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必背三条定律(道德经白话解读二)

前面一章我们用通俗的白话对《道德经》第一段作了叙述,现在我们对其进行解读。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道德经必背三条定律(道德经白话解读二)(1)

“道可道,非恒道”。这句话我们在前面的文章中解读过。

“道可道”,事物的变化发展及其结果是由事物的阴阳数决定的,因此事物变化发展的道是可以推算预测的。“非恒道”,事物的变化发展及其结果不仅是由事物的阴阳数决定的,同时又受外界客观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客观环境,事物的变化发展以及结果也不相同

“道可道,非恒道”告诉我们事物变化发展既有其一定的规律和必然性,同时又受到外界环境和条件的影响和约束,所以我们不要认死理,要理性和客观看待事物的变化发展,既要寻求事物变化的规律,同时又要尊重客观和事实。

“道可道,非恒道”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特性之一,简单地说就是实事求是

“名可名,非恒名”这句话比较好理解,这里就不再赘叙了。

“无,名万物(帛书版有一个版本是“万物”,应该是正确的 )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句话后人误解太深了。

首先我们把《道德经》的“有和无”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事物“有和没有”、“存在和不存在”,老子说的很清楚“有和无”都是玄,也就是说“有和无”是事物变化的两种不同状态和过程。

无:通芜,指初生的寂然不动原始状态。

古语“无”演变为现在的三个字即:无、亡和芜,亡:事物原来存在,现在不存在了称之为亡。 无:事物原本就不存在称之为无。这里应取“芜”字的含义,指的是事物最初的寂然不动的原始状态。

有:不是存在的意思,是发生了,得到结果的意思。比如:有事了,有病了。

“无 名万物之始,有 名万物之母”,我们可以换个说法:“无”是万物开始的(变化)状态,“有”是产生新事物的过程,也就是产生万物的过程,天地万事万物都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通过“有”的变化而来的

显然“无”就是黑格尔所说的“量变”,“有”就是黑格尔所说的“质变”(某种意义上讲黑格尔是第一个真正理解《道德经》的人)。

事物处于量变时,事物的变化是不明显的,而质变时事物变化加剧,事物根本性质的发生改变,产生新事物(结果)。

所以老子说:“故 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

这里的“欲”切记要解释为其本义“见物心动”,也就是看见事物的状态后就要留心注意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看到事物处于“无”(量变)状态时一定要留心注意,来观察事物细微的变化;看到事物处于“有”(质变)状态时一定要留心注意,来观察事物变化的结果。

道德经必背三条定律(道德经白话解读二)(2)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这句也比较好理解,说明“无”和“有”虽然名称不一样,但都是指的事物的变化,老子统称为之“玄”。

通常人们都把这个“玄”解读为高远、高深莫测,玄妙难以捉摸,难以理解的意思。

这种解释来源于后人对《易经》中“天玄地黄”的理解。

通常人们把“天玄地黄”理解为: 地只有一种颜色,而天则是赤黑的混色(古时“玄”的原义是赤黑两种颜色的混色),而天空本来就是幽远深不可测的, 所以后来人们想当然地就认为“玄”应该引申为玄奥、玄妙,幽远深不可测。

其实这种解释本身就是错误的。

“天玄地黄”中这个“玄”的含义并不是玄奥的意思,而是含有两种不同状态的事物,“玄”的赤色代表太阳,指白天,黑色是指黑夜。如上古神兽玄武也是龟蛇双兽所合成,而上古神话说的玄冥也是海神和风神的双神。

“天玄”指天是由白天黑夜两种状态、过程不断交替变化组成的。

“天玄地黄”的意思是:天是由白天和黑夜交替变化的,而大地是不变的黄色,黄土地。

这句话的寓意是:天者阳,需要不断运动变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者阴,以静为本,地势坤君子以厚载万物。天静止不动将有灾祸,地动将有灾祸。

老子把“有”和“无”称作为玄,就是说明“有”和“无”就像白天黑夜一样是相互生成交替变化的,“有”和“无”是循环往复交替的事物变化两种状态和过程。

“玄之又玄”就是从一种玄到另一种玄,循环反复,交替变化,也就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有无相生,两种状态相互交替变化的意思。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无”开始的,从“无”发展到“有”,即无中生有; “有”的状态下,就产生了新事物,所有新事物都是由“有”产生的,即有生万物万物生于有。新事物产生后,就进入“无”的状态,然后再发展到“有”。如此循环往复变化发展,这就是天地万物变化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道德经必背三条定律(道德经白话解读二)(3)

综上所述,老子的以上哲学理论和黑格尔的辩证法完全吻合,“有无相生”和“玄之又玄”的理论就是辩证法三大规律中的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可以看出黑格尔读懂了《道德经》的部分思想内容,并接受和继承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他的辩证法。

黑格尔辩证法三大规律之一的对立统一的思想来源同样也是来自《道德经》,后面的文章我会再结合《道德经》内容解读作具体的介绍。

下一章继续解读《道德经》第一段的内容,敬请期待。

弘扬中华文化,研读国学经典。

欢迎留言评论,批评指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