老人回忆说,上世纪五十年代他接到任务,到华阳县公兴乡去开展供销社的工作。一天,他突然发病感到不适,头昏得要命。当年,公兴乡没有医院,也未通公共汽车,公兴乡距华阳县城又远。治病要紧,公兴乡政府领导只好请来滑竿,将他抬到华阳县城的医院接受治疗,秦自强坐滑竿的力资当然由公家买单。

民国时期,华阳的少数马拉车系私人经营。据《清朝开来的的士》一书记载:中和场的马车出租户除了李氏三兄弟外,还有魏氏两兄弟采用骡子拉车。当时,中和场的马拉车运营线路有两条,其一从中和场到九眼桥载客运营,其二从中和场途经中兴场到黄龙溪客货混装运营。

马车载客刚开始运营时,车资是每人旧币四角。从中和场到九眼桥,为了干净地进入成都市区,马的屁股或马车底盘必须装上粪兜,马匹在路上拉的粪便也得捡拾起来。中兴场丁字街的马房从事客货运输,大板车使用旧汽车上拆下来的轮胎。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成都郊区畜力运输社的白跃先、高德富就曾赶着马车到华阳县的王家牌坊乡下收购谷草,从背面看拉草的车就像一座移动的草山。在中兴场马房赶马、喂马、钉马掌、补轮胎的工人都没读过啥子书,文化程度较低。马拉车业的经营成本较高,购买饲料、马匹生病的医疗、买马等都是不小的支出,故华阳县的马拉车业从民国后期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时就被时代淘汰了,一来因为有了汽车,二来马车出行还是太慢。

华阳有了汽车站

谢公平成为首位长运司机

华阳县设置汽车站大约是在1955年,地点就在县政府附近工兵营斜对面,车站租了一间铺子卖票,油绿色的汽车外壳形似屎壳郎,只坐得到20人,天气寒冷时要用搅棒发燃发动机,车行至包江桥时还要加水。每天上下午,从中兴场到九眼桥的班车各有两趟,车上多数时候坐不满。九眼桥的车站设在王化桥(习称黄瓜桥),卖票的一间房子是租来的。从中兴场开来的汽车调个头,买了票的乘客上完后就开走,车过兵工厂的碉堡,拐弯就算离开成都了。

首次驾驶华阳县第一辆长途运输客车的司机是河南人谢公平,至今,老华阳人都没有忘记这位“谢胖子”。谢胖子高高大大,是个南下干部,那时考驾照很难,谢公平可能在部队时就会开车了,他在华阳待的时间一久,河南口音也慢慢地改变了。与谢公平同来共事的老乡是位高个眼镜,眼镜端个木匣子随车卖票。笔者目前收藏到的票额有两种,一种是成都与中和之间开行的绿色叁角车票,另一种是成都与华阳之间开行的红色伍角车票,车票上皆标明了开车日期、时间、车次及座号(见图)。最开始的车票是蜡版刻印,后来采用了先进的印刷。成都到中和以远的姐儿堰也收叁角,接近华阳的王家牌坊收伍角,给钱扯票时撕去票角,高个眼镜除了售票,也负责开关车门。随车间隙,颇有文艺细胞的眼镜会拿起两块竹片打起说唱的“莲花”,有趣搞笑的表演让乘客们路途不会寂寞。

如今,华阳的老车站早已易址。谢公平后来没再开车了,因为担任了车站的领导职务。现在,年逾九旬的谢公平还居住在华阳,他是公认的地方国营华阳运业的“开山鼻祖”。

当年虽说有了长途汽车,但华阳乡下的农民担东西上成都去卖还是习惯走路,卖农产品赚来的小钱当然舍不得拿去乘车。现住华阳东寺的张吉富老人回忆称,以前担挂面上成都城区换大米得走两个小时,清早天不亮就出门,走拢多大的王家牌坊石门跟前歇口气时天才大亮。

老照片中客运汽车顶上背着个多大的包,里面装的是天然气,那时的公交车都烧气,清洁环保,而主要的原因是石油供应紧张。石油供应正常以后,背着煤气包的客车自然就被淘汰了。

华阳先后成立了搬运工会和搬运装卸运输社,地点就在中兴场口子上,与华阳中药材公司是两对门。全社有30来个工人,开始时使用牛拉架架车或马拉平板车,统称畜力运输。从华阳运送到成都水碾河仓库的中药材得装十多个架架车,从中兴场码头走水路到乐山的货物也需要靠搬运工人装上船。搬运装卸运输社发展到后来,买了烧柴油隔多远就能听见声音的“永向前”嘣嘣车,虽然没有喇叭和倒档,但华阳范围的运能因此得到了提升。

新中国成立初期,除了石油企业外,华阳的大小单位基本上没有运输工具。原中兴乡长鲁永长曾是搬运装卸运输社负责人,后来从百货公司抽调郑亚林担任经理,运输社担负了繁重的运输职能。出入华阳的货物全赖与华阳车站、省运司以及部分船运形成交叉联运关系,谁也离不开谁。这些运输企业彼时是俏行业,加之中兴场地方不大,许多老华阳人与谢公平熟识。

现在,华阳的交通四通八达,路况也是今非昔比,人们的出行和生产生活运输全都步入了快车道,华阳的交通运输业发生了根本性的飞跃。

(王大明 \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