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媒体讲好非遗新故事(东湖评论守正创新)
文化传承关乎文明兴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要求我们“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牢记的殷殷嘱托,坚持“两个结合”、把握时代大势、树牢群众观念,持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活”更火、代代相传,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用新媒体讲好非遗新故事?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用新媒体讲好非遗新故事
文化传承关乎文明兴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要求我们“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牢记的殷殷嘱托,坚持“两个结合”、把握时代大势、树牢群众观念,持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活”更火、代代相传。
不忘本来,树立树牢人民至上理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具时代生命力。“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人民群众作为历史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最深厚的力量源泉。依靠人民群众,走文化发展的群众路线,是我们文化建设的优势和鲜明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的伟力从来都是来自于人民群众,这体现在文化宣传、环境营造、成果创作等方方面面。在文化宣传中,要以人民群众便于观赏、乐于接受的方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主旋律,坚定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在环境营造时,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注重发扬民主,政治上充分信任,创作上热情支持,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良好氛围。广大文化工作者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脚下多沾泥、身子多着地,努力拜人民为师、向群众学习。在创作中,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当前,虽然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但是人民群众对精神层面的需求有增无减,标准只高不低。我们的文化作品创作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能打着专业的旗号却生产出人民群众不待见甚至厌恶的文化产品。源远流长、传承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发展史表明,文化承载和弘扬着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文化发展中得到全面解放和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绽放出强大的生命力。
吸收外来,融合融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具精神感召力。“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中华文化能绵延五千年而长盛不衰,传承至今仍大放异彩,关键在于其强大的包容性和同化力。“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对待外来文化和思想,我们要立足实际、兼收并蓄,取长补短、择善而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继续保持其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必须实现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紧密结合。“两个结合”的要求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需,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迸发力量之要。一方面,要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另一方面,要立足中国实际和提出的“四个讲清楚”,从发展脉络和学理基础中阐明两者相互融通的关系,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互贯通、相互提升、相互融合,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枝繁叶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芽。
面向未来,用好用活数字化工具,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具时代感染力。数字化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数字中国、文化强国建设的纵深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之景,从大运河上的“沙飞船”到水舞忆屈原,从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到端午文化节、端午奇妙游,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形式变得异彩纷呈、妙趣横生。在数字时代,文化数字化能鲜活传统文化并延续其生命力。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对文化产业数字化进行了总体布局和方向指引。文化数字化是通过对形式和内容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文化更“活”更火,文化资源更易生产、留存和传播,从而让老百姓“百看不厌”“惊喜不断”的一种文化发展新思路。要实现文化数字化,既要以数字化为契机,夯实数字文化基础,创新消费场景,让文化产品更多元、文化体验更丰富。同时,又要统筹推进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和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数字内容的供给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让文化资源跨越时空限制、惠及所有人群。此外,还要强化文化数据安全治理,保障文化发展安全,可通过分布式存储、构建文化专网、标识解析溯源等方式为数据设置安全闸门。数字化是一种工具,文化发展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对数字化工具的运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景呈现、让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
“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在当前国内外局势复杂严峻、思想观念交织碰撞、数字技术日新月异背景下,我们要“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以强大的文化自信和高度的政治自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时转化和当代表达,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尽显芳华。
稿源:荆楚网
作者:牟伟(中共宜昌市委党校)
责编:丁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