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剧团板胡演奏家(秦腔板胡演奏家王东生)

秦腔剧团板胡演奏家(秦腔板胡演奏家王东生)(1)

王东生出生在一个民间音乐世家,幼年受祖辈重陶,耳濡目染,对戏曲音乐酷爱成隐加之聪颖好学,音乐感好,肯下苦功。

13岁就掌握了不少戏曲音乐曲牌和锣鼓经。其舅父周坛,乃民间戏曲音乐艺术家,慧眼独具发现他的音乐天赋,收养门下,悉心教诲。周先生家教甚严,虽是亲外甥,但传授同样严格。初学唢呐,其舅父家境贫寒——因有饱吹饿唱之规矩。故而改学秦腔击乐和硬弦。周坛将家传九代曲牌三百余首的七十余首传授于他,而且逐步传授吹、拉、弹、打等名种绝技。由于他刻苦勤奋,天赋极高,迅速的记下了名目繁多的曲谱与锣鼓经。这为他日后技艺的精进谙熟,高超出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他勤学苦练,善于思考,吹、拉、弹、打皆精,尤其硬弦方面更是青出于蓝。十八岁时,辞别了舅父,入正俗社参加正规的演出,任硬弦领奏。后又到正艺社、新民社,为包括李正敏在内的许多名家操琴司鼓。面对这些骄人的成就,王东生并未骄傲自满,固步自封。仍虚心向前辈艺人学习,博采众家之长。在那个时代艺人都很保守,艺术上竞争非常激烈,所以技巧不轻易传人。王东生便偷偷观察他们的指法、运弓、暗记于胸,回去加以研究,以其所长,补己所短。如此勤奋,七八个春秋,到了二十四五岁,他已出落成技艺超群、卓而不凡,为同行所仰慕。1952年,马健翎慧眼识英才,把他从渭南调到研究院,并委以重任。由于他与荆生彦等的到来,研究院的秦腔音乐,尤其是板胡演奏,完成了质的飞跃。也奠定了研究院作为秦腔界龙头的基础。

多年来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其板胡演奏逐步形成弓法练达,旋律优美,情绪浓郁的独特个性。其特点刚柔并济,细腻有致,包腔严谨,配合默契。别具风格,形成流派。他和其同仁,以其年轻人特有的对新鲜事物的敏锐性,积极推进板胡演奏的改革。使板胡作为主奏乐器,逐步代替硬弦的领奏地位。对板胡的弓法、指法进行了大胆的拓展,特别是下把位搂弦的运用,使秦腔板胡音色饱满、坚实、浑厚,大大的增强了板胡的力度和厚度,充分发现了秦腔音乐的慷慨激昂的风特。在板胡外型的改革上,他改用了钢质弦的现代秦腔板胡,加大了音量,美化了音色,使秦腔板胡的演奏更加完美,把秦腔音乐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在他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与其他人合作,听取大家的意见,创作出《游西湖》、《白蛇传》、《白玉佃》等戏。他不遗余力,为同志们提供大量传统音乐素材,如《游西湖》的“玛瑙贯”、“纺线曲”《白蛇传》的“父子金山”直到今天唱起来,还是那么的新奇,悦耳动听。秦腔现用的协板,是王老在原来的演奏基础上创造整理而成的。王东生在创作,演出的同时,不忘为秦腔培养后备人才,体现出了他的远见卓识,胸怀宽广。在晚场繁忙的本职工作的同时,他硬是挤出时间和精力,培养学生。无论是组织分配的教学任务,或是慕名而来求教的。时至今日,他培养的学生不计其数,桃李满门,柳荫成行了。仅研究院就有象肖炳、杨满元、王文齐、李艺运、谭建春等。名贯三秦,为广大戏迷所目。

秦腔剧团板胡演奏家(秦腔板胡演奏家王东生)(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