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襄县大棚香菇种植过程与技术(襄阳市光伏大棚栽培香菇新技术)

襄阳市光伏大棚栽培香菇新技术

贾元忠 常威等

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建造在平地上并呈斜坡状, 最低处距离地面 50 cm ,最高处离地 200 cm 。 为了利用空闲土地,减少运营费用,增加经济效益,曾探索在光伏板下土地种植蔬菜瓜果、粮油作物,但因太阳光照射不到,光合作用不强,产量低、品质差,种植效益不好而荒废,种植过程中还需要花费人工除草,增加了发电运营成本。 为此,经过多次试验,改进设施高度,调整技术模式,发现光伏板下种植香菇是可行的,生产出的香菇产量高,品质也比常规大棚的好。 因为光伏板比遮阳网厚、遮阳效果好,夏季比常规大棚温度低3~5℃ ,延长了香菇的生长期,积累了更多的营养,菌盖厚且不易开伞,增加了产量。 冬季光伏板可以抵挡大雪,还能避免大雨的冲击及导致的降温,保温作用好,避免了香菇产量的减少。

1 光伏大棚的建造

1.1 高架光伏板的建设

将常规低架光伏板立柱全部抬高设计。 斜坡前面高度 220 cm ,后面高度 400 cm ,宽度 1 000 cm ,方便光伏板下搭建出菇大棚。 输电线路全部使用线槽隐埋架设起来, 防止漏电影响工人生产安全,并加装漏电保护系统和防雷击地接天线等安全设施。

1.2 出菇大棚的搭建

根据光伏板每排长度确定大棚长度, 最长北方地区不超过100 m ,南方地区不超过 50 m ,方便排风换气和调控管理。 宽度800 cm 左右,可排放 4 排多层出菇架,太窄排放菌袋比较少。 拱棚顶高 300 cm ,两边弯拱处高度 180 cm ,边拱高度不能太低,否则无法放置出菇架,也不利于生产人员操作管理。 大棚两侧各设 1 条宽100~120 cm 的通风地窗,棚顶两侧各设 1 条宽 60~80 cm 的天窗。窗上全部安装防虫网。

1.3 大棚加装电灯,增加光线

光伏板斜坡前面一侧遮阳比较多,光线较暗,影响香菇颜色和工人行走, 在大棚内此面安装 1 排防水电灯, 电灯间隔 200 cm 左右。 出菇时需要打开增加光照,提高香菇的质量。

1.4 大棚四周挖排水沟

光伏板斜坡面较大,雨水集中在一边流向地面,易积水渗透到棚内,造成棚内湿度大而引发病虫害。 在大棚四周挖排水沟,深度 30~50 cm ,有雨时可排水,无雨天气干燥时向排水沟内放满水,不仅可降温,还能增加空气湿度,利于香菇生长发育。

1.5 大棚内道路铺设

每排出菇架两边要各留 1 条工人行走的道路,也是棚内的通风道。 为了避免土地过湿工人无法行走和将泥浆带到香菇上影响菇质,需要在道路上铺1 层砖头。砖头可以阻断地面水分的蒸发,调节棚内的空气湿度。 如果棚内湿度过大易造成菌棒腐烂,孳生病虫害。

1.6 大棚内安装喷灌

在大棚内顶上铺设 2 排喷水管,间距 4 m ,并在每根管头安装开关阀门。 每根管上间隔 2 m 安装 1 个吊管旋转喷头,喷头距出菇架 30~50 cm 。 水压保持在0.3~0.4 MPa ,如果压力不够在进水管头加装增压泵。

2 出菇架制作

出菇架材料用直径 3 cm 的钢管(水管)或 4 cm×4 cm 的三角铁制作。 单架长 150 cm ,宽 90 cm ,高160 cm ,出菇层共 6 层,每层高 25 cm ,架离地面10 cm 。 将 6 根宽 90 cm 的横杆焊接在 2 根长 160 cm的立柱上形成 1 个单排架, 然后每层用长 150 cm的钢管 4 根将 2 个单排架连接成 1 个出菇架。 连接管间距 20 cm 形成 2 排放菌袋的横架。 根据大棚长度将多个单排架连接成不同长度的出菇架。

