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读书第九集(田野读书第42期三民主义)

田野读书第九集(田野读书第42期三民主义)(1)

三民主义

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我诚心认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拿来读读,倒不是因为其中的理论,而是作者在书中那种奋力的疾呼和深厚的爱国救国主义思想。

开明宗义,孙中山不认为外国思想之先进,更驳斥中国人不行的思想,也没有抛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是呼吁一定要有“文化自信”,我们几千年来曾经做得很好,今天一定能做得很好,并且一定能成为世界“顶强”国家,这是何等的为中国人骄傲和自信。

提到孙中山,我们一定不会陌生,但这本《三民主义》,我相信大多数人也只是在历史课本中泛泛学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这三个词语,其他的大概可能不会知晓。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好似马上要开启一个新的世界格局,需要我们更高的智慧和勇气。百年前的孙中山,身处家河破碎的中国,喊出了“四万万人都是阿斗”、“一盘散沙”等词语,有的是愤恨更多的是痛心。

《三民主义》的书中,孙中山面对中国落后和破碎的现状,可没有丝毫的退缩和弃疗,反而用尽毕生的努力,来阐述三民主义,以此唤醒国民自立图强,走上救国、富国、强国的道路。三民主义,就是孙中山一生的追求,是其改变中国的理论路线。

如果你能有耐心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孙中山先生应该算是当时中国理论功底最为丰厚的政治家之一,但他没有用“苦涩难懂”的话来阐述三民主义,而是根据当时的中国现实,用很多中外寓言故事和中国传统现实现象,用十分通俗的语言和例子来使人民了解三民主义。

另外,从这本《三民主义》,我们能看到在当时那个年代,孙中山对中外时局及政治理论、中西方传统与现实社会,可以说是理解的非常精准,并且大局观十足,虽不能说完全正确,但也算十分熟悉和深刻。这样的背景下,你也能够理解当时为什么历史选择了孙中山了。

全书的构成十分简单,共三个篇章,是依据其演讲稿而来。

孙中山认为所谓的政治,“政”就是众人的事情,“治”就是管理,合起来称之为政治。按照孙中山先生的地位,其理论可以讲得很深厚,但其用浅显的话语表达出来,也值得目前很多人把理论说的越“复杂、让人听不懂”进行反思。

第一章,民族主义,孙中山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沦为列强侵略的弱国,很大的因素在于中国人的精神和思想。所以,树立民族主义是第一要义,孙中山认为中国人具有很深的家族和宗族观念,却没有民族主义概念。并从历史的角度追本溯源,分析由此造成了中国人如一盘散沙,毫无抵抗之力,并且会导致亡国亡种。民族主义,就是要在人人心中,建立国家的概念,建立统一民族的概念,由此四万万中国人才能万众一心,团结救国。

第二章,民权主义,孙中山认为所谓民权,就是“权”和“能”要分开,即人民掌权,政府掌能。建立一个强大的政府,政权交给人民,所谓民权;治权交给政府机构,治理全国。中国不能照搬西方,一定要结合中国实际,现在的中国需要创造一家新机器,孙中山从人民和政府两个角度,解释了民权,并且人民的权力在上。人民四个权力: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政府五个权力: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检察权。

第四章,民生主义,孙中山认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这里孙中山的理解我认为还是有偏差,孙中山的原意估计是觉得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也是人民所求的,所以混为一谈。但其所陈述的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保障衣食等思想,无疑出发点是为了民生。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革命一生的理论集成,今天依然具有启发意义,特别是其中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懈救国精神,最主要的是树立中国人的自信方面,今天显得弥足珍贵,我们的优良传统可不能丢,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尤其是文化和思想方面。

我们不讨论《三民主义》的理论,但就其中的精神而言,孙中山先生的确是名副其实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英雄、民主革命英雄,尤其是爱国、求进步方面,值得我们先进的每一个中国人学习,并且现今显得更加难得和宝贵。

作者简介: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又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1] ,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了《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2] 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作者简介来源:百度百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