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项不在元代版图(元代才明确龙抬头)

周末去野外寻春,发现小草已钻出,玉兰抽出毛茸茸的花苞,探头探脑的,像毛茸茸的笔尖,便想起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二月二日》:“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这首诗虽没提“龙抬头”,却暗示唐中后期农历二月二这天的传统风俗,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哪一项不在元代版图?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哪一项不在元代版图(元代才明确龙抬头)

哪一项不在元代版图

周末去野外寻春,发现小草已钻出,玉兰抽出毛茸茸的花苞,探头探脑的,像毛茸茸的笔尖,便想起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二月二日》:“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这首诗虽没提“龙抬头”,却暗示唐中后期农历二月二这天的传统风俗。

明代博物学家谢肇淛史料笔记《五杂俎》卷二谓:“唐德宗以前,世上巳、九日皆大宴集,而寒食多与上巳同时,欲以二月名节,自我作古。李泌请废正月晦,以二月朔为中和节。”《唐书·李泌传》说得更具体:唐德宗于贞元五年(公元789年)下诏设正月初九、二月朔和三月上巳为“三令节”。唐德宗为什么设农历二月初一为“中和节”?南宋文学家周密在史料笔记《武林旧事》卷二给出答案:“是日民间以青囊盛百谷瓜果种互相为赠送,称为献生子。里闾酿宜春酒,以祭勾芒种,祈求丰年。百官进农书,表示务本。”唐代农历二月二为“挑菜节”:“二月初二曲江拾菜,士民游观。”白居易《二月二日》诗里的“草芽菜甲”就含有“挑菜”意思,而“十字津头一字行”的源头在哪?

谢肇淛引用秦俗曰:“以二月二日,携鼓乐郊外,朝往暮回,谓之‘迎富’。相传人有生子而乞于邻者,邻家大富,因以二月二日取归,遂为此戏。此讹说也。”不过,我觉得此传说跟现实很相似,现代“月光族”何尝不期待月初发工资!再说,自春节诞生后的腊月和正月,皆为“集中高消费”时期,故而“正月晦(正月最后一天)送穷,而二月二日迎富”显得理所当然。《易经》《道德经》《抱朴子》等道教经典均“以二月一日为天正节,八日为芳春节”,四川、重庆等西南一带直接以二月二日为“踏青节”。由此可见,大诗人白居易在农历二月二这天踏青也是传承风俗。

宋朝人延续并发扬光大了唐代农历二月二“挑菜”习俗。周密《武林旧事》卷二“挑菜”条谓:“二日,宫中排办挑菜御宴。先是,内苑预备朱绿花斛,下以罗帛作小卷,书品目于上,系以红丝,上植生菜、荠花诸品。俟宴酬乐作,自中殿以次,各以金篦挑之。后妃、皇子、贵主、婕妤及都知等,皆有赏无罚。以次每斛十号,五红字为赏,五墨字为罚。”唐宋时期的史料也告诉我们:唐宋时期的二月二并没有与“龙抬头”联系到一起。

直到元朝,才明确二月二为“龙抬头”。北京历史上第一部记述北京史地的古籍、元代学者熊梦祥的《析津志》描述古都北京风俗时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的饮食围绕“龙”展开,面条,谓之“龙须面”;烙饼,叫作“龙鳞”;包饺子,称为“龙牙”;米饭则称为“龙子”。一切均取与龙有关的象征和寓意。同时,“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

到明清时代,“二月二龙抬头”民俗活动多了起来。除饮“龙食”,还要“引龙”。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条谓:“二月二日龙抬头,煎元旦祭馀饼,熏床炕,谓之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谢肇淛在《五杂俎》中称:“北人二月二日,皆以灰围室,云辟虫蚁;又以灰围仓,云辟鼠也。闽人以雷始发声,扫虫蚁。”清代照单全收了元代二月二的习俗。富察敦崇的史料笔记《燕京岁时记》曰:“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

“二月二龙抬头”作为古代民俗的一种节日,如今已从中国人特别是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中淡出了。然而,揣摩“二月二龙抬头”的文化内涵却发现,古人开发“龙抬头”,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了古代农业受天气制约的现实及耕者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