许昌襄县大棚香菇种植过程与技术(襄阳市光伏大棚栽培香菇新技术)(1)

3 大棚内布局设置

棚宽 8 m 可放 4 排出菇架,每排宽 90 cm ,使用大棚 360 cm 。 留 5 条行走道路,中间 3 条路每条宽90 cm ,两边 2 条路各宽 85 cm ,共 440 cm 。 大棚门两头各留宽 100 cm 的空位,用于行走及存物。

4 出菇菌袋制作

4.1 配方配制

木屑 78% ,麸皮 17% ,玉米粉 3% ,石膏 1.5% ,石灰 0.5% ,含水量 60% 。 将各种原料称好后倒入搅拌机内,搅拌 15 min ,加水调节含水量,搅拌均匀后装袋。

4.2 装袋封口

用装袋机装入 18 cm×60 cm 的高温塑料袋中,装料后袋长 40 cm 左右,每袋湿质量 3 kg 左右。 料面圆整平滑一致,松紧度均匀合适,用扎口机封口,破袋挑出重新拌料使用。

4.3 常压灭菌

将料袋搬入灭菌锅内,排放冷气 2 次,每次30 min 。 袋内温度达到 100℃ 时,保持 10 h 左右。 停止加温,自然降温到 35℃ 时搬入接种室。

4.4 冷却接种

等料袋内温度冷却到 25℃ 以下,无菌消毒60 min 后,人工或接种机接种。 每袋打孔 3~4 穴,每穴接入液体菌种 20 mL 或固体菌种 25 g 左右。 转入培养室发菌。

4.5 菌丝培养

温度调控在 20~25℃ , 湿度保持在 45%~60% ,调节二氧化碳浓度在 1 500 ppm ( 1.5 mL/L )左右。每天根据浓度通风 2~4 次, 在黑暗条件下培养100~120 天后搬入出菇棚出菇。

4.6 菌袋品质

要求整体结实,表面颜色呈棕、红褐色,褐色面积占整袋面积的 95% 以上,白色菌皮低于 5% 以下。外观菌袋圆整饱满棒状,无细腰压痕。 手压有硬度感,无下陷现象。 内部呈浅蛋黄色,白色菌丝均匀,有比较浓的香菇特有香味,无拮抗线,无活体害虫,木屑颗粒变软不刺手,不松散,扭结力强。 无黄水,无酱色发酵物(黑色变稀软液状物)等含细菌感染物。无绿霉、黑霉、黄曲霉、链孢霉等杂菌。极少数袋内有 1~2 个小菇蕾产生。 瘤状物回缩平整一致。

许昌襄县大棚香菇种植过程与技术(襄阳市光伏大棚栽培香菇新技术)(2)

5 出菇管理

将选好的菌袋搬运排放在出菇架上,袋距 5~8 cm ,割掉外层塑料袋,完整保留内层的保水膜袋。清洗掉菌棒表面的黄水、杂菌及黑色发酵物。 催蕾时,温度调节在 20℃ 左右,湿度保持在 85%~95% ,早晚开门窗 30 min ,使温差达 8℃ 以上刺激,连续几天直到有小菇冒出停止刺激。 等小菇长大到直径5 cm 以上,菌盖刚刚有一点开伞或开伞不多,盖边缘还在内卷时采收。 采完一潮菇后,清理菌棒上的死菇及杂菌,养菌 10~20 天。 等菌丝营养恢复,注水催蕾,进行第二潮出菇管理。 菌棒可以连续出菇 4~5 潮。

6 采收储存

香菇菌盖没有开伞,菌盖边缘内卷,直径达到4 cm 以上时采摘。 用手捏住菌柄旋转摘下整朵菇,避免用力拔掉菌丝破坏菌袋。 装入透气的塑料筐内,放在 1~4℃ 的保鲜冷库中储存。 禁止挤压菇体,以免导致香菇变色及腐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