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abs模式缺点(尚福林披上金融科技)
澎湃新闻记者 陈珂
金融科技,是当前金融领域热点话题。
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尚福林发言
10月25日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上,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尚福林建议,为更好利用金融科技,就要坚守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的定位,并拓展其在普惠金融领域应用。
同时还要突出金融属性,防范金融风险。尚福林认为,金融科技本质上是一种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活动。无论叫金融科技还是科技金融,始终不能忘记金融属性,不能违背金融运行的基本规律,否则必然会受到市场的惩罚。
“这样的教训比比皆是。”尚福林说,前段时间的网络借贷、虚拟货币交易等活动,很多是披上了“金融科技”外衣的金融乱象,要坚决加以整治。
此外,尚福林认为,加快金融科技监管步伐也必不可少。
他认为,数字信息传播速度快、关联广、影响大,依靠现场检查或者非现场监管报表人工分析研判的传统风险防范模式越来越难以应对。
如何监管金融科技?尚福林说,一是完善监管框架。密切监测基于科技创新的业务模式变化,建立规范化的监管规则标准。
二是创新技术手段。从十多年前的“1104”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到前些年EAST检查分析系统,技术手段虽有提升,但监管的自动化、实时化水平仍需不断提高。
三是加强人员培训。确保监管人员知识技能,足以应对新技术。
四是加强协调合作。由于数据的跨境流动,需要监管部门更广泛的开展合作,包括与其他公共服务部门,不同金融业态监管部门之间,不同国家间协调合作。
附:尚福林在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上的演讲全文
《探索金融科技运用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外滩金融峰会上的主题演讲》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参加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围绕金融科技与大家进行交流。金融科技近年来快速发展、备受关注,概念内涵十分丰富,包括业务模式、技术应用、流程产品等多种表现形式。下面我重点就银行体系的金融科技运用问题,谈几点个人看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信息化建设进入新的快速发展阶段。信息技术创新取得新进步,数字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为科技在金融业的实践探索创造了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2019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6.2%。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数字技术的应用价值更加凸显,社会数字化进程明显加速。传统企业形态、生产方式都在顺应数字化趋势而主动变革,人们也因疫情防控需要而大大提高了对线上场景的接受度。
信息技术的创新运用始终伴随金融改革发展进程。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金融科技方面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快,成效十分显著,对金融市场、机构、服务所产生的影响极为深远。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金融科技的初步探索阶段,以金融业务电子化建设为主要特征。(1990年,中国人民银行清算中心成立;1991年,基于金融卫星通讯网的电子联行系统、以推广使用银行卡为目标的货币电子化工程(金卡工程)等一系列信息化重要基础性建设相继启动。)金融交易行为从手工记账、人工交换纸质凭证逐渐过渡到联网处理。这段时期的金融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一系列模拟人工的初级尝试,银行物理网点、存折存单仍是办理银行业务的主要渠道手段。
本世纪初到金融危机前后,是金融科技全面探索阶段,以金融渠道的自助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2000年前后,为应对“千年虫”,各大银行大范围实施了软硬件系统升级改造,为后续扩大金融科技应用奠定了硬件基础。大小额支付系统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成投产,进一步解决了跨行异地支付清算的技术障碍,全面实现了“一点接入,一点清算”,提供全天候不间断的支付服务,提高了货币传导机制运行效率和资金运转速度。ATM机、POS机等服务终端覆盖面不断提高。互联网在国内开始逐渐普及,网上银行、手机银行逐渐走入人们生活。
近些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前沿技术带动下,金融科技向智能化、精细化、多元化、场景化迈进,在支付结算、信贷融资、财富管理、基础设施等各个领域全面开花。移动支付业务量增长迅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ATM机等银行卡受理终端的替代。2019年,全国银行共处理电子支付业务2200多亿笔,金额2600多万亿元。其中,移动支付业务超过1000亿笔,金额340多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8%和25%。一批大型互联网科技公司从幕后走到台前,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等采用互联网展业模式、从事线上信贷业务的民营银行,通过运用先进技术优化风控体系,在填补服务空白、降低融资门槛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金融机构自身运用信息科技开展创新、深化转型和落地应用的步伐明显加快。
在金融科技探索过程中,有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那就是从早期电子化模拟手工(如记账、票据传输等),到自助化替代手工(如自助机具、网上银行等手段实现远程办理),再到现在的人工智能(如提供智能风控、大数据客户画像等辅助决策,实现全自动或半自动化的智能投顾服务等)。从线下到线上,从被动升级系统降低成本到主动创新转型创造财富,从学习引入国外经验到自主研发核心技术,从金融服务的自我优化到跨行业多业态融合场景,从供给端迈进数字化到需求端改变用户消费习惯和行为方式,金融科技让金融服务理念和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为金融发展提供了创新活力。
与此同时,金融科技也使金融机构、科技企业和金融市场基础设施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加了金融体系关联性和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性,对金融稳定和金融监管形成了挑战。如何更好地利用金融科技,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下面谈几点建议。
一、坚守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的定位
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和宗旨,是金融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从当前首要任务看,重点是持续做好“六保”、“六稳”工作,在加强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强化疫情防控领域金融服务、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等方面发挥科技优势,提高经济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和降低实体经济交易成本,加快恢复经济社会秩序。从长远发展看,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引擎。一是在企业客户端,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抓住产业变革机遇,利用科技手段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和综合化金融服务。以区块链等技术服务产业链、供应链,带动增加有效投资,构建实体经济顺畅运行的资金循环体系,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增加金融供给。二是在个人客户端,立足内循环,坚持市场需求导向,特别是在消费领域利用数字技术加快与各类新消费业态融合,释放内需潜力。借助互联网改进营销策略,改善用户体验,提高获客能力,拓展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更高层次需求。
二、拓展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领域应用
发展普惠金融是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的落脚点,也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关键是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融资难,难在信息不对称,“缺信息、缺信用、缺抵押”;融资贵,贵在传统服务渠道和服务方式,经营管理成本居高不下。要借助科技手段降低物理、时间、经营成本,丰富产品供给,优化服务模式,让科技成果更多惠及民生。一是全面提升服务可得性。前些年,解决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主要是用ATM机、POS机、小额转账电话等自助机具。随着我国农村互联网、智能手机普及率不断提升,非接触式服务、移动支付等手段将成为成本更低、服务更便捷的主流,能够更好解决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前段时间,我调研走访了互联网民营银行,他们借助自身掌握的互联网社交信息、电商交易等特有大数据,设计了一整套有别于传统银行授信方式的智能风控模型,为缺少征信记录的个人客户,特别是小商贩、个体户提供融资授信,效果很明显。)同时,金融科技的普及也有助于增加普惠金融客户获得保险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的机会,缩小地区间金融服务不均衡状况。二是有效提高信息透明度。一方面,大力增加企业和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等多维度的数据信息收集力度,提高挖掘分析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利用区块链易于追溯、难以篡改的技术优势,构建小微企业信用信息链上化,缓解小微企业应收账款真实可靠性等困扰,破解信息不对称、信用信息缺乏等问题。三是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人工智能等技术运用可以大量节省人力,有效优化服务流程,缩短业务办理时间。要用好云计算等技术,通过后台批量化,高效率审批数据,提升机构运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金融是服务业。服务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领域。拓展金融科技应用,应当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不能本末倒置,舍本逐末。要注重用户体验,体现人文关怀,营造友好、安全的服务环境。既要吸收国外先进经验,更要符合我国金融市场成熟度和各类群体的接受度,为人民群众创造出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数字化金融生活。(举个例子,早期推广信用卡的时候,国际上信用卡是不设密码的。在研究“银行卡管理条例”时,我们一开始也打算跟着国际惯例走。后来考虑到国情,我国的信用卡是设置密码的。实践证明,这对保障信用卡的资金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突出金融属性,防范金融风险,夯实金融科技创新基础
金融科技本质上是一种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活动。无论叫金融科技还是科技金融,始终不能忘记金融属性,不能违背金融运行的基本规律,否则必然会受到市场的惩罚。这样的教训比比皆是。前段时间的网络借贷、虚拟货币交易等活动,很多是披上了“金融科技”外衣的金融乱象,要坚决加以整治。在数字化条件下,金融风险防控的技术手段、重点环节都与传统金融风险有所变化。一是要提升技术可靠性。客户远程化、服务场景化、交易实时化决策是大趋势,交易量激增、系统负荷加大,对软硬件都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要强化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进一步提高系统灾备能力,完善网络安全的技防体系,消除信息技术安全漏洞隐患。另一方面,要加强软件运行、模型开发设计,增强稳定性,提高线上业务智能化水平。二是要关注数据标准与数据安全。数据是重要的商业资源和生产要素,随着应用场景和参与主体多样化,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的核心价值日益凸显。一方面,要统一数据标准,提升数据的易得性、便捷性、通用性。增强数据挖掘能力,破除数据壁垒,强化各行业数据资源的融合利用。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汇集了大量敏感数据,涉及身份、财产、账户等各个领域。必须做好数据治理和数据安全保护,防范信息过度收集、滥用和泄露等社会问题。三是要注重防范风险。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更深度地参与到金融交易、风险决策、内控合规、智能分析等活动中,信息科技风险更容易引发操作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连锁反应。既要防范传统业务数字化可能带来的风险,也要防范利用数字技术创新金融业务的风险。此外,还要关注各类技术风险。四是要建设人才队伍。现有金融机构科技人才队伍仍需进一步强化,多数商业银行科技人员占比不足5%,不同程度存在核心技术、运维管理依靠外包、受制于人等问题。需要加快培养既懂科技又懂金融的人才队伍,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科技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四、加快金融监管科技步伐
数字信息传播速度快、关联广、影响大,依靠现场检查或者非现场监管报表人工分析研判的传统风险防范模式越来越难以应对。一是完善监管框架。密切监测基于科技创新的业务模式变化,建立规范化的监管规则标准。明确从事金融业务就应当按照业务属性纳入金融监管范畴,没有法外之地。二是创新技术手段。前些年做了不少探索尝试,从十多年前的“1104”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到前些年EAST检查分析系统,有效帮助提升了监管效能。随着金融科技的创新发展,监管的自动化、实时化水平仍需不断提高。需要进一步加强数据自动化报送处理和实时监控预警,探索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金融监管中的应用。三是加强人员培训。持续动态跟踪金融科技创新的业务发展及风险变化,确保监管人员知识技能,足以应对新技术。特别是加强对金融体系具有重大影响的金融科技机构和业务的风险监测和分析。四是加强协调合作。由于数据的跨境流动,需要监管部门更广泛的开展合作,包括与其他公共服务部门,不同金融业态监管部门之间,不同国家间协调合作。
责任编辑:是冬冬